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萬高利效應”:能“毀掉”孩子的只有父母,父母要正確引導

最近我朋友跟我說,他覺得家裡的孩子就像個“瓷娃娃”,時常因為一件事情沒做好,孩子可能就會哇哇大哭,其實這也還好,畢竟孩子相較於成年人人來說,抗壓能力比較弱,這很正常。

但是很多時候明明事情已經過去很久了,孩子還是會一直處於那樣子的狀況之中,甚至於在有些時候,他安排孩子去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孩子總是用一種推脫或者是逃避的態度去面對。

這樣子的情況讓我朋友覺得很難受,他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是一個遇到挫折,就會一蹶不振只會逃避的孩子,但是他也不知道到底應該要如何去鼓勵他。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經常會覺得自己很失敗或不斷的去埋怨自己,甚至於只想逃避不想面對的行為,很有可能是因為斯萬高利效應的原因。

“斯萬高利效應”:能“毀掉”孩子的只有父母,父母要正確引導

什麼是斯萬高利效應

曾經在國外的一個博覽會上,曾經展出過一副魔術牌,這個魔術牌是一副特別神奇的“牌”,有一位表演者會先把牌攤開,讓觀看者看清每一張牌的模樣和上面的數字。

然後讓這個觀看的人去抽出一張牌,如果他抽到的是一張紅桃,可以那麼就不用告訴表演者自己的牌面,看著只需要把這張牌放回去,然後等到表演者的洗牌過後,一起大喊一聲斯萬高利

奇蹟發生了,表演者把牌全都攤開,每一張牌都變成了紅桃k,而這個魔術變化過程,時常被心理學家比喻成人的思想變化,稱它為斯萬高利效應

很多時候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個人的心裡受到了一些創傷,或者是遇到心理上的挫折的時候,他沒有辦法去及時的排解,就會導致於這種挫折感,一直在他的腦海裡面停留,就像上面所說的紅桃克一樣,他會不斷的防止不斷的在給他傳輸一種消極的觀念,這個時候就會導致於這個人在之後所做的所有事裡面都會像是籠罩了一層烏雲一樣,一直都帶著一種挫敗感和失敗的意義,而這就是斯萬高利效應。

“斯萬高利效應”:能“毀掉”孩子的只有父母,父母要正確引導

“斯萬高利效應”經常會在孩子身上出現。

由於孩子的心智還不夠成熟,相較於成年人來說,孩子還沒有學會如何去調控自己的情緒,我從失敗中走出來,這就導致於很多小孩子會因為一些小的失敗而出現長時間“沉浸”在自我否定中。

其實從這個項目裡面就可以發現這種情況的出現大多數都是,由於孩子過多的把眼光,放到事物消極的那一面,導致於孩子會很難從失敗中走出來。所以,讓孩子從悲觀轉化為樂觀的方式就尤為重要了。

“斯萬高利效應”:能“毀掉”孩子的只有父母,父母要正確引導

那麼父母們到底應該要怎麼做呢?

  • 首先,先去了解悲觀和樂觀的區別

有一個比較出名的關於悲觀和樂觀之間的區別的小故事,裡面的內容非常簡單,說的是桌子上有一半杯水,悲觀的人會認為怎麼只有半瓶水了,為什麼不給我裝滿一瓶,是不是對我有什麼意見?而樂觀的人會覺得啊,真好呀,自己還剩下半杯水可以喝?

另有一位心理學家曾經提出一個觀點,他認為一個悲觀的人會從三個方面去對自己所經歷的事情做一個片面化甚至於絕對化的負面的心理加工。

而這三個方向如下,它們分別所指的方面都不同。

第一,永久化,這個方面所指的是孩子所經歷挫折能夠對他個人自身所造成的各類影響的時間寬度,孩子時常會出現一種觀點,就是他們認為這一次自己失敗,那麼下一次自己還會失敗,他會一直抱有一種非常悲觀的態度去看待自己,會認為自己在同種類型的事情上還是會做不好。

第二,普遍化,這個指的是挫折所影響孩子對於事件的看法的廣度。很多孩子在經歷挫折以後,他們會產生一種對自身的不自信的情緒,同時他們還會把這件事情的失敗分佈到各類的事情上,他們就會出現認為這件事情做不好,自己其他的事情也會做不好的想法,因此而出現一些自暴自棄的做法或者行為。

第三,人格化,指的是受到挫折的人,他們時常會認為別人都是在針對自己,把一個個本來沒有相關的事情,全都解釋為對個人的針對。

其實會出現上面這樣子的情況,主要是由於遇到挫折的孩子,他們因為自己過分的看重於自己失敗的結果,從而導致無法客觀的分析自己所遇到的事情,進而產生對自己的不信任感,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產生了記憶偏差。

孩子時常會出現一種情況,他們會一直把注意力放在比較消極的事情上,同時還會不斷的在心裡面重複自己所體驗過的感受,而這樣子的過程其實就是在不斷的加強他們身上所籠罩的那層烏雲,不斷在渲染悲觀的氣氛。

甚至於到最後有一些人,他們可能會因為某一件事情在別人看來就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而怪罪自己,最終擴大成對於自己整個人的否定。

“斯萬高利效應”:能“毀掉”孩子的只有父母,父母要正確引導

  • 其次,分析導致問題出現的“因”

可能跟三個方面有關

第1個方面,可能是因為孩子自身對自己的要求比較高。

其實不管是誰,都希望自己可以完美一點,多擁有一些完美主義的想法,而很多時候孩子會出現情緒焦慮,甚至於處於一種非對自己悲觀的狀態之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由於孩子對自己的要求過高,他們會時常因為自己的某一個行為沒有達到自己的標準而怪罪於自己。

第2個方面,可能是因為父母對於孩子的要求過高。

相信全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才,但是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一些父母會通過不斷的向孩子提要求的方式來讓孩子成長,實際上這樣子的做法可能並沒有什麼成效,有的時候反而會打擊孩子做事的積極性,會讓孩子對自身的能力產生不自信。

第3個方面,可能是因為父母沒有教過孩子如何去面對失敗。

其實每個人都向往成功,都希望自己能夠是那位優秀的人,但是不管是多麼優秀的人才,他們的成功都是由於他們之前的失敗的經驗積累和自身的奮鬥兩者相結合,最後才走向了成功。

正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是一句婦孺皆知的話,但是有一些父母卻沒有注重過對於面對失敗這方面的教育。所以導致於孩子因為不知道如何去面對自己的失敗,而被被自己的失敗所束縛住,無法向前進的情況出現。

“斯萬高利效應”:能“毀掉”孩子的只有父母,父母要正確引導

  • 最後,結合一些方法來對孩子進行情緒上的疏導

第1種方法,就事論事法

有的時候孩子過於悲觀的原因就是由於他們無法從之前所經歷的一些挫折中走出來,導致於他們會一直沉浸在一種失敗者的氛圍之中。

所以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父母要秉持的就事論事的原則來和孩子們一起討論,千萬不要從一個小問題上擴展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樣子的方式不僅解決不了當下所遇到的問題,同時還會影響到孩子的思維模式的建立。

第2個方法,鼓勵法

有的時候讓父母們發脾氣的事情,大多都是由於孩子做的不太好的事情,因為很多時候孩子表現的好的時候,父母會誇獎、慶祝,但是孩子做不好事情的時候,很多父母卻沒有去關注過孩子的情緒變化。

所以,父母們呀多去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在察覺孩子情緒低落,對他自己產生不自信的時候,多去鼓勵孩子。

總結:

“斯萬高利效應”:能“毀掉”孩子的只有父母,父母要正確引導

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偶爾會有負面情緒很正常,但是過於悲觀的處事態度除外,不要再讓斯萬高利效應在孩子身上再次出現,父母們所需要做的就是多去分析情況,然後結合就事論事法和鼓勵法來對孩子進行情緒上的疏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