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閒桂花落”的人為什麼閒?怎麼理解?

樓事論談


“人閒桂花落”這句話出自唐代詩人王維所作組詩《皇甫岳雲溪雜題五首》的第一首《鳥鳴澗》。像他的這組詩寫作於開元(唐玄宗年後,713-741)年間遊歷江南時的作品,那個時期的背景是安定統一的盛唐社會。


“人閒桂花落”這裡的人閒:指沒有人事活動相擾。而閒:代表著安靜、悠閒,人聲寂靜的意思。詩人巧妙地採用了通感的手法,將“花落”這一動態情景與“人閒”結合起來。花開花落,都屬於天籟之音,唯有心真正閒下來,放下對世俗雜念的摯著迷戀,才能將個人的精神提升到一個“空”的境界。在這首詩中,不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鳥鳴所點綴的那樣一種迷人的環境,而且還能感受到盛唐時代和平安定的社會氣氛。


阿哥打野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出自唐代王維的《鳥鳴澗》 :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盛唐時代著名的詩人和畫家,字摩詰,因官至尚書右丞,所以人稱王右丞。王維是中國文學史上受佛學影響很深的大詩人,因其詩歌中多有禪宗意象,故後人將其和“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並稱為“詩佛”。

王維的詩描寫形象、氣韻生動,往往在短小的詩篇中藉助特殊的意象顯示出渾然的意境和雋永的詩意。所以蘇軾在《東坡志林》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對王維的詩藝意境做了很好的總結。

這首詩是王維山水詩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的精妙之處在於“動”、“靜”對比襯托的詩情畫意。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便以聲寫景,巧妙地採用了通感的手法,將“花落”這一動態情景與“人閒”結合起來。花開花落,都屬於天籟之音,唯有心真正閒下來,放下對世俗雜念的摯著迷戀,才能將個人的精神提升到一個“空”的境界。當時的背景是“深夜”,詩人顯然無法看到桂花飄落的景緻,但因為“夜靜”,更因為觀風景的人“心靜”,所以他還是感受到了盛開的桂花從枝頭脫落、飄下、著地的過程。而我們在誦讀的同時也似乎進入了“香林花雨”的勝景。此處的“春山”還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見白天的喧鬧的畫面:春和日麗、鳥語花香、歡聲笑語。而此時,夜深人靜,遊人離去,白天的喧鬧消失殆盡,山林也空閒了下來,其實“空”的還有詩人作為禪者的心境。唯其心境灑脫,才能捕捉到到別人無法感受的情景。

“閒”悠閒,寂靜。這裡含有人聲靜寂的意思。說明周圍沒有人事的煩擾,說明詩人內心的閒靜。是詩人的一種心境。“閒”字寫空靈閒靜的環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細細地啼聽花落鳥鳴的天籟,他的內心寧靜淡泊,但又富於幽雅情致。靜到極處的自然在詩人筆下有聲有色,生意盎然。月出無聲,而山鳥驚飛,這是動靜相襯的藝術佳境。

王維在他的山水詩裡,喜歡創造靜謐的意境,該詩也是這樣。.而"人閒"二字說明周圍沒有人事的煩擾,說明詩人內心的閒靜。更突出了人與自然的融合!但是添加了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即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動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靜的效果,這是因為事物矛盾著的雙方,總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條件下,動之所以能夠發生,或者能夠為人們所注意,正是以靜為前提的。“鳥鳴山更幽”,這裡面是包含著藝術辯證法的。


孤舟放鶴


有錢,無煩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