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大爺拿八路軍寫的借條,找政府償還,政府回覆:按市價處理

引言

《增廣賢文》書中曾記載道:“伏乞慨擲百金,以紆眉急。來春蝸居脫業,高情即報。”講的便是古人借錢的事情。借錢這件事,一般都是“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然而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現代社會網絡發達,高超的騙術更是層出不窮,人們不怕“有借有還”,而是怕“借了不還”。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講究人情往來的國家。然而,人情往來其實是一件很複雜的事,尤其是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別人向你提出幫忙的請求,倘若這請求頗為棘手,讓人不好不幫,但幫了又怕惹麻煩。尤其是借錢。那些願意借錢給你的人,那必定是推心置腹的鐵桿好友了。

農村大爺拿八路軍寫的借條,找政府償還,政府回覆:按市價處理

01

“借錢的才是大爺。”這句話出於網絡,但源於現實。尤其在動盪年代,“借”出去可能就是直接白給。然而,有兩張70年前寫下的借條,卻在如今得到了兌現。可以說,給70年後的大家上了一堂人性的光輝鑑賞課。

不管是網絡、書籍,還是電視電影裡面,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參戰的八路軍戰士常常緊缺應急物資。然而即使在這種時候,我們的戰士,依舊不願白拿民眾的物資,即使只是一針一線。因此在絕大多數時候,就算是民眾自發組織捐贈的物資,八路軍也會特地給他們打上一份欠條,上面清楚的寫下他們借來的物資數目並保證在之後會如數歸還。

農村大爺拿八路軍寫的借條,找政府償還,政府回覆:按市價處理

因為只有這樣,就算是找不到借東西的戰士本人,也會有黨組織代表來負責,將大家借的東西如數歸還。戰士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就算是民眾主動給我們也不會要的,因為我們是軍人。我們的重任是保家衛國,而不是憑著自己對國家的貢獻受到民眾的讚揚恃寵而驕。"

02

1946年,前方戰事吃緊,後援物資匱乏。八路軍戰士迫於無奈,向當時的商人郭建英借了1100萬法幣購買物資。直到70多年後,郭建英的後代在整理老人的遺物時,才發現了這張帶有滄桑年代感的借條。於是後人們便拿著這張古舊的借條找到政府,想試一試現在還能不能兌現。政府人員熱情地接待了他,經過仔細的核查研究,證實了欠條的真實性。政府隨即給出答覆,將這位老人當年借給八路軍的物資借款,按照現在的市價如數歸還。

農村大爺拿八路軍寫的借條,找政府償還,政府回覆:按市價處理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關於重新頒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訓令》中有三大紀律,其一就是“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所以即使是過了70年,該還的還是一定會還。他們是為黨為國家奮鬥的軍人,但同時也是這張欠條的負債人,他們覺得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如數歸還物資,這讓人們再次看到了共產黨的風骨和氣質。

其實,在那個戰況緊逼的年代,物資支援實在過於匱乏,八路軍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向民眾打下的欠條不止一張。很多在戰後立即歸還了,也有很多因為歲月而被擱置了。但只要能找出與政府相關的借條,政府都會受理,因為,政府時刻牢記維護國家和人民的權利,現在的國家強大富庶,也有實力歸還曾經欠下的債務。

農村大爺拿八路軍寫的借條,找政府償還,政府回覆:按市價處理

03

同時還有另外一張數額小的多的欠條,也是在70年前留下的。但與之前那張欠條不同的是,這是政府主動找到其後人加倍歸還的,因為當政府發現這張欠條時,原本的主人已逝世。這張欠條原本是八路軍向一個叫做周模旦的人寫的,他曾借100斤糧食給八路軍補充物資。

這張欠條在革命遺址中被發現後,層層上報,但發現時老人已經不在人世,最後找到了周模旦的後人。當地政府也很大氣,直接宣佈將欠下的債加倍歸還。後來,政府從後人的口中得知,其實在老人去世的時候,家裡人就已經把老人的遺物連同這張滄桑的借條一起燒了,收到政府歸還的借款,他們都十分意外。

農村大爺拿八路軍寫的借條,找政府償還,政府回覆:按市價處理

結語

從這些借條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和黨員能夠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愛戴,這與他們誠實守信,軍紀嚴明的品質是分不開的。的確,也只有這個有紀律有黨性的隊伍,才能夠、且有能力給新中國找到一條新的出路,一條適合中國發展、百姓安居樂業的出路。

參考文獻:

《增廣賢文》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關於重新頒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訓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