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寶寶還不會說話,奶奶:出生時沒剪“舌根”,被醫生揭穿

現如今,老一輩的育兒方式和新時代的科學,總會出現一些違背之處。

比如出生後要把舌根剪掉,要不然以後說不清楚話,影響交流等。這種說法在某些農村很流行,但事實上果真如此嗎?孩子剛出生就要剪舌根,聽著就有點荒謬。

1歲寶寶還不會說話,奶奶:出生時沒剪“舌根”

天天家有個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奶奶就說要把舌根剪掉。

天天一聽覺得太嚇人了,何況醫生都沒說,就沒有多加理睬。

到了寶寶一歲多,還不會說話,連“媽媽”都叫不出來。

天天擔心孩子的發育問題,便和孩子的奶奶一起去了醫院,說到症狀之時,奶奶開始責怪兒媳:

“跟你說孩子剛出生要剪舌根,剪完說話才能利索,你不信,現在好了,隔壁人家孩子早會叫爸爸媽媽了。”

1歲寶寶還不會說話,奶奶:出生時沒剪“舌根”,被醫生揭穿

這話被醫生聽見,當場就被揭穿了,奶奶還想爭辯什麼,可做完各項檢查後,報告顯示一切發育都很正常。

孩子說話晚是後天性的問題,主要跟家庭的語言環境有關,只要多引導和溝通,慢慢就會好起來的。

孩子的舌根太短影響說話?醫學官方的解釋是這樣的:

關於舌根,確實存在孩子奶奶說的這種說法,但農村普遍用的方法都是不恰當的。

1歲寶寶還不會說話,奶奶:出生時沒剪“舌根”,被醫生揭穿

而且,很多老一輩人也對此存在誤解,官方的解釋如下:

1)舌根過短影響進食

大家都知道舌頭下面有個舌根,就是和舌頭連接的一個組織,翹起舌頭就可以看見。它就像一根線,和舌頭存在很大關聯。

如果孩子的舌根過短,舌頭就伸不出來,就會影響到飲食。

有時孩子舌頭不靈活,就會造成M型舌,這種現象如果持續時間比較長,確實會影響說話。

但這和說話早晚沒有任何聯繫,說話早晚一般由後天環境決定,家長們可別弄錯了。

而舌根過短,主要是造成發音不準、含含糊糊的後果。

2)先觀察再做處理

1歲寶寶還不會說話,奶奶:出生時沒剪“舌根”,被醫生揭穿

再者,如果家長髮現孩子舌根很短、說話含糊,正確的做法也應該是先觀察,再做處理。

而且,處理必須到醫院由醫生操作,不能私下在家中隨便剪。

如果發現孩子舌根太短影響到說話,應該怎麼辦?

1)多教孩子說話

家長可以先觀察孩子,並在日常生活中多教孩子說話,頻繁溝通。

一般喜歡說話的父母帶出來的孩子,說話也會比較早,這是語言環境豐富的刺激效果。

另外,教孩子語言的時候,最好通過標準的發音看孩子的表現。如果孩子表現還是比較差,發音不標準或說不出話,再做下一步處理。

2)兩歲後進行手術

一般情況,如果孩子舌根太短影響說話,兩歲之前是不能做手術的,必須兩歲後再去醫院進行檢查,然後做手術。

家長如果在家中隨意給孩子剪掉舌根,會導致感染,可能出現更嚴重的問題,保持理智很重要。

在育兒方面,農村或許存在一些土方法,有些的確上一輩流傳下來的,但也有些並沒有科學依據,家長們不要輕信。

作為新時代的父母,在孩子出現問題後,如果自身不具備基本的育兒常識,還是去醫院檢查更為穩妥,對孩子也是最好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