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吗?5岁的孩子,狠狠地教育了他的硕士妈妈怎样做人

你信吗?5岁的孩子,狠狠地教育了他的硕士妈妈怎样做人

木子一读

5岁的孩子懂什么?能教硕士生做人?看似匪夷所思,但却实实在在发生的事。

1、你这是不对的,要尊老爱幼

前几天,和同学聊天,讲到了他家发生的一件趣事。同学他堂哥娶了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硕士生。全家人都以他堂嫂为荣,堂嫂也是相当谦逊,对谁都是温声细语,就是与她婆婆相处的不是很好,常有一些疙瘩出现,特别是在孩子出生之后,在怎样带孩子的问题上,更是经常发生矛盾。

堂嫂坚持自己的观点,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位博士。几年后,孩子的教育也相当成功,彬彬有礼、尊老爱幼,就是有点胆小,连说话都要鼓起勇气似的。

这让堂嫂在她婆婆面前,显得特别强势,连说话声都太高了八度。去年过年,堂嫂与婆婆又发生矛盾,堂嫂用很不满的语气大声呵斥婆婆,任谁都劝不住。

小侄子在旁边听了很久,握紧拳头,满脸通红,欲言又止,突然,侄子大声地说:“妈妈,你这是不对的,你说的,要尊老爱幼。”侄子说完,就哭了。

我同学说,堂嫂就像被冷水泼在头上一样,蒙了。马上又像被火烤了似的,满脸通红,额头都出汗了。看着哭着的儿子,堂嫂马上安慰着,说自己错了,不应该这样的。随后婆婆很高兴很高心地过来安慰孙儿,说没有吵架,只是在讲事情。

侄子哭着说:“妈妈,你不是说,做错了事,就要说对不起吗?说了对不起就是好孩子吗?”

同学说,堂嫂随即跪在婆婆面前,哭着向婆婆道歉。

我们常常用这世界上最真的道理,来教我们的后代,希望他们能够善良、勇敢,希望他们能有出息。但细细想来,我们好像只是在当一个道理的搬运工,将世间一切好的道理都搬过来,教给孩子。

教育教育,教的部分很容易就能做到,但育的部分?

2、爸,别扔了,留着给我

在我们那个小家族内部,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村里出了一个不孝子,气焰十分嚣张,经常打骂眼瞎耳聋的母亲,臭名远扬。后来,花重金娶了一个媳妇,这个媳妇也是个没脸没皮的人,看见年迈的婆婆更是非打即骂,村里的长辈们都说,这是一对豺狼,迟早有报应的。

不久,两人就生了个儿子,不幸的是,这个孩子天生愚钝,3岁才能结结巴巴地说话,5、6岁了,走路还歪歪扭扭的。夫妻俩骂天骂地骂鬼神,更是将一切的怨气发泄到母亲身上,认为是母亲把霉运招进家门的,总想着那天把她赶出去。

一天,不孝夫妻早上把母亲送到村口,让她自生自灭。不想,在村口玩耍的儿子,看见奶奶,以为是奶奶要陪他玩,中午又笑嘻嘻地拉着奶奶回家了。就这样,连续好几次都没成功。终于,不孝子心生恶念,决定将母亲扔进河里冲走。

这天晚上,夜黑风高,夫妻俩把母亲装在筐里,想抬去河边,又担心儿子醒了,找不到家人大哭起来,引得四邻围观,就决定背着儿子一起去。到了河边,扔了母亲。不孝子就问妻子要不要把筐和扁担拿回家去,妻子说不要了,搬过死人的东西晦气。

岂料儿子早已醒来,目睹了全过程的傻儿子说:“爸,别扔了,留着我吧,以后可以用来装你啊。”夫妻俩听了大惊失色,连忙把母亲救上了,好生供养着,再也不敢打骂母亲了。

父母为非作歹,却希望孩子善良;父母小人心肠,去希望孩子大方;父母不敬老人,却又希望孩子孝顺……怎么可能呢?

俗话说:三岁定终身。孩子看似不懂,却极为懂得模仿。他们不懂的只是大人们的道理,大人们说一万个道理,他们不懂,但大人们做一次,他们就能学会。

所以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3、妈妈,洗脚

还记得的央视最感人的公益广告《给妈妈洗脚》吗?

妈妈一边讲着《小鸭子》的童话故事,一边给几岁的儿子洗脚;洗完后,就又去厨房,拎了一桶重重的热水,给身患残疾,腿脚不便的母亲洗脚;这时,儿子在门口看见了妈妈给奶奶洗脚,就心生想法,等妈妈给奶奶洗完,回到房间,发现幼小的儿子正端着一满盆热水,满脸水汽地对妈妈说:“妈妈,洗脚。”这时响起广告独白: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这是这几年给我印象最深的广告,感觉很温馨、很感人,也很羡慕,非常羡慕。憧憬着未来,我也能享受这样的亲情。但父母做着,孩子就在旁边学着,模仿着。孩子的未来,不是那些听都听不懂的道理培育的,而是由父母的行为举止造就的。

请谨慎行为。

很多父母,都是在孩子们的帮助下,学会了有孝心地对待老人长辈,学会了有耐心地应对麻烦问题,学会了有童心地面对现在将来。我们在教育孩子变好,孩子也在将你变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