“戴梓之死”是影响清王朝火器发展的直接原因吗?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对于腐朽清政府的“降维打击”

1842年8月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割地赔款结束,中英双方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自此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时清军已经使用轻武器为:火绳枪(鸟枪)有效射程为130-150米;清军火器装备率高达60%只是武器老旧,缺乏保养。配置火药为小作坊生产的颗粒黑火药,稳定性低;枪械使用人员疏于练习,十几个步骤下来不能连贯,容易出现炸膛。

英军使用轻武器为:布朗贝斯滑膛枪,有效射程在160米以上。由于枪械为工业革命时期全新制作,所以不存在不能使用的;英军训练严格有这实战经验所以战场实际射速要高于清军一大截。使用火药为统一生产的纸质定装火药,减少装填速度,也提高的安全性(避免火药多而炸膛。

清军参战91680-200000人,伤亡22790人;英军参战19000人,伤亡523人 ,其中阵亡69人!

就伤亡情况看,鸦片战争中英军绝对是“降维打击”。

就武器装备来说,清军真的落后英军几百年吗?清朝几百年连一个能够造“热武器”的都没有吗?

戴梓(1649年~1726年),字文开,自号耕烟老人,人称耕烟先生,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初火器制造家。精兵法 ,擅书画,知晓天文地理。

戴梓从平步青云到含冤落幕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福建起兵进犯浙江,响应吴三桂叛乱。

康熙皇帝派遣康亲王杰书为大将军,率清军赴闽浙征讨耿精忠。戴梓欣然弃笔从戎,随军出征。由于戴梓对军事形势条分缕析,因此与康亲王深为契合,很受尊敬。据《清史稿》记载,戴梓曾向康亲王献“连珠火铳”。

“戴梓之死”是影响清王朝火器发展的直接原因吗?

连珠火铳

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亲王班师回朝,康熙帝召见戴梓,重其才,授其翰林院侍讲官职,入南书房,并命他参预纂修《律吕正义》。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荷兰政府派遣使者来到中国,并进贡“蟠肠鸟枪”,戴梓奉命仿造了10枝枪,康熙将仿造的枪回赠给了荷兰使者。不久,他又奉命仿造“佛郎机”(西班牙、葡萄牙所造的炮),只花了5天就完成了。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帝指令戴梓监造“冲天炮”(即“子母炮”),8天即造成。炮长二尺一寸(约 0.672米),重约300斤(约180千克),便于携带。铸造炮弹外形如瓜状,每枚重20~30斤,内装“子弹”,此炮发射时,“子在母腹,母送子出,从天而降,片片碎裂,锐不可当”。冲天炮”造好后,康熙率众臣亲临现场观看试射,“冲天炮”的火力威猛,弹无虚发,康熙非常高兴,并且大加赞赏,立刻为此炮赐名为“威远大将军”,并下令把制造者的姓名镌刻在炮身上以示纪念。康熙帝率军二次亲征噶尔丹时,就带上了子母炮,在昭莫多战役中,子母炮大显神威,仅向噶尔丹大营开了三炮,敌军就吓得败逃。

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曾向康熙炫耀他们国家发明的“冲天炮”(又称“子母炮”),并夸口说,“冲天炮”只有比利时人能造,结果花费一年的时间都没有造出来,而戴梓只用了8天时间就造成了。

后来,戴梓的才华遭到同事的妒忌,加上为人刚正不阿,敢言人过,在朝中也得罪不少人,而他在“冲天炮”一事上更是让南怀仁在康熙面前大大的丢了脸面,埋下了祸根。

南怀仁由嫉生恨,勾结起义军叛徒陈通岩,向康熙帝奏本,诬陷戴梓暗通东洋(即日本),使戴梓获罪,于康熙三十年初,举家被流放至盛京。戴梓先后在盛京和铁岭流放长达35年,始终未能再回故里。最终郁郁寡欢,因病而逝,享年78岁。

“戴梓之死”是影响清王朝火器发展的直接原因吗?

“戴梓之死”是影响清王朝火器发展的直接原因吗?

由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双方武器装备情况对比并不难发现清军的武器装备确实落后英军整整一大截。可以说1840年的清军火器装备一直停留在1686年的康熙二十五年。

从1686到1840的整整154年间,清王朝一共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位帝王,从康熙盛世到雍正整顿吏治再到全盛乾隆,到嘉道中衰。封建王朝制度从进步到衰退,火器却一直停滞不前,更不可想象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军用的火器还有康熙朝的“老古董”。

本人觉得真正的原因有一下几点:

1、国力不允许。(物极必反)

康熙盛世看似是封建王朝制度的一定高度,但是康熙朝末年的清王朝已经是破烂不堪,泱泱大国国库空虚,连赈灾的银子都拿不出来。雍正朝胤禛登基,十几年如一日把满目疮痍的大清朝和空虚的国库整治完毕,去过早驾崩。把修补完毕的大清朝留给了‘二世祖’乾隆,封建制度巅峰的乾隆朝可以说是花光了几朝的国库积累,又把烂摊子留给了嘉庆。

从这些朝代往事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封建王朝的君主一直在做弥补以前的过失,而并没有时间去创新发展新科技。

2、严重的闭关锁国。

清朝前期的闭关锁国只是简单的为了隔绝郑成功的反清义士,但是清朝后期的闭关锁国却变成了排斥新事物,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慢慢地落后于世界。

文化上,经济上,科学上无法和世界接轨,各种先进技术思想难以发展,整体上呈现帝国黄昏现象。

“戴梓之死”是影响清王朝火器发展的直接原因吗?

本人觉得影响事物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完全说是因为一个人消失,某件事的发生

就会导致应该在这个时代出现的事物没有出现。

如果根据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和前进性来看,清朝火器发展是必须的,“戴梓之死”可能是导火索,即便是导火索也只是火器研究停止的导火索,而不是发展不前的导火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