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如果打破了東吳,殺了孫權,曹丕會不會投降?

駟維珍珠


劉備就算打贏東吳,也不可能完全佔領東吳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孫劉開戰,劉勝,曹丕是可以趁亂搶東吳的,應該差不多和劉平分的樣子,就算全佔了,曹丕在北方,那時候的人口還是經濟都基本集中在北方的 ,而且北方人比南方人更為驍勇善戰,在一馬平川的北方作戰不是南方人擅長的,這樣劉備就算攻下東吳要想打贏曹丕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不過南方地勢複雜,可南方人有善於打游擊[笑哭],所以應該可以劃江而治


一切都歸於無吧


應答:這道回答可能進不了首頁,因為沒有什麼看頭。

劉備攻吳若殺了孫權,曹丕不但不會投降而是滅了東吳,蜀漢的最佳時期,其理由如下:

(一)劉備進攻東吳的總兵力不過四萬,孫權有兵力十萬,劉備是侵犯,孫權是守土保國會盡舉國之力,孫權佔地利,人和。冷兵器時代並非現代用導彈,航母,飛機大炮,而是用刀槍拼殺,就比方說劉備有機會勝了,擊殺孫權,劉備無後繼增援,益州路途遙遠,不能遙向互應,自帶的兵馬必須死去四分之三,剩下的萬把人有一半傷員,為什麼這樣說呢?東吳孫權,陸遜不會引頸讓劉備士兵砍頭,肯定拼命,這一仗下來百分之一百是兩敗俱傷,部隊得不到休整,傷員來不及醫治,部隊已沒有任戰鬥力。

(二)曹魏只需調十萬部隊輕鬆的把東吳,蜀漢部隊全部消滅或逼其投降,此時東吳,蜀漢的殘兵己無任何士氣可言,而曹魏部隊無任何損失,士氣正旺,可摧枯拉朽的把兩國的殘兵就地解決,速度佔領東吳,活提或擊殺劉備全部。

(三)那麼蜀漢僅剩下益州,曹魏佔領了東吳,益州變成孤立之地,益州也就約五萬人馬,曹丕控制了長江防線,可多路圍殲益州之敵,乘劉備被扣或被殺益州人心不穩之際大舉進攻,即使一時拿不下益州也不急,慢慢調整部署也是必勝的,必勝的條件是曹丕拿下東吳後,已得十分之九的地方,益州己成彈丸之地,國力薄弱經不起大的戰伇。

(四)若劉備殺了孫權是曹丕最願意看到的,因為劉備幫他除去了另外一個對手,打破了聯盟從大格局來講,滅吳蜀己成定局,所以就沒有曹丕投降的這一說,所以講這一問答題沒啥看頭。再見!


9紫氣東來


此提問重點在‘打破’這兩個字上。

解析了這兩字,問題迎刃而解。

打破,代表著是兩虎相爭,結局一虎死掉的話,另一虎必然也傷痕累累。那麼此時最得利的是誰呢?無疑是第三虎曹丕。

劉備與孫權初始相爭,他可以座山觀虎鬥,靜下心調理內政,發展經濟。並寄希望二虎纏鬥越膠著越好,鬥個三五年才佳。到時輕鬆一展漁翁之利。

只是曹丕沒想到,孫權方夷陵一把大火,迅速幹翻劉備,結束了纏鬥。這樣,曹丕就得調整方略,兵陣吳境,不能讓孫權全口吞下西川。

當然此時若夾擊劉備,與東吳分食亦可。但戰爭不是兒戲,曹丕取川,必經漢中險峻,國力尚未達到時,發兵未必有利於政治、經濟。整不好反讓東吳更加座大。所以曹丕先取陳兵吳境,制掣東吳,也算是政治上策。

總之,劉孫兩虎相爭之間,主動權總會在不戰方曹丕那裡。

換個維度考慮,如果印度與巴鐵交火,得益的是誰呢?例不太搭,理卻是通的。

如果把打破二字,換成臣服、收服二字,此況下二虎並一虎,曹丕才是不利的。

當初,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河南中原一帶),曹操攛掇孫權背後給關羽插刀,就沾了個光,那時孫權是遞表臣服的,儘管是形式上的,但上有君令,你總不能不表示表示吧。何況有孫權不願看到劉備方座大的景況。關羽之敗,敗在二打一是首因。

三國能鼎力,誰家主公也是有兩把刷子的時侯,誰又會服誰呢,均衡難破。

後期曹魏依託中原經濟不斷髮展,蜀、吳二代又不爭氣些,均衡已失。

曹魏伐蜀,如果膠著,對吳應該有利,可是人家有入武廟的奇才鄧艾,兵行險著,千里偷襲,掏心之戰,直接迫降劉禪。正規大軍都沒出大力,無大傷國力。

後來吳國主君昏聵,曹魏權變,無外交壓力下過渡,三家皆歸於晉,緣由皆是在鼎足已破。

很多看《演義》的讀君,冀望書中仁德的劉備一統天下,這是受羅貫中演義傾向的感染。事實中,劉備徵吳,有很大賭的成分在內,因為那時另兩國的內政、經濟都還在穩定期。即凡劉備快賭勝了,曹丕做為漁翁之勢,也不會沒有從容應對的良策,畢竟你勝了,也是傷虎。結局劉備賭輸了。

被奉為大智的諸葛亮,都不贊成伐吳,還能說什麼?只能說劉備急於出兵的動因是:要麼從身無立錐之地,一下擁有巴蜀,乍富飄了,要麼考慮年過花甲,再不完成心志,就時我不待了。當然,為二弟報仇也是個因素,畢竟這是演義中最強調的地方。至於這三個原因,誰排在前,那就各人各見了。

如果覺得回答尚有小理,讀君不吝點個讚唄。

我是愛看古書愛侃古事的散發弄舟,歡迎同好關注交流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