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共建共治共享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 公園城市人人建的五津“解答”

■金融投資報記者 彭江

公園城市建設,載體是“園”,核心在“人”。

成都市新津區五津街道 , 突 出 抓 好 核 心“人”,並創新落實新津區委“公園城市人人建·新津最美大家創”行動部署,以人為本、為人營城,建立共同規劃、共同建設、共同管理的新機制,讓更多群眾智慧,充分融入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等各個領域和環節。

今年以來,愛情小巷天祥巷、蝶變廣場、最美回家路……

五津街道不斷刷新容顏,網紅打卡點不斷湧現,這片城市中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節節攀升。

群眾共建共治共享,積極主動參與。“公園城市人人建”,有了精彩的“五津答卷”。


居民共建共治共享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 公園城市人人建的五津“解答”

天祥巷美景一瞥


五津變美網紅打卡點不斷湧現

近日,大件路新津段,新悅廣場下穿隧道。隧道頂部,燈光迷離、夢幻。地面,兩排地燈。漸變顏色,迎合著頂部熒光。踩上地燈,哆、來、咪、法、索、拉、西……清脆的鋼琴聲,隧道中響起,給人時空穿梭之感,與隧道入口處那副“百家字”相映成趣: “回家的路又短又長,短的是距離,長的是心情”。

隧道外,一副童話森林模樣:懷抱胡蘿蔔的小白兔;憨態可掬的熊貓;爬行的紅瓢蟲,還有被繪上移動開閉所上的長鼻子的大象……。

美景,讓小朋友佳佳(化名),興奮不已。“哇”,她驚叫著,掙脫外婆的手,撫摸著小白兔。“好漂亮!”新津城郊花橋街道的小杜,和朋友一道來到這裡,趕緊靠在牆邊拍照打卡。

這條最美回家路,儘管只有180多米長,卻是新津城區新近的網紅。

另外一處“網紅”——蝶變廣場,也在附近。廣場口兩個人物彩繪:一個帶著草帽,懷抱大白菜;一個手拿IPAD,打飛的的商務人士。兩個人物對比,講述著撫江村,從蔬菜村到TOD新型社區的蝶變和飛躍。

時光倒回到夏天,背街小巷天祥巷,也以浪漫愛情主題,全新露臉,便引發人們追捧。


居民共建共治共享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 公園城市人人建的五津“解答”

俯瞰蝶變廣場


市民反響幸福感獲得感顯著提升

通過彩繪、聲、光、電等元素虛實結合,打造的夢幻穿越,可體驗、可消費、可互動的最美回家路,得到了過往路人、周邊群眾商家、附近幼兒園的大力點贊。

佳佳的外婆李莉,每天都要從隧道經過。儘管打造前,隧道不漂亮,抱著佳佳還是選擇走隧道。“走大件路過馬路,怕車多出事”。

“現在這條路變漂亮了,佳佳每天都要來這裡玩兩三次。”李莉介紹。

蝶變廣場的變化,同樣深得周邊居民喜歡。87歲的高爺爺,愛看廣場看看牆上的彩繪。尋找對撫江村的記憶,也愛在健身器材前,甩甩腿。

在網紅天祥巷,附近的五津西路住戶唐婆婆,85歲高齡了,也總愛邀約幾個老夥伴,來天祥巷轉轉,找個椅子,坐下嘮嗑閒聊。

“現在巷子乾乾淨淨的,打造得又漂亮;停車位也取消了,走路不怕被車子撞了。”唐婆婆說。天祥巷打造完畢後,她們每天都要來走一走。

“這些年,新津公園城市建設搞得很好,變化很大,我們的幸福感滿滿。”撫江社區瑞通路住戶王英點贊說。

群眾參與真正的共建共治共享

“最美回家路,只有180多米長。卻是連接紅石公園、金控·金融中心、瑞通路、地鐵口等城市重要片區的步行道路”。五津街道撫江社區黨委書記蔡洪毅說,每天上千人經過,輻射周邊上萬群眾,但是以前路爛,沒有燈光,還存在著很多安全隱患,是群眾出行的疼點。

在充分徵求附近居民、商家、店鋪、幼兒園等的意見,解決居民出行的疼點,於是有了“最美回家路”的打造。

“打造最美回家路時,旁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過來幫忙了。它們用它們稚嫩的小手,畫上了幼兒園的LOGO呢。”附近幼兒園的老師說。

蝶變廣場的“前生”,是雜草叢生的廢舊空地。隨著翡翠灣五期等商品房小區居民的入住,周邊群眾對美好公共空間的需求強烈。

蔡洪毅說,社區積極順應群眾想法,對該空閒地進行活化利用,精心打造。

結合撫江村從傳統蔬菜村,變身為TOD時代的新市民的歷程,在廣泛徵求意見後,確定了“蝶變”的主題。 “從當初的菜青蟲,到美麗的蝴蝶。”蔡洪毅解釋其美好寓意。

“路邊有了綠道,就不要再修綠道了,可以鋪上卵石,當成健身步道。”在蝶變廣場建設中,周邊群眾紛紛建言獻策,還紛紛拿出家中的舊農具。

“廣場還劃有蔬菜種植區。周邊居民單位認養。誰家需要菜,給認養人一個電話,就能摘來吃。相當於有了個共享菜園。”蔡洪毅說,廣場還和諧了鄰里關係。


居民共建共治共享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 公園城市人人建的五津“解答”

大家動手打造蝶變廣場共享菜園


“當初解決圖騰商圈停車問題,在天祥巷開闢了停車位。現在小巷內住戶增多,大家覺得停車影響美觀,也帶來安全隱患,多次通過院落會、留言等方式向社區反映問題。”城西社區黨委書記潘雪川坦言,為了積極響應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決定打造這條背街小巷。

“從4月份知道天祥巷要進行整體營造開始,我們就著手徵求居民意見,這條巷子到底要體現什麼樣的風貌,什麼樣的主題才能反映我們的小巷文化?7個院落都通過茶館夜話等方式進行了意見徵集,併成立了由各院落長組成的審議組。”潘雪川說,通過壩壩會,將巷內7個院落的建議都收集起來,並從“孝道”、“美食”等主題中,鎖定了浪漫主題。

這些不斷湧現的網紅背後,是善於發現充滿創意的福建760藝術中心團隊。

“根據每個點位地理位置、人文背景、人群不同,打造出風格不一的打卡點。”該中心創始人蔡照瓏說。

五津實踐每一次蝶變都是一次洗禮

“天祥巷、蝶變廣場、最美回家路……這幾個網紅特色點位,通過賦予富有活力、感染力的主題,呈現出吸引人的外觀。尤其是在打造過程中充分發動群眾參與,共建、共治、共享,把‘公園城市人人建,新津最美大家創’的理念貫穿其中,讓居民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大家經受了一次次的公園城市建設的洗禮。”五津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梁敏超說。

“居民的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潘雪川可是感受頗深,她清晰記得6月初那次三角梅美化陽臺的“故事”。

當時,社區購買400株三角梅,著手對小巷兩側立面的600多陽臺進行美化。這批三角梅被送到各個小區門口,由居民自願簽訂承諾書,將三角梅領回家。

“本以為大多數陽臺都擺上了花,結果一看,有花的陽臺稀 稀拉拉,一數,在陽臺上的三角梅只有一百來盆。”。

兩三天後,潘雪川發現三角梅入戶並不順利。調查發現,許多居民並沒有把領到的三角梅搬回家,而是順手放在小區院落的花壇裡,還說“我們沒有 陽臺養花的習慣。”

於是潘雪川一家一家做工作,三角梅回到了陽臺上。社區幹部又去買了藍雪花、滿天星、海棠花等盆花,給居民更多選擇。

“目前90%的陽臺上有花,從巷子下面看上去還是挺美觀的。”潘雪川說。社區還請來園藝老師,舉辦“社區營造主題植物沙龍”,教大家怎麼在陽臺上養花。

天祥巷居民建了個微信群,每天老師會在群裡發養花知識,居民們也在群裡開展“曬陽臺”活動,把自家陽臺上漂亮的花卉,拍下來發到群裡。

確實,不論在天祥巷、蝶變廣場、還是最美回家路,都能看見當地幹部群眾積極投身其中的影子:捐的自行車、米篩、輪胎、豬槽等等老物件,老支書捐來的三株幾十年的老鐵樹;還有那些共同管護的告示牌……

正如當地居民李莉所言,現在社區打造得那麼漂亮了,更要好好愛護。

下一步,街道將堅持黨建引領,按照《水韻五津人人建》的工作方案,充分發動幹部群眾、轄區單位,進行更多的微公園打造,不斷涵養城市生活美學,提升廣大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擦亮新津“超級綠葉”公園城市名片,五津街道黨工委書記曾學堯表示。

“近期我們將在撫江社區,打造一條充滿人間煙火氣的美食街。”蔡照瓏透露,利用3D壁畫和智能光影結合,新津的特色美食,像是從飛碟中飄落而下……

更多的網紅打卡點將會在五津出現。公園城市人人建,有了精彩的五津“解答”。


居民共建共治共享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 公園城市人人建的五津“解答”

年輕人打卡天祥巷


居民共建共治共享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 公園城市人人建的五津“解答”

最美回家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