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指“三觀不正”的經典童書,該不該給孩子看?

海王有六個女兒

其中最小的女兒最美麗、最純潔、最善良

當她滿16歲浮出海面看世界時

在海難中不顧自己的性命救了一位英俊的王子

並愛上了他……

為了讓王子愛上自己,獲得人類不滅的靈魂

她付出了自己的聲音

魚尾變為雙腿

承受步步錐心之痛

但王子卻愛上了異國公主

最終,求愛失敗的小美人魚

拒絕了姐姐們的幫助,

太陽昇起時,她化成了大海中飛揚的泡沫

這個故事不用說大家都知道,盛傳百年的安徒生經典童話《海的女兒》,我個人來說,從未懷疑過這個故事的價值觀,讀的時候只是沉浸在美麗善良的小美人魚對自由、對愛情的想往中,也從未覺得這是個悲劇故事,小美人魚獲得的是自由,是對自己一生的掌控權,還有什麼比這樣的人生更爽呢?

但是,有位媽媽吐槽說:《海的女兒》價值觀有問題,就為了一個只看過一眼的男人,不惜離開家人、變成啞巴,受盡“直立行走如刀割”的痛苦,有必要嗎?這樣的價值觀引導,只會讓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形成不健康的擇偶觀,甚至誤導終身!

那些被指“三觀不正”的經典童書,該不該給孩子看?

不得不說,這樣的解釋有理有據卻很荒謬,不讓孩子看童話,主觀地剝奪孩子體驗的快樂。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文學作品本身就是源於現實、高於現實,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體驗不到的快感,都放到了文學作品中,如果藝術作品跟現一樣,或是平淡,或是殘酷,或是無趣,那人們為什麼要去欣賞藝術作品呢?

網友吵成一片,有支持,有反對。

支持方:

這種“三觀不正”的童話,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心理誘導,所以大人在選書時,一定要慎之又慎,避免這種不適合孩子看的書。

反對方:

僅僅因為一個童話,就說影響孩子的三觀,未免杞人憂天了。

說不定你看到的是悲慘,而孩子看到的是美麗善良呢?能不能不要用成年人的經驗幫孩子做判斷啊?

雙方觀點,你支持哪方?

那些被指“三觀不正”的經典童書,該不該給孩子看?

成為母親後,總想把能力範圍內的最好的東西給孩子。我們從一無所知的少女蛻變為無所不能的母親,懂得了什麼是輔食BLW,什麼是大運動發展、精細動作發展,蒙臺梭利是是怎麼回事,什麼是早期教育,什麼是親子關係……一樁樁、一件件,沒有哪一件是我們可以逃避的,我們收起少女心,戴上母親的面具。

網上資源眾多,單就一個問題就有不同的說法,我畢竟不是教育專家,不知道哪一家才是正確的,我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面對與老人、與老公的種種觀點不合,該如何處理?何況我向來不擅處理人際關係。

各種焦慮壓得人喘不過氣,無數個不眠的夜晚,無數次後悔結婚生子,無數個互相對立的教育觀……不停地在我腦袋裡撞來撞去,兩敗俱傷。

太專業的東西我不懂,看再多的理論書籍依舊不懂。但我知道,讓孩子愛上閱讀是絕對不會錯的!

一兩個月的色卡、布書,三四個月的玩具書,五六個月的翻翻書、立體書、發聲書、紙板書,一兩歲的各種繪本,三歲多的科普書……每晚睡前是我們最親密的親子時光,我們互相依偎,選一個最舒適的姿勢痛痛快快地讀半小時。

這個時候開始,我才知道童書比成年人的書貴多了!但我買書囤書的習慣並沒有因為書貴而停止,但因為貴,更因為想給孩子最豐富的精神食糧,所以在選書上費了好大一番功夫。

每一本書都是我收藏一個月以上,看過無數書評之後才買到手的,零零散散的也買了幾百本了。選書的首要標準是經典,是盛傳過N年的繪本童書。因為我們沒有一個專業的眼光去看待每一本書,只能通過這種“硬”標準,去衡量書的價值。

所以,當我看到有人這樣評價《海的女兒》時,著實震驚了一下。畢竟我從未從這樣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若是這樣深究,是不是每一本書都有問題?

只要我保證我遞給孩子的是“書”而不是“屎”不就可以了嗎?孩子終其一生也不是隻看這一本書、這一個故事,他的價值觀是在不斷的閱讀、不斷的經歷中形成的,讀的多了,便會有自己的想法與判斷,只要是經典的,都是值得讀的就行了。

況且,只讀一種書的孩子,精神上真的就能健康成長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