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 甜品师谈读书

杂谈 | 甜品师谈读书

作为甜品师,我们向来都把实操看的很重,恨不得“能动手就不要废话”,却常常被问“要学甜品先读什么书好?” 我真想回答:不如先开始练习。


饮食行业里的技师,极少有先读理论书籍,疏通系统知识,再进行实际操作的。技能学校的课程也以示范和动手训练为主。所谓学徒,不就是边做边理解么。有太多人,做了一辈子菜,都讲不出个科学原理。你要问个问题,老师傅说的都是行话,半点没有要和外行沟通的意思。


劳技类工作,就是这么个现实。不动手只读书,不能让你成为甜品师。练习就是练“武功”。武功招式是甜品师的立身之本。但一招一式,从来都不是武林,阅读才是你的英雄帖。


杂谈 | 甜品师谈读书


有一本书对我影响特别大: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一本记录食谱,论述饮食和烹饪经验的书。几百年的畅销书了,写的小巧玲珑,干净利索。单单看目录都觉有趣。内容全是短小精干的文言文,却与现代生活没半点违和。即便用其中的经验去理解法式甜品,也未尝不可。


《随园食单》目录

  • 须知单
  • 戒单
  • 海鲜单
  • 江鲜单
  • 特牲单
  • 杂牲单
  • 羽族单
  • 水族有鳞单
  • 水族无鳞单
  • 杂素菜单
  • 小菜单
  • 点心单
  • 饭粥单
  • 茶酒单


“何谓目食?目食者,贪多之谓也。今人慕'食前方丈'之名,多盘叠碗,是以目食,非口食也”。耳餐目食就出自这里,它告诉我们不要被食物好听的名字,好看的摆盘所迷惑,要清楚吃的究竟是什么。


“求色不可用糖炒,求香不可用香料。一涉粉饰,便伤至味” 。额外的装饰,会损伤食物的风味。法甜的装饰追求精致,但常常费时过多,匠气过重。而私家烘焙干脆把毛绒玩具、亚克力板和气球直接插上蛋糕,简单粗暴,绚烂夺目,也是一言难尽。只能责怪自己没有本事,心有不甘,却很难另辟蹊径,只在跟风的路上越走越远,回头还看不到岸。


“厨者偷安,吃者随便,皆饮食之大弊” 。是的,不要怪消费者不会吃,没品位,还不是厨师们“同心协力”给培养出来的。就好比,廉价烘焙常用劣质香精和奶精。食客便以为:“它家蛋糕真香,站在街对面都闻得到香味”。久而久之,别家也学着添加香精。好卖的蛋糕都越来越香,大家就不知道什么是蛋糕真正的香味了


杂谈 | 甜品师谈读书

还有不少人将《随园食单》里的菜谱真的复制出来,据说还挺好吃。不光有见解,还有烹饪的技术细节,提供的菜谱还靠谱,我曾经毫不怀疑作者袁枚是一位优秀的厨师,再加上他有学问,善诗文,知进退,懂生活,会生意……简直是天下第一得意之人,爱了爱了。


直到,我发现,他原来不会做菜。


《随园食单》怎么写出来的呢?袁枚的经济条件极好,又喜欢吃和思考;愿意去厨房看如何做菜,向厨师询问制作的窍门,记录菜谱。他就像现在的美食评论家吧。


作为一个“大知识分子,前朝廷小吏,地主大老爷”,袁枚当然不会亲自动手。他吃着厨者制的饭菜;记录厨者献上的配方;得出的经验技巧又何尝不是众多厨者一辈子重复劳动结出的智慧。然而,“厨者”在《随园食单》中是什么形象呢?“厨者,皆小人下村,一日不加赏罚,则一日必生怠玩。”

袁枚这话,说的狠,一点儿都不折中。


吃的人貌似很专业,写书赚钱成名,后世的敬仰滔滔不绝;实际干活的人反倒什么都不是。可悲啊!


杂谈 | 甜品师谈读书

袁枚的厨子约都不识字,每日在小厨房里劳作,只做自己擅长的那几个菜,说不定还没出过江苏的地界。厨者无法记录自己的心得,也无法阅读别人的经验,更无法去尝尝外省的美味。他只知道自己是袁老爷的厨子,不去想自己的手艺在更大的空间里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也不奢望还能变多好。不用几年,目中无光,心中无惑。麻木、懒散、粗鄙,这或许并不冤枉了他。


我们应该庆幸生在这个时代。起码做甜品做的心生厌倦,或者老板看我不惯时,我们还可以放弃。甚至,许多人还把做甜品这种又花时间又花钱的事,当作爱好。讲美食的中外书籍也是太丰富了,读不过来,还需要推荐。听,“要学甜品先读什么书好?” 多么优雅而从容的提问。


杂谈 | 甜品师谈读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