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花還似非花,讀五首詩詞,欣賞蘆花之美

談到似花還似非花,我們頭腦裡就會立即浮現出楊花來。因為蘇東坡次韻章質夫寫過一首楊花詞,把楊花比喻成一個思婦,寫得很是纏綿悱惻。

似花還似非花,讀五首詩詞,欣賞蘆花之美

但是我今天要說的這種花,它不是楊花,而是蘆花。

蘆花也是在似花非花之間。說它似花,是因為它確實是蘆葦開出的花朵,像一面旗幟,還有一個那麼長的旗杆。

說它非花,是因為它不但沒有桃李之花那樣鮮豔的顏色,而且花朵也不那麼芳香,沒有那種人們喜愛的喇叭,那種單瓣重瓣的形狀。

似花還似非花,讀五首詩詞,欣賞蘆花之美

但是我小時候就是很喜歡這種花的,母親走到水邊去把它掐來,我就舉在手裡,喜歡仰著頭看著它在晨風裡飄蕩。所以直到現在印象特別深。

古人對蘆花也很喜歡,很早的《詩經》裡就有記載,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蒹葭就是青青蘆葦開出的白花,蘆花。

到了晚一點的唐宋時期,有關蘆花的詩詞更是不少。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組古人寫蘆花的詩詞,不過這裡選擇的都是短小精悍的絕句。

似花還似非花,讀五首詩詞,欣賞蘆花之美

夾岸復連沙,枝枝搖浪花。

月明渾似雪,無處認漁家。

這是唐代詩人雍裕之的《蘆花》詩。蘆花總是喜歡生長在潮溼的江河湖泊旁邊,從沙灘一直蔓延到地面上來。

風一吹,它就翻滾起大海一樣的浪花。月光照在上面,無邊無際的蘆花更是一片雪白。

這樣坐在船頭的遊子很難看清岸邊的漁家,天黑了,他想找個酒店,又沒有人指點。此處就像杜牧的“借問酒家何處有”一樣,寫出了遊子旅途的寂寞。

似花還似非花,讀五首詩詞,欣賞蘆花之美

釣罷歸來不繫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 只在蘆花淺水邊。

這是唐代詩人司空曙的詩歌《江村即事》。詩中寫了一位垂釣者,他釣魚歸來,天色已晚,漁船也沒有繫住,就迫不及待來到江村裡飲酒歇息過夜。

因為漁船沒有什麼好擔心的,這一帶是蘆花蕩,即使是晚上吹起大風,它也跑不到哪裡去,還不是在這淺水灣的蘆花叢裡。

這裡既反映了江村的寧靜,也表現了詩人一種閒適樂觀的人生態度。

似花還似非花,讀五首詩詞,欣賞蘆花之美

江頭落日照平沙,潮退漁船閣岸斜。

白鳥一雙臨水立,見人驚起入蘆花。

這首《江村晚眺》是南宋詩人戴復古的作品。晚霞餘暉灑在江邊沙灘上,一切顯得是那麼空曠遼闊。退潮以後漁船都傾斜著靠在岸邊。

這時只有兩隻白色的水鳥站立在水邊,看到有人過來,它們警覺地一躍而起,飛進了蘆花叢裡。

詩中寫出了江村傍晚的寧靜,有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那種意境。

似花還似非花,讀五首詩詞,欣賞蘆花之美

深溪高岸罩秋煙,颯颯江風向暮天。

凝潔月華臨靜夜,一叢叢蓋釣魚船。

這是北宋詩人錢易的《蘆花》。在一片高聳的懸崖邊,只看見蘆花如煙似霧,從深處的溪水裡蔓延著上來。時值秋天的傍晚,江風陣陣,感覺到一股蕭瑟的氣氛。

但是皎潔的月光灑下來,港灣裡又顯得靜謐安閒,一蓬蓬的蘆花也顯得更白了。蘆花叢裡,隱約可以看到一條條停泊的漁船。

此詩雖然是詠物詩,但也反映了水邊人家的生活狀況。

似花還似非花,讀五首詩詞,欣賞蘆花之美

琵琶亭前夜泊舟,荻花瑟瑟風颼颼。

潯陽夜靜月如晝,琵琶寂寞江空流。

這首詩是北宋詩人王汝舟的《蘆花》。詩題寫的是蘆花,但裡面卻是指荻花,蘆花和荻花習性和形狀都很相似,古人沒有細分,大多看成同一種。

這首詩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天黑了,詩人在琵琶亭邊停下船來,物是人非,再也尋找不到當年白居易和琵琶女的蛛絲馬跡。

沒有琵琶的琴聲,到處是一片空曠寂寞,只有月亮照在潯陽江上,江水嘩嘩向東流去。雖然這是一首景物詩,但是詩人也是在借古人的酒杯,澆自己的塊壘。

似花還似非花,讀五首詩詞,欣賞蘆花之美

欣賞了這麼多古人蘆花的詩歌,我們如果有時間還是要多出去走走,去看看野外的風光。這個時候蘆花正在西風中搖晃,似花還似非花,它好像在伸出雙手召喚我們。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