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生:榆林印象

榆林印象

王汝生

2019年6月,受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邀约,去陕西榆林,对榆林市的教育进行考核。

以前没有去过榆林,只知道是革命老区。印象中的陕西,黄土地戈壁滩,比较贫穷,再加上上世纪80年代的高考移民,分数比较低。就觉得,今天的陕西教育应该还是比较落后,起码和教育大省山东会有比较大的差距吧!

赴榆途中

从济南机场直接飞榆林,飞机竟可直达,这就有些出乎我的预料。路上有些百无聊赖,打开手机百度了下榆林,让我更加惊诧!

榆林,古称“上郡”,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明朝九边重镇“延绥镇“(又称榆林镇)驻地,有“小北京”之美称,康熙皇帝赐“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刻碑 ,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如此奇特城建,在神州大地实属罕见,这也是榆林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标志。

榆林位于中国陕西省的最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南接延安,北与鄂尔多斯相连,系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榆林是陕西杂粮的主产区。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中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陕甘宁气田。

看了这些,觉得我有些孤陋寡闻了。今天的榆林,应该还是比较富庶的!

不知不觉中,飞机接近榆林地界。同行人的惊诧引起了我的注意,打开遮阳板俯瞰望去,眼前是茫茫无际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丘陵卯梁交错,视觉冲击眼帘,蔚为壮观!心中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到榆林机场,走下飞机,周围觉得特别空旷,天很蓝很蓝,有久违的年少时候的感觉。虽是六月,但却没有觉得炎热,反而有些许凉意!

接机的同志早已经候着。虽已到榆林,但却不在榆林逗留。兵分两路,直接奔赴我们的第一站——榆林市横山区。

横山虽说是榆林的一个区,但路程却不近,据说高速还得走2个多小时。上了高速,路边看到的应该是荒漠地貌,但得到治理的沙滩地却已是郁郁葱葱,虽时而还有不少沙漠的影子,但已经感觉到治理的效果,植被已经非常茂密了。时而能看到地势高亢,梁塬宽广,梁涧交错,不时漏出的几空窑洞,有些沧桑,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忙碌的专家团队

行程安排得很紧!

我们这组的任务是横山、靖边、定边三县区的8所学校,每个学校是一天半的时间。需要听汇报,看材料,查现场,整理出学校清单,按照要求书写反馈,最后汇报学校,优点缺点得罗列一大串,问题还要找的准,最后还得赋分排队,分出个高低来!

看得出,各所学校都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各类项目检查的材料都精心做了归类,一个又一个的档案盒、材料夹,摆满了学校的会议室,足能体现出对考核的重视。各个责任区人员配置到位,随时听候专家们的差遣。

我们一行六人组早就分好了工,研究院的小姚姑娘带队,负责跟学校的对接协调,专家组的饮食起居,学校材料的调配,专家材料的收集整理。组长由德高望重的老校长王英华担任,负责听取汇报及对考核学校校长的现场提问,针对学校办学的有关理念等现场出题答辩,极具挑战性。其他各位专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除了完成各自分担的项目检查外,还要负责一个县区学校的材料归纳整理,一句话,挺忙的。有时为了赶材料而不耽搁其他同志汇总,晚上甚或要加班到11点多,比正常上班时间显得还要忙碌很多。

这次专家组中年龄最大的正是组长王英华校长。他是我的老领导,彼此很是熟悉。还没去前,不清楚组织方如何安排,老人家就要求和我做邻居,原因是他不太会操作电脑。临去之前,找女儿抱佛脚突击了一下,心里仍不踏实,才提出的这个要求。我当然是欣然应允的,能够这么多年后同他一起工作,近距离感受下老领导的工作风彩,也是很值得的事情。事如他所愿,我们俩一直离得很近,从住宿到入校现场。这老头也确实敬业,电脑不熟练,借女儿的电脑却是最先进的,语音功能都用上了。个别文字格式的改正,教他一两次居然学会了。到后来居然不用我这个临时老师教,无师自通了,令人钦佩!

其他几位专家也都是教育的大咖,也是各显神通。老迟同志以前参加过这样的活动,这次自然是得心应手了,他的工作就显得相对轻松,不时还能给别人做个顾问。老樊同志是教数学的,做事很条理,总结就显得很有逻辑,给学校的汇报讲究数学思维,比较受听。但材料写的一般,最后用他的材料写学校总结,还得给他转化,他的那些个“条款中的第几条”,在后边材料中用不上,费了很大劲才转化过来。老于同志是从局机关来的,看问题很准,查找问题很到位,但普通话讲的不好,听起来有些费劲!回来这么久了,居然没再见上个面,有些想念这些老同志了。

三地办学精彩纷呈

没想到榆林的教育竟是如此色彩斑斓,令我非常吃惊!

榆林的这三个县域位于陕西的北部,离西安有很远的距离。但这里的教育却搞得如火如荼。

当地政府是十分重视教育的。首先是所有高中学生上学是全免费的,除了书本费,没有学杂费。这个政策令沿海地区汗颜了,北京上海也没有做到,更不用说教育大省山东了。其次学校的硬件设施很到位,信息技术、学科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白板、触控一体机大都配置的很到位,有些学校居然有创客教室,单科的地理、化学、物理、生物的学科探究教室,也是很多沿海城市所不具备的。一路转下来,没有了解到这里的高中有没有民办学校,这和沿海的多如牛毛而又参差不齐的民办学校大相径庭。其实有政府完全买单,民办学校恐怕也就失去了市场。

这三个县域的学校大都十分注重科研立项及小发明创作。每个县域大都有一至两所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高中评估认定;学校和教师的教研科研立项课题及结题课题数量较多,有不少省级以上的立项;学生科技小创造、小发明、小论文作品较多,体现了陕西省的素质教育的成果;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每所学校居然大都有3-4名省级以上的骨干教师引领,不清楚整个陕西省的省级评比方式,单就数量来看,骨干教师的数量比我们这边县域的学校有过之而无不及。

学校大都十分注重学校文化的创建。可能和老区有关,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地方特色,在传承地方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等方面做的很到位,《大美定边》校本教材,从民俗风情、民歌说书、剪纸刺绣、皮影戏、文物遗址、文学作品等方面充分挖掘了地方资源和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追寻治沙英雄足迹》、《字脉》等体现了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校报校刊记录着学校的发展历史,业已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大都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研学旅行立足省情,组织学生去革命圣地延安、小河等研学,体现地方特色与教育功能。

三县区的学校都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都有一所教学成绩十分突出的学校。定边中学、靖边中学、横山中学升学率都有亮点呈现。尤其是定边中学这所离榆林和西安最远的偏远学校,当年三五九旅曾经待过的地方,600人的毕业生重点本科率居然超过500余人,令我们这个高考大市去的的专家们也十分的惊诧了!更令我吃惊的是,这里教师的工资收入虽然不高,但却有相当可观的高考奖励,成百万投入,政府买单,体现了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羊肉面食惹人恋

这次三县区的考核,因行程安排的紧,没法出去看一下,尤其是不能实地品尝下当地的小吃,有些遗憾!但各所学校还是尽其所能的把当地的小吃让学校的厨师们给做了下,却也有无限风味。

定边、靖边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叫宰羔子肉。宰羔子肉是滩羊出生40天左右,宰杀的羊羔,以公羊羔为主。羊羔肉的吃法有两种:一是清蒸法。即将羊羔肉带骨头剁成一寸见方的块,将清油至锅中烧七八成热,放入花椒面、姜丝、蒜片、葱丝等,爆出香味,投入肉块,用旺火拦约10分钟左右,待肉块呈白色状,加入面酱,再拦二三分钟,待锅中水干(肉本身水)后,将肉置入盆内或碗内,入笼内蒸熟,撒上味精、芫荽即可食用;二是清炖法。将肉块投入烧至七八成热的油锅里,拦10多分钟,待肉质呈白色状,加面酱再拦至肉中本身水消失,再加温水、盐等,用温火炖一小时左右,放少许味精、葱丝、芫荽即成。上席时葱花、芫荽、味美鲜嫩,是定靖二县待贵宾之佳肴。定边、靖边羊肉已成为当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那种滋味难以用言语描述,只有亲口品尝才能知道。

定边的荞麦全国文明。荞麦花开8月,我们没能赶上看那荞麦花海,但却尝到了荞麦面。荞麦面营养价值很高,被称为粮食作物中的“全国冠军”。作为食物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品尝清香的苦荞茶,只荞麦面食就有七八种,剁荞面、荞面饸烙、荞麦凉粉、油泼面、炸酱面、臊子干拌面等等,好多记不清叫什么名字了,但这么久过去了却仍唇齿留香,令人回味垂涎!

《潍坊教育》杂志发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