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2億美金入股國美“雙黃連”來攪局

拼多多2億美金入股國美“雙黃連”來攪局

4月19日晚上,拼多多宣佈認購國美零售發行的2億美元可轉債,初步轉換價為每股1.215港元。截至 2020 年 4 月 17 日,國美股價為每股 0.73 港元,這意味著轉換價比當前價格高 66.4%。

這更像一場聯姻。拼多多揮舞著2億美金支票,向國美傾注消費大數據、平臺技術和流量,讓引以為傲的“百億補貼”延續至下半場。而國美以數碼家電為核心的商品將上架拼多多,提供全國2600門店的門店效應,國美旗下的安迅物流也將接入平臺。

又一場電商跨界的聯合,這被專家和媒體解讀為一次打破雙方的增長瓶頸,發揮門店效應,實現線上線下的優勢互補。

拼多多和國美聯姻後,電商平臺與零售企業紛紛拉來了小夥伴,此前,阿里攜手蘇寧易購、京東入股五星電器。“成對”作戰的模式讓未來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問題是,黃崢和黃光裕這對差了11歲的”雙黃連”組合,到底誰站C位,又能否在國內電商紅海中攪上一局?

電商平臺“組隊”廝殺

電商平臺和零售巨頭、尤其是家電行業的“組隊”,要回溯到2015年。

這一年阿里巴巴成為了蘇寧的第二大股東,蘇寧也以140億元認購了阿里的新發行股份。從金額規模來看,聯盟十分緊密。

蘇寧帶來了在家電和3C數碼行業中的積累和優勢,其中還包括成熟的售後能力。這讓阿里在相關類目上,大幅縮短了自身發展的歷程。

阿里224億港元收購高鑫零售,蘇寧在大潤發、歐尚超市門店負責經營家電部門,並完成了近500家門店的改造。

阿里也通過技術和流量,帶領蘇寧從線下走到了線上。如今蘇寧GMV(平臺交易總額)中,線上部分的佔比能夠達到63%,而2015年合作之前只有31%。

對於蘇寧來說,經歷過和國美的大戰後,最大的威脅,來自於京東背後的線上消費市場。線下獲客太過有限,阿里的平臺流量才是蘇寧彎道發力的動力來源。同時投資阿里帶來的財務收益,也讓蘇寧完善了自己在新零售和物流平臺方面的佈局。

京東則拉來了五星電器,用12.7億元佔股46%,死磕線下,除了在重點城市開設體驗門店,還讓五星電器將自己的渠道屬性,從區域性拓展到了全國性層面。在“線下再造一個京東”的目的明確。

此次,拼多多聯手國美,選擇的也是家電零售企業。國內電商平臺集體偏愛家電零售企業,背後其實有著更深層次的戰略考量。

來自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佈的《2019年中國家電市場報告》顯示,2019年,國內家電市場零售額規模達到8910億元,是繼服飾、快消品、美妝之後,無限接近萬億市場規模的重要品類。

家電帶給平臺的是高客單價,能讓平臺GMV穩定增長,畢竟一臺1000元的電視,是9.9包郵的100倍。並且家電的重模式生意,考驗的是一個平臺物流、售後、效率的整體協同作用,家電數字化跑通,可以複製到其他品類商品,一通百通。

無論是阿里還是京東,在組隊合作的過程中,將數字化搬到了最前列,目的不僅僅是簡單的1+1,而是通過線上和線下的融合,搭建起新零售的不同場景,讓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體驗。至少目前發展成果來看,合作不僅沒有過時,還都實現了共贏。

珠玉在前,拼多多和國美的聯手,看起來有了樣本,照貓畫虎,但面對的是更大的壓力。

國美要站隊了

國美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吸引年輕人的問題。當90後、00後們手機裡裝著淘寶、京東、蘇寧、拼多多的購物APP,國美刷屏的機會並不多,名氣可能還不如黃光裕個人。

《2019年中國家電市場報告》顯示,2019年線上渠道對家電銷售的貢獻率達到41.17%,線上,是家電市場的重要增長渠道。

只不過在線上格局中,國美的市場份額極為尷尬。國美的線上市場份額僅為4.88%。

這家曾經和蘇寧“美蘇爭霸”的零售企業,在2019年的財報裡,收入595億元,淨虧損25.9億元,而蘇寧同期總營收為2703億,淨利潤110億元,二者已不可相提並論。

就連跟過去的國美自己比,也沒有什麼太大長進。2011年就突破的600億元營收,到了2019年再看,數字依然踏步在原地。

拼多多2億美金入股國美“雙黃連”來攪局

雖然中間也有過大大小小的轉型,國美如今的重點是社交電商“美店”、國美 App 和國美門店的三端融合,聚焦“家生活”戰略轉型,希望通過以實體店為中心拓展社群經營模式,提升用戶粘性。但除了給予低基數的高增長率,並沒有帶來太多實際的營收,業務轉型效果仍需要觀察。

偶爾翻出話題,還是因為黃光裕不斷“被”出獄。

回看2004、2005、2008年的國美,還曾把創始人黃光裕送上胡潤百富榜大陸首富。但四月份國美髮布的財報上,146.59億港元的市值,相較2008年黃光裕入獄時的近1000億港元,跌幅達到了85%。

拼多多2億美金入股國美“雙黃連”來攪局

其實在被拼多多入股之前,國美就在天貓、京東、拼多多三家平臺上,都開設了旗艦店。但三家“通吃”的格式,明顯要因為這場認購變成有立場的站隊。

最後決定委身拼多多,主要因為國美自身家電銷量的大幅下降。疫情期間的2月,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家電,以及嵌入式家電的線下降幅,達到了30%-70%之間。

這樣一來,國美對於獲客的需求迫在眉睫,避開天貓、京東一二線的光芒,選擇另闢蹊徑,拼多多在下沉市場的覆蓋面,自然就成了國美的所想所圖。

拼多多被低消費扯住腿

全年GMV突破萬億、活躍買家數突破新高,拼多多的2019年財報中倒是有不少好消息。

僅經歷了5年發展,拼多多已經成為了國內第三大電商平臺,5.85億年度活躍買家數量,僅次於阿里。

拼多多2億美金入股國美“雙黃連”來攪局

不過,客單價較低和人均購買能力不高,是拼多多在當下發展中亟需解決的問題。截至2019年年底,拼多多的年度人均GMV只有1720元,比京東和阿里都要少上數千元人民幣。

拼多多自己也深諳自己的短板。

在自己的GMV構成中,有50%都來自服裝和快消產品,13.5%都來自於農產品上行。雖然增速數據好看,但客單價確實不太能打。

拼多多2億美金入股國美“雙黃連”來攪局

於是2019年推出的“百億補貼”,目的就在於從一、二線城市獲客,以及提高消費客單價。除了iPhone等電子產品,拼多多連年輕人喜歡的潮鞋生意也沒放過,一度平臺補貼後的價格,能大幅低於市場和得物、有貨、識貨等垂直類目的交易平臺。

而國美所擅長的電器,無疑是戰略中的重要類目。

在這次的認購合作中,協議明確國美會將“家·生活”供應鏈、中大件物流網絡、服務解決方案等“零售基建”接入拼多多。意味著國美旗下安迅物流、國美管家兩大服務平臺,將同時為拼多多所用。

結果是,一直無法和阿里系電商、和京東物流網絡抗衡的拼多多,終於有機會入局物流領域。

在與國美聯手之前,面對這一短板,市場上就有消息稱,拼多多在試圖通過和極兔物流的合作,來構建類似阿里、京東的生態體系。

“雙黃連“來攪局

只不過黃光裕和黃崢的搭配,多少有些魔幻。畢竟黃光裕成立國美時,黃崢才7歲,兩人差了11歲。

拼多多剛在 3月完成了 11 億美元的配股,聯姻的2億美金不過五分之一,後輩黃崢反過來向黃光裕伸出了援手。

拼多多2億美金入股國美“雙黃連”來攪局

而在公開認購之前,拼多多和國美就已經有過多輪合作。

早在2018年10月,國美在拼多多的旗艦店,就上線了127件包括松下、海爾等家電品牌在內的商品。今年3月,拼多多還剛剛結束了和國美一起打造的“超級品牌日”。

裡面除了用到拼多多的商品採購、消費補貼玩法,也結合了國美的物流配送和客服售後能力。

這次公開的可轉債認購,初步股份轉換價在1.215港元,相比上週五收市數字,溢價達到了66.44%。既給足了對方面子,也成就了一筆賺錢的買賣。

而2億美元的可轉債如果全部行使轉換權,差不多能佔到國美髮行轉換股份擴大後股本的5.62%。雖然稀釋了黃光裕夫婦和第二大股東方舟信託的股份,但從佔比和體量來看,都只是“意思一下”。

更像是一場訂婚,先付了彩禮,卻沒結實際的姻親,目的還是更多在於聯手入局,試圖對抗阿里+蘇寧,以及京東+五星電器的市場格局。

至於實際效果,在消息對外之後,今早國美零售的股價就高開33%,隨後雖然回落,但截至發稿仍有17.81%的漲幅。漲幅直逼2019年黃光裕“被”出獄後給股價帶來的上漲。

而距離黃光裕真正釋放的日子,只剩下不到一年時間。這場拼多多和國美的”訂婚“合作,讓國美的投資者和廣大網友,更加期待黃光裕的歸來,以及”雙黃連“真正聯手後的新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