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記者百村行|一名貧困戶黨員的200元捐款

本報記者 石 流

“你的心意我們收到了,但是這個200元捐款你先拿回去吧。”

“我屋得國家的那麼多,國家那麼照顧我們。現在國家有難,我們應該支持。”

這是抗“疫”期間,鳳凰縣臘爾山鎮夯卡村村支書麻金革與夯卡村5組村民吳求文的對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夯卡村號召村裡黨員為抗“疫”捐款。村5組的吳求文一聲不響,來到捐款箱前掏出200元放了進去。麻金革看到後,立即把錢拿出來,找到吳求文,要求退還捐款。為什麼一個堅決要捐,一個堅決要退呢?4月12日,記者深入吳求文家,才知道緣由。

一層扶貧建房,4畝地,40多萬元的負債,這就是吳求文家的“家底”。吳求文的大兒子2014年出車禍,在重症病房住了2個多月才遷入普通病房,連續8個多月的治療後,兒子才坐上輪椅回家,至此卻落下一級殘疾。經過5、6年的治療,花費了60多萬元,兒子終於能行走,自己吃飯。國家醫保為吳求文家報銷了15萬多元,雖還欠著村民和親戚朋友的40多萬元,但孩子活下來了,這對吳求文夫婦而言,已是最大的安慰。國家雨露計劃為在長沙上學的小女兒每年提供5000元學費,孩子懂事孝順,知道家裡困難,每個月的生活費都攢著花。吳求文家以前一直住的木房子,駐村扶貧工作隊來了後,為他申請4萬元扶貧建房資金,家裡終於住上了磚房。吳求文夫婦因為要照顧兒子,無法外出務工,村裡就幫助他發展了近7畝桑蠶產業。村集體獼猴桃、黃桃等產業需要人務工時,都優先考慮建檔立卡戶。

從醫療、教育到住房、產業,政府都替吳求文家想到、做到了。在吳求文心裡,這樣的好日子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得了國家許多,吳求文一心就想做點什麼。2006年,他積極加入了黨組織,村裡有什麼糾紛,他都幫著村幹部去處理、協調。扶貧工作隊入駐後,他更是積極擔當。為了改善村裡的基礎設施,需要佔到一些村民的地,村民堅決不讓。從村幹部到鄉鎮幹部都來做思想工作,工程還是無法繼續。吳求文就現身說法,從自家情況出發,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村裡的機耕道才得以貫通到每家每戶。

疫情期間,吳求文充分發揮了黨員先鋒帶頭模範作用,與村紀檢幹部兩人一起,堅守在村5組入口,下雨了就撐把傘,天冷了就在附近山上撿點柴火燒,就這樣在平均海拔800多米的臘爾山寒冬中堅守了一個多月,直至卡點解封。

作為夯卡村的一名普通黨員,無論是化解鄰里糾紛、帶頭髮展產業,還是支持扶貧隊工作開展,吳求文都主動作為、積極作為,充分發揮著一名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連續三年他被評為臘爾山鎮優秀黨員。

麻金革感慨道:“村民們都比較困難,你10元,我20元,我覺得都可以,最重要是大家的心意。我是真的沒想到吳求文會捐200元。畢竟他家太難了!”

面對支書退回的200元,吳求文又堅決的放回了捐款箱。他的200元捐款是感恩,也是沉澱於骨血的家國情誼。

(湘西網-團結報)

( 石 流)

(孫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