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怎樣才能既不傷害別人又不委屈自己?

(注:這是一個邀請提問,我回答了以後,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決定一併分享到頭條號文章。)

問題:怎樣才能既不傷害別人又不委屈自己?

回答:謝邀,這個問題我感覺提得很有水平!之所以說很有水平,是因為:題主同時提到了別人和自己,彷彿題主意識到了,自己和別人是不能分開的。

因自己能力所限,就自己的經驗和認知來試著分享自己的觀點。

的確,沒有一種快樂能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我們不大可能在傷害到別人的時候,自己還感覺到毫無愧疚的爽。

《金剛經》說“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我自己的體驗和理解是:人我之間是無明顯界限的。

我雖還不能很好體會到萬物本自一體的感覺,但的確感覺到人和人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連接。

打個比方,有時候父母或者戀人生氣,哪怕可能直接原因不是我們,但我們也會感覺到那種憤怒的氣場。這時,一點小事可能就會引發他們對我們的憤怒,把本來來自於領導、同事、工作或者其他的事情的憤怒發洩到我們身上,而那件小事此時反而顯得不重要,只是一個點火器,就像是火柴還是打火機點燃一個煤氣罐並沒有什麼區別。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是去研究引發的事情卻並不能避免下一次衝突的原因,因為並不是打火機或者火柴的錯。

當他們調轉憤怒的攻擊對象時,我們通常會感覺到很受傷,我們也會感覺到憤怒,這時候我們通常怎麼辦呢?

如果我們把這種憤怒壓抑下來,我們會覺得痛苦,甚至有的人感覺頭疼、眩暈、嘔吐,總的來說,壓抑是難以承受。

如果我們轉向對自己的攻擊,對他認同,覺得的確是自己不夠好,又會體驗到對自己的絕望和抑鬱。

如果我們以憤怒反擊,回之以更激烈的言語攻擊和傷害,雖說一時爽了,但之後,我們又常常體會到內疚和歉意,畢竟那是自己的親人和愛人,雖說他攻擊在先,但自己始終用反擊傷害了他,路上遇到陌生的人尚且不願意去傷害,遇到流浪貓狗還會動惻隱之心,何況是自己的親人和愛人呢?哪會沒有內疚呢?這種內疚又會對自己形成新的傷害,讓自己體會一遍對自己的憤怒和不滿。

你也許會說,難道我就不能做一個理直氣壯傷害別人的人嗎?我難道就不能攻擊以後毫不內疚嗎?

我猜,比較難。這就無異於把你扒光了丟到南極你聲稱自己可以不感到冷一樣,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會有人這樣,但至少我相信,自己會冷,而且相信別人也一樣會冷。因為我們共用一套人類系統——不光身體——還有心靈。

不管是從佛教共業觀點還是榮格心理學的集體潛意識來說,我都相信,相似的心理反應刻寫在我們共有的DNA裡面。如果我們的情緒反應是編程代碼的話,我們的內疚、憤怒這些情緒也許調用的是人類代碼庫裡的共用代碼,訪問的是同一個地址。從這個角度來說,的確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稱為是隻屬於“我”而不屬於其他任何人的。

昨天在一個心理諮詢師群裡正好聊到“讓別人痛苦的人本身也是痛苦的,而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一開始認為這樣會使自己快樂”這個話題,我也提到了類似的問題,問從佛教道教心理學界來說,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那麼這些五花八門的解決方案共有的核心是什麼。當時自體心理學派的心理學家徐鈞老師給了我這樣的回答,我想,這回答比我自己的好,直接分享給你。

他回答說:如果身心都是自然五蘊,而無主,痛苦與快樂也不過是集蘊而已,無苦樂

我說:徐老師所說,感覺像是破我執的境界,得阿羅漢以上,好遙遠啊。

他說:滅盡五蘊最徹底,五蘊無餘滅盡前,影響多少在。連阿羅漢也會有些生理性不安不適與疼痛。

他的話讓我如當頭棒喝,從亂中重新找回了定,記起來這個問題的答案。

其實我說到這,我相信,我說的這些,你也是知道的,我大學的時候一位學姐給我說過,我們成年人不需要被教育,但需要常常被提醒,因為道理我們誰都懂,但常常會忘記。

所以,我在此分享給你,不知道是否讓你想起了曾經知道的什麼?

再多分享一點。

其實你這個問題本身就蘊含了答案在裡面。

當你同時提到別人和自己的時候,就已經覺察到了人我不二。而有了這種覺察,就已經開始走在了既不傷害別人又不委屈自己的路上了,而我們往往傷害別人和委屈自己的時候,都是我們因為激烈的情感(如暴怒)上來時失去覺察的時候,要不就是發洩圖一時之快,要不就是對自我攻擊認同,陷入你所說的委屈自己裡面而失去覺察。

所以,不斷提起覺察,去覺察所謂“我”並不是那麼堅固的,它是流動的、和別人有聯繫的,乃至到與別人是共同體,“我”無實體性的時候,自然就做得更好,更少能傷害別人,也不委屈自己。

覺察,就是看到。就像看到一個坑,自然就不會掉進去,並不需要《不會掉進坑的365種方法》這樣一本書。

另外,破我執的境界看上去遙遙無期,但從踏上自我覺察的第一步,一切就已經煥然一新。從這個角度來說,所謂的遙遠和當下,也不過是一體的兩面。

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因個人侷限,期望其他朋友補充指正。

-end-

作者:樹洞先生,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國家三級婚姻家庭諮詢師、IPTA國際職業培訓師、內觀禪修行者、極簡主義者。擅長抑鬱、焦慮情緒及個人成長課題的心理諮詢,有心理諮詢需要的朋友可私信我。

生活中怎樣才能既不傷害別人又不委屈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