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和經驗孰高孰低?你怎麼看?

邂逅海星


在職場中,學歷和經驗到底哪個更重要?專業HR在篩選簡歷時是如何考慮這兩者呢?

1

我們都知道,在職場中,學歷代表了一個職場人士的基礎,而經驗代表了求職者在特定崗位上的熟練程度,是否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掌握技能等。專家表示,學歷和經驗這兩者不能籠統的來劃分誰更重要,而是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具體分析,不同的崗位和不同的公司對其要求也不同。

崗位需求不同,對學歷和經驗的要求不同

在職場中,學歷重要還是經驗重要得從具體的職位來分析,有些崗位對於技能要求不高,HR往往會看重求職者的學歷,但是如果是對專業技能要求很高的職位,HR會考察求職者經驗的部分比較多。

比如在招聘程序員、前端工程師等理工科職位時,對專業技能的要求相對較高,沒有項目經驗和工作經驗很難成功進入優秀的企事業單位任職。

求職者自身條件不同,對學歷和經驗的要求不同

HR在面試求職者時,會觀察求職者自身特性,根據特性再去判斷是否和所需崗位匹配度高。如果面對的是沒有工作經驗的畢業生,會更看重學歷本身。如果是有工作經驗的求職者,則會傾向關注其工作經驗。

對於畢業生而言,沒有工作經驗,唯一可以證明他們才能的就是畢業於什麼樣的大學,學習成績如何,在校是否積極參與社團活動,有沒有一定的愛好特長等。如果是學習能力強、成績優異的學生,在進入企業後,給予培訓和學習,也是很有發展潛力的。而畢業生是否參與過社團活動和實習,HR可以考察出求職者是否有上進心和社交能力,也可判斷求職者的個性如何,是否符合企業文化。

對於已經擁有工作經驗的求職者,HR會側重從工作經驗來判斷求職者對於工作技能掌握如何,是否有一定的見解和深度,是不是適合在這個崗位上繼續發揮自己的工作優勢。

不管是學歷還是經驗並不存在誰更重要一說,不管你現在是剛剛大學畢業還是已經工作了一段時間的求職者,找到自己的優勢,在面試中發揮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才可能最大程度的打動HR,獲取心儀的工作崗位。

2

而身邊總有一些人鼓吹學歷無用論的人,常常會說誰不讀書也成功了、誰輟學也成功了、經歷比學歷更重要、看學歷是歧視、大學生多的跟狗一樣、讀大學有什麼用、死讀書有什麼用...其實他們都錯了。

謬論1:誰誰誰不讀書也成功了

鼓吹學歷不重要的人,最常見的就是拿身邊的人舉例子。比如有一對外地夫婦,兩個都是文盲,每天晚上到街旁擺燒烤,一天純利潤高達2000元,在市區買了三套房。而名牌大學畢業生一出來,工資才幾千塊錢,誰說學歷就一定重要了。

他說的是不是事實?的確是事實。但他忽視的至關重要一點是,概率。

這樣的“外地夫婦”,還有另一個稱呼叫農民工,數據顯示,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82億。也就是說,像這樣日進千元的人,只佔2.82億人口微乎其微的一部分。

如果燒烤都好賺,大家早就擺攤去了,賣燒烤發家致富的都是幸運的,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那麼大部分沒有戶口、沒有學歷的農民工在哪裡呢?他們在烈日下的工地裡,在流水線上,蝸居在城中村裡。


謬論2:誰誰誰輟學了也成功了

這一謬論的邏輯錯誤也是類似的。與之不同的是,持這一謬論的人,最喜歡拿比爾·蓋茨和扎克伯格舉例子:你看比爾·蓋茨和扎克伯格輟學卻如此成功,一個長期是世界首富,一個創建的臉書正改變著世界。

首先,這樣想到人一定得先照照鏡子:自己是否有資格與這群牛人相提並論。他們是從哪裡輟學的?哈佛!

也就是說,在輟學之前,他們是能夠考上哈佛這樣世界最頂級名校的,跟從二三流學校混不下去輟學有本質區別。

如果你有足夠的本事考上清華北大,並且在校期間已經開始創造性的工作,那麼你有底氣輟學——因為你更接近於“天才”了,但作為凡夫俗子,就請不要眼高手低了。


謬論3:經歷比學歷更重要

在某乎的問答或者各種職場攻略裡,都有連篇累牘的文章告訴你,進入了職場就一切歸零,學歷什麼都是浮雲,你的工作經歷、能力、情商,比你的學歷重要多了。

很多二三流高校畢業生看到這個說法,會有一種心理安慰:沒關係,我雖然學習成績差,學校也差,但以後職場看的是我的能力和情商,我不一定比北大清華的學生差。

然而事實上,沒有一個好的學歷,根本不太可能跟北大清華的學生進入同一個職場,因為在篩選簡歷的時候,早就篩選掉了。如果你說你沒啥學歷,你就和清華北大的學生一起工作,那麼,恭喜你 ,但要記住這同樣是一個概率問題。

那些鼓吹經歷比學歷更重要的大企業,HR在篩選簡歷時定的最低標準可能就是985高校,甚至有的只認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等名校,他們所謂的“經歷比學歷更重要”,是在進入他們的單位後。進入單位前,他們對學歷的選擇比誰都嚴苛。

你的經歷再多、情商再高,對不起,沒有學歷這一前提條件,很多HR連給你筆試的機會都不願意。


謬論4:看學歷是歧視

前三個謬論被反駁,有人就開始打道德牌了:你們招聘時先看學歷,是對學生的歧視。我們雖然學校不出名,但我們勤懇努力,怎麼可以只看學歷。

我們再來做一個假設,一個HR準備招聘5名員工,有100人投簡歷。這意味著他必須篩掉95人,篩人得有一個標準。

他先看學歷,這時三流高校的學生反對,你這是學歷歧視。

好的,他放棄學歷標準,他以性別為標準,男性優先,女性肯定會反對,這是性別歧視。

他退而求其次,以工作經歷為標準,這時工作經歷為零的應屆畢業生也跳出來說,你們這是歧視應屆生。

他無可奈何,以能力為標準,這時能力較弱的人也可以跳出來說,你這是歧視弱者,你應該給我們機會,應該看到我們有進步空間……

發現沒有,這個時候HR就沒有辦法選人了。因為我們已經把“選人的標準”泛化為,“對不符合標準的人的歧視”,可實際上,選人的標準,僅僅是競爭語境下的一種擇優。

以學歷論人才可能會錯過一部分人才,但對於用人單位來說,這個概率,要遠低於他選到的人才的概率。以學歷選人才,可能是他最不壞的選擇,是他效率最高的選擇——不然HR都得累死。

作為用人單位,這是他的權利。我們可以不贊同,但只要企業不違反法律,我們也無權進行道德綁架。


總而言之,讀書很重要,名校很重要,學歷很重要,當然經驗也重要。

這也是為什麼有那麼多家長要花費巨資購買學區房給孩子挑一個好學校。但也絕非貶低那些非名校畢業的學子,而是希望他們能夠正視差距,儘可能地從其他方面彌補。

你可能無法一下子獲得與北大清華學子同樣的競爭機會,但也許工作幾年之後,當你累積了一定資本,你的二次就業機會就更開闊了。

通過貶低他人來達到自我安慰,絲毫改變不了結果,請少些抱怨,多一些努力。


睿狼特訓


學歷,是證明一個人獲得理論知識多寡的一種社會存在;

經驗,是一個人在社會實踐和生活實踐過程中所積累的,能夠適應自己所屬社會存在的技能和認知…

在實際生活中:

學歷高的人,如果不能在工作或生活中,正確使用自己所掌握理論知識的方式方法,這種人我們一般都會叫他們“書呆子”;

經驗豐富的人,一般都具備瞭解決實際問題的方式方法,但由於缺乏理論知識的修養,在生活或工作中,我們一般稱之為“老江湖”或“老把式”;

只有既理論知識 ,又有使用這些知識方式方法的人,我們才會稱之為“人才”…

因此,我認為學歷與經驗之間,是沒有高低之分的 ;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說的就是“學歷與經驗”吧…


拙奴


學歷越高學到的知識越多,知識面越寬廣,而經驗不一定越多,因為經驗更多的是在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越豐富應變能力就越強,工作效率也會越高,所以就此意義而論,經驗更重要。但學歷的高低對經驗的認知積累又是有推動促進作用的。沒有或低學歷者也能在實際操作中獲得經驗,但他們的認知對象範圍是非常有限的,對經驗的運用推廣困難阻力也較大。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信息時代學歷和經驗越來越更須比翼雙飛,不可替代,己成為社會發展,時代進步的迫切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