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總說“川人不負國”,原因居然在這裡

為何總說“川人不負國”,原因居然在這裡

故事工場

最近,看葛劍雄教授的《中國人口史》,被四川省的幾次人口波動嚇到了。一次是13世紀中葉開始的元滅宋,四川省人口從259萬戶減少到20萬戶,1290萬人口最後存活了不到100萬,人口削減十分之九。一次是明末清初的幾十年戰亂間,四川省人口從385萬減少至10萬左右,385萬是明末統計的數字,經過200多年的休養生息,再加上洪武年間的移民政策,最初的不足百萬人口終於繁衍到了近400萬人口,可這又突然急轉直下,到了10萬人口。(10萬是估計數字,順治十年統計的,全川1.8萬男丁,這個數據再加上老弱婦孺,充其量也就10萬人口)

那麼,這兩次人口驟減,既不是地震泥石流,也不是洪災旱災餓死的,而是戰亂。然而單純的戰亂不足以造成這樣大的人口消滅,而是屠殺與抵抗的循環結果。

為何總說“川人不負國”,原因居然在這裡

重慶合川釣魚城牌坊

南宋年間,四川是除蘇浙一帶最繁華之地,由於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又扼住長江上游,其戰略地位相當重要。1234年,宋蒙聯手滅金後,蒙古把下一個戰略目標定在了滅宋。其採用迂迴戰略,先滅西夏,再招降吐蕃(青藏),然後順高原東下,滅掉大理國,目的就是要合圍四川,佔領全川后配合襄陽南下漢水的蒙古部隊沿長江東下,一舉端掉趙宋老巢。

然而在四川,蒙古人遇到了空前激烈的對抗。《守山閣叢書》:1236年,闊端10萬步騎攻入成都東門,令卜者佔,卜者曰:‘民心不歸,成都是四絕死地,若往,不過二世,不若血洗而去。’二太子大書‘火殺’二字,城中百姓無得免者。火光照百里。”

此後,成都被宋軍光復二次,又被蒙軍屠了二次,僅城內就留下140萬遺骨。除成都外,全川更是掀起了抵抗熱潮。在川中和川南的淺丘陵地帶上,四川軍民建造起了20多座山頂石城用來抵抗蒙軍鐵騎。比較著名的就有,金堂雲頂石城,合川釣魚城,雲陽盤石城,自貢虎頭城。這些山頂城池是被打下了又光復,光復後又被打下,其中合州釣魚城抵擋蒙古大軍36年,成了西南的孤城,在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攻城戰役中,城中投出砲石將蒙哥砸死。直到1279年,南宋政權都滅亡9年了,城中第四代守將王立才開城投降,條件是——不許傷害城中一人,忽必烈答應了。

為何總說“川人不負國”,原因居然在這裡

金堂雲頂石城

為何總說“川人不負國”,原因居然在這裡

合川釣魚城城牆垛

為何總說“川人不負國”,原因居然在這裡

雲陽磐石城

明末戰亂中,四川人口滅亡式削減,清史上歸咎於張獻忠亂蜀屠殺的,而近代又有學者指出這是清人所為。實際上明末,四川的局勢更加動亂,川東有李自成殘部夔東十三家,川西川北是張獻忠的大西政權,間雜著明朝軍隊控制的一些地方。清代編撰的《蜀難略敘》記載包括一些專家認為是張獻忠屠殺的川人,但根據時間表來看,這個說法站不住腳。張獻忠在1646年就在西充鳳凰山戰死,大西政權滅亡,1660年,清廷才平定川西,1663年才攻佔重慶(大夏滅亡),1666年下川東戰事才結束(夔東十三家滅),至此,才算平定四川。如川人為張獻忠所屠,那清軍不用花20年才將四川平定。由此看來,川人是在對抗異族入侵時,慘遭屠戮殆盡的,加上清軍有屠殺前科,川人又有頑抗傳統,明末蜀難便不可避免。

為何總說“川人不負國”,原因居然在這裡

重慶湖廣會館(黃色建築群)

張獻忠,夔東十三家都是農民起義出生,靠和農民搞好關係起家,雖有戰亂為禍,也不至於讓一個省380多萬人削減到10萬人。2002年4月,成都新南門挖掘出萬人墳,證實了明末屠川的殘忍。《蜀亂》記載:清初年,川內十室九空,田園荒蕪,城郭間虎豹成群。成都成了一座空城,大街上雜草樹木叢生,虎狼豺豹盤踞街巷民居,整座城變成了動物樂園,倒是人間不幸虎狼幸。此情此景,把走馬上任的四川巡撫張德和一眾官員嚇得打冷顫,只好奏請康熙把辦公地點遷至川北閬中城。而後就有了著名的湖廣填川運動,歷史100餘年,到乾隆年間才結束。從兩湖兩廣,甚至江西福建等地遷徙人口進川。所以,今天的四川人,十之八九都是外省遷徙過去的,純粹的四川人,比例十分稀少。

為何總說“川人不負國”,原因居然在這裡

重慶明玉珍皇帝陵

移民在沿途的碼頭建立了不少同鄉會館,最著名的要屬重慶湖北會館了,旁邊就是江西會館,廣東會館。這樣的建築在川內許多重要的碼頭都有,川西四大碼頭之一簡州石橋鎮目前也好保留著江西會館,湖北會館的建築。

早在戰國時期,四川也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移民潮。秦將司馬錯滅蜀國後,蜀王室帶領一眾蜀人難逃(4萬餘人),先是入滇,然後站不住腳,一直逃到了今天的越南北部,建立了一個國家甌雒國(又明安陽國),這個國的建國者是蜀王子泮,他征服了當地一些原始部落後,向北擴張到廣西、雲南,最後與兩廣地區的南越國(國王趙佗是秦大將)發生戰爭,公元前206年被趙佗所滅。而南遷蜀人大部分退留到了越南北部,又沿海往南,成了後來的京族。

為何總說“川人不負國”,原因居然在這裡

河內京族婦女

秦國得蜀地後,從中原大規模向蜀地移民四萬餘,其中包括中原冶鐵世家卓王孫(其女卓文君),程鄭,司馬相如(陝西移民)等。

清末,川人集資修建川漢鐵路,不料這錢卻被督辦鐵路的官員端方拿去上海炒股,填了橡膠股股災虧下的坑。鐵路修不成了,川人各地紛紛組織保路運動,各縣出人1000多人圍攻成都。《簡州縣誌》記載:宣統三年(1911年),川保路同志軍興,州人樊雍甫、鄧戟門(袍哥)聚眾三千人,往攻成都。八月在龍泉山張飛營、山泉鋪一帶與清巡防軍接戰3日。

為何總說“川人不負國”,原因居然在這裡

成都的保路運動紀念碑

這樣算來,川內100多個縣,保路同志軍應在十萬以上,所以才有清政府急急忙忙從湖北調新軍入川,武昌城防空虛,才有了辛亥革命的到來。

民國初年,川內形成了眾多軍閥山頭派系,劉存厚,揚森,熊克武,劉湘,劉文輝,鄧錫侯互相攻閥,挖牆腳,打了二十多年爛仗,禍害巴蜀。而後在1937年這些軍閥統一槍口一致對外,把家底都帶出去了。除一些地方警備部隊,總共5個軍一個獨立師共165個團15萬人,分南北兩路川軍,分別從成都、重慶出發,一路經陽平關由鄧錫侯領軍入陝、晉,最後到了臺兒莊,一路由劉湘親自領軍出夔門入鄂,在南線作戰。抗戰八年間,四川作為大後方,向前線輸送了300多萬兵力。

這段歷史,往往成為四川人口中“川人不負國”的鐵證。不過,需要澄清的是,“川人不負國”不單單指的是這段八年曆史,還有先前歷史上的那兩段更為悽慘、壯烈、甚至慘絕人寰的反入侵史。

率私家軍出川徒步3000多公里到山海關抗清女將軍秦良玉

為何總說“川人不負國”,原因居然在這裡

國慶大假,可以到這些歷史古蹟去轉轉,緬懷那些為國家民族鬥爭的英魂(作者 石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