趴睡致死的女嬰,戀上絨布的猴子:你還在相信什麼“睡眠引導”?


文/八分媽媽

最近朋友圈被一個新聞刷屏了:3個月大嬰兒疑因“睡眠引導”趴睡身亡。

事情的經過,大概很多小夥伴都讀到了。

一位新手媽媽,為了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睡眠,花6000元報名參加了一個育兒機構的“睡眠引導”課程。

4月16日下午,她在群裡提問:孩子剛剛入睡時突然翻身,平時引導趴睡都不肯的,這個哭聲是不是要去幫她翻過來?

提問後,她發送了一段1分多鐘的監控視頻,並且艾特了群裡負責“答疑”的群員。

儘管,這位媽媽說“我在門口著急死了,好怕她悶到啊”,但隨後長達一個小時的時間裡,她都沒有進門把孩子翻過來,而是在群裡焦急等待老師的“指導”。

這時候,門內的孩子,一直在扯著嗓子吼,發出了“臉抵住床的聲音”。

之後,孩子沒有動靜了。


趴睡致死的女嬰,戀上絨布的猴子:你還在相信什麼“睡眠引導”?


群裡的媽媽們開始興高采烈地慶祝孩子“解鎖了趴睡”。

看到這裡,我開始發抖。為什麼要解鎖趴睡?

事實上,趴睡是美國兒科協會非常不建議的睡姿。

趴睡會顯著增加嬰兒猝死的幾率。因為在這個姿勢下,嬰兒呼吸到的空氣變少。

尤其是,3個月的孩子,很可能抬頭還不是很好,肌肉並不能控制自如。

這個時候,如果孩子被被褥悶到,他們並不能完成自救。

醫學界曾經總結了幾個可能導致嬰兒猝死綜合徵(SIDS)的因素,其中第一條就是“嬰兒趴睡”。

另外幾條是:

父母在寶寶周圍抽菸,或把寶寶暴露於吸菸環境;

嬰兒床表面過於柔軟,或者給嬰兒蓋柔軟的毯子;

床上擺放柔軟的絨毛玩具;

睡覺時嬰兒穿的過多,導致體溫過高;

與父母同床睡。

早產兒。

開頭的這個媽媽,我們已經無法再去指責她什麼了。

畢竟,喪女之痛的是她,嚴重抑鬱的是她。

但我們作為父母,是否應該從這次的事件裡學到一點什麼?

趴睡致死的女嬰,戀上絨布的猴子:你還在相信什麼“睡眠引導”?


這次事件發生後,涉事機構今天發表了聲明進行回應,卻被報名學員瘋狂打臉。

一位匿名學員接受採訪說:“這個機構給到的方法,就像哭聲免疫法。”

哭聲免疫法又是什麼?

所謂“哭聲免疫”就是我們平時很多家長說的“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訓練法。有一段時間,在網上瘋傳。

哭聲免疫法的核心思想,其實是來源於美國醫生華生的行為主義。

他有一個著名的理論:"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在他看來,孩子是可以“被訓練”的。媽媽只要給孩子提供足夠的食物,就有足夠的“愛”。


趴睡致死的女嬰,戀上絨布的猴子:你還在相信什麼“睡眠引導”?


養育一個孩子,真的有華生說的這樣簡單嗎?

在“哭聲免疫法”大行其道時,一些明星也不能避免。

馬伊琍就掉進了這個坑裡。


趴睡致死的女嬰,戀上絨布的猴子:你還在相信什麼“睡眠引導”?


在大女兒愛馬出生後,馬伊琍就按照“哭聲免疫法”對孩子進行訓練。

在二女兒出生後,馬伊琍反思自己對愛馬的教育方式,她越來越後悔自己曾經的做法。

“雖然兩天就成功讓她學會睡整覺,可一歲半時又開始反覆,睡著後總會醒一次,哭著拍手求抱抱,發現沒人理之後只好再哭著睡著。”

愛馬這種表現,就是典型的缺乏安全感。

不理孩子,任憑孩子無助大哭,對孩子漠視。

這不是所謂“為你好”,這是折磨。

作為“行為主義”創始人,華生培養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呢?

他的兒子們對華生的描述是這樣的:“沒有同情心和情緒上無法溝通的。他不自覺地剝奪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種感情基礎。”

約翰·華生在學術圈名聲大噪之時,他痛苦的大兒子雷納卻背叛了行為主義而學了精神分析,成了精神分析家。

也許是童年匱乏情感的創傷太嚴重,精神分析也未能拯救雷納。雷納曾多次自殺,後在三十多歲時自殺身亡。

其前妻的二個孩子也一直生活不好,女兒多次自殺,兒子一直流浪,靠華生的施捨才能生活。

倡導並踐行"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的華生家族,悲劇同樣在第三代延續:華生的外孫女 Mariette 記憶中,媽媽 Mary 沉默易怒,秘密酗酒,並曾經多次試圖自殺。Mariette 自己也是酒精成癮者,並多次考慮自殺。


去他的哭聲免疫!


著名的心理學家李雪曾怒懟“哭聲免疫法”,在“睡眠引導”盛行後,她說:睡眠引導,跟哭聲免疫法本質沒有任何區別,生效的核心都一樣,就是要讓孩子對獲得母親的愛感到絕望,不絕望的嬰兒,不可能乖乖自己睡一個房間!

哭聲免疫,就是給孩子的一生塗上灰暗底色!


有一位網友,寫了自己給孩子進行哭聲免疫法的10分鐘。

短短的10分鐘,令他心碎的10分鐘:

孩子在裡面哭,我在門口崩潰大哭,爸爸勉強抱住我說就堅持十分鐘。衝進去的時候,孩子滿臉通紅全是眼淚,上氣不接下氣。我抱著她只覺得自己錯了,無論如何再也不可以這樣了。當晚洗澡的時候她就不看我的眼睛了,你知道嗎?她故意避開你的眼睛,不再互動,冷漠。寫到這裡淚眼婆娑,心痛不已,我都做了什麼?

這次的經歷,簡直是完美佐證了李雪的那句話。

孩子在剛剛誕生到這個世界時,是非常無助和害怕的。這時候他們需要媽媽的體溫,媽媽的心跳,媽媽的輕聲安慰。


趴睡致死的女嬰,戀上絨布的猴子:你還在相信什麼“睡眠引導”?


在我生產2個寶寶的醫院裡,每一位助產士都會嚴格執行“三早一晚”:早吮吸,早接觸,早開奶,晚斷臍。

那個小小的,軟軟的嬰兒,在助產士清理時嚎啕大哭,一趴在我胸口,立刻安靜下來。

這種神奇的生命體驗,只有當過媽媽的人才能懂。

這幾天看到新聞,我腦子裡一直冒出一個殘忍的實驗。

這個實驗,叫“恆河猴實驗”。

“恆河猴實驗”是一個名叫哈洛的科學家進行的。

他把剛出生的恆河猴和猴媽媽分開,並且給他們兩個假的“媽媽”。一個鐵絲媽媽,綁著奶瓶,能夠餵養小猴。另一個絨布媽媽,什麼都沒有,但是看起來溫暖又柔軟。

哈洛本以為,恆河猴會依賴“鐵絲媽媽”,沒想到,他們只會在餓了的時候去找鐵絲媽媽,吃飽後就飛快回到絨布媽媽懷裡。

當哈洛把絨布媽媽拿走時,小猴開始尖叫,暴怒。

哈洛和他的同事證明了:“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感”是愛最重要的元素。

哈洛的實驗,改變了很多人對“母愛”的看法。

但同時,這個殘忍的實驗,改變了實驗對象的一生。

這些恆河猴回到猴群后,完全無法正常生活,最後紛紛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進而悲慘的死去。


趴睡致死的女嬰,戀上絨布的猴子:你還在相信什麼“睡眠引導”?


幾十年過去了。

哈洛已經去世,但他的恆河猴實驗一直在引發我們警醒。

媽媽的懷抱,勝過任何的訓練。

當你給孩子足夠的愛,當你讓孩子自由生長。

她們總會成長地溫暖又有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