趴睡致死的女婴,恋上绒布的猴子:你还在相信什么“睡眠引导”?


文/八分妈妈

最近朋友圈被一个新闻刷屏了:3个月大婴儿疑因“睡眠引导”趴睡身亡。

事情的经过,大概很多小伙伴都读到了。

一位新手妈妈,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睡眠,花6000元报名参加了一个育儿机构的“睡眠引导”课程。

4月16日下午,她在群里提问:孩子刚刚入睡时突然翻身,平时引导趴睡都不肯的,这个哭声是不是要去帮她翻过来?

提问后,她发送了一段1分多钟的监控视频,并且艾特了群里负责“答疑”的群员。

尽管,这位妈妈说“我在门口着急死了,好怕她闷到啊”,但随后长达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她都没有进门把孩子翻过来,而是在群里焦急等待老师的“指导”。

这时候,门内的孩子,一直在扯着嗓子吼,发出了“脸抵住床的声音”。

之后,孩子没有动静了。


趴睡致死的女婴,恋上绒布的猴子:你还在相信什么“睡眠引导”?


群里的妈妈们开始兴高采烈地庆祝孩子“解锁了趴睡”。

看到这里,我开始发抖。为什么要解锁趴睡?

事实上,趴睡是美国儿科协会非常不建议的睡姿。

趴睡会显著增加婴儿猝死的几率。因为在这个姿势下,婴儿呼吸到的空气变少。

尤其是,3个月的孩子,很可能抬头还不是很好,肌肉并不能控制自如。

这个时候,如果孩子被被褥闷到,他们并不能完成自救。

医学界曾经总结了几个可能导致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的因素,其中第一条就是“婴儿趴睡”。

另外几条是:

父母在宝宝周围抽烟,或把宝宝暴露于吸烟环境;

婴儿床表面过于柔软,或者给婴儿盖柔软的毯子;

床上摆放柔软的绒毛玩具;

睡觉时婴儿穿的过多,导致体温过高;

与父母同床睡。

早产儿。

开头的这个妈妈,我们已经无法再去指责她什么了。

毕竟,丧女之痛的是她,严重抑郁的是她。

但我们作为父母,是否应该从这次的事件里学到一点什么?

趴睡致死的女婴,恋上绒布的猴子:你还在相信什么“睡眠引导”?


这次事件发生后,涉事机构今天发表了声明进行回应,却被报名学员疯狂打脸。

一位匿名学员接受采访说:“这个机构给到的方法,就像哭声免疫法。”

哭声免疫法又是什么?

所谓“哭声免疫”就是我们平时很多家长说的“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训练法。有一段时间,在网上疯传。

哭声免疫法的核心思想,其实是来源于美国医生华生的行为主义。

他有一个著名的理论:"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在他看来,孩子是可以“被训练”的。妈妈只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食物,就有足够的“爱”。


趴睡致死的女婴,恋上绒布的猴子:你还在相信什么“睡眠引导”?


养育一个孩子,真的有华生说的这样简单吗?

在“哭声免疫法”大行其道时,一些明星也不能避免。

马伊琍就掉进了这个坑里。


趴睡致死的女婴,恋上绒布的猴子:你还在相信什么“睡眠引导”?


在大女儿爱马出生后,马伊琍就按照“哭声免疫法”对孩子进行训练。

在二女儿出生后,马伊琍反思自己对爱马的教育方式,她越来越后悔自己曾经的做法。

“虽然两天就成功让她学会睡整觉,可一岁半时又开始反复,睡着后总会醒一次,哭着拍手求抱抱,发现没人理之后只好再哭着睡着。”

爱马这种表现,就是典型的缺乏安全感。

不理孩子,任凭孩子无助大哭,对孩子漠视。

这不是所谓“为你好”,这是折磨。

作为“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培养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呢?

他的儿子们对华生的描述是这样的:“没有同情心和情绪上无法沟通的。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

约翰·华生在学术圈名声大噪之时,他痛苦的大儿子雷纳却背叛了行为主义而学了精神分析,成了精神分析家。

也许是童年匮乏情感的创伤太严重,精神分析也未能拯救雷纳。雷纳曾多次自杀,后在三十多岁时自杀身亡。

其前妻的二个孩子也一直生活不好,女儿多次自杀,儿子一直流浪,靠华生的施舍才能生活。

倡导并践行"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的华生家族,悲剧同样在第三代延续:华生的外孙女 Mariette 记忆中,妈妈 Mary 沉默易怒,秘密酗酒,并曾经多次试图自杀。Mariette 自己也是酒精成瘾者,并多次考虑自杀。


去他的哭声免疫!


著名的心理学家李雪曾怒怼“哭声免疫法”,在“睡眠引导”盛行后,她说:睡眠引导,跟哭声免疫法本质没有任何区别,生效的核心都一样,就是要让孩子对获得母亲的爱感到绝望,不绝望的婴儿,不可能乖乖自己睡一个房间!

哭声免疫,就是给孩子的一生涂上灰暗底色!


有一位网友,写了自己给孩子进行哭声免疫法的10分钟。

短短的10分钟,令他心碎的10分钟:

孩子在里面哭,我在门口崩溃大哭,爸爸勉强抱住我说就坚持十分钟。冲进去的时候,孩子满脸通红全是眼泪,上气不接下气。我抱着她只觉得自己错了,无论如何再也不可以这样了。当晚洗澡的时候她就不看我的眼睛了,你知道吗?她故意避开你的眼睛,不再互动,冷漠。写到这里泪眼婆娑,心痛不已,我都做了什么?

这次的经历,简直是完美佐证了李雪的那句话。

孩子在刚刚诞生到这个世界时,是非常无助和害怕的。这时候他们需要妈妈的体温,妈妈的心跳,妈妈的轻声安慰。


趴睡致死的女婴,恋上绒布的猴子:你还在相信什么“睡眠引导”?


在我生产2个宝宝的医院里,每一位助产士都会严格执行“三早一晚”:早吮吸,早接触,早开奶,晚断脐。

那个小小的,软软的婴儿,在助产士清理时嚎啕大哭,一趴在我胸口,立刻安静下来。

这种神奇的生命体验,只有当过妈妈的人才能懂。

这几天看到新闻,我脑子里一直冒出一个残忍的实验。

这个实验,叫“恒河猴实验”。

“恒河猴实验”是一个名叫哈洛的科学家进行的。

他把刚出生的恒河猴和猴妈妈分开,并且给他们两个假的“妈妈”。一个铁丝妈妈,绑着奶瓶,能够喂养小猴。另一个绒布妈妈,什么都没有,但是看起来温暖又柔软。

哈洛本以为,恒河猴会依赖“铁丝妈妈”,没想到,他们只会在饿了的时候去找铁丝妈妈,吃饱后就飞快回到绒布妈妈怀里。

当哈洛把绒布妈妈拿走时,小猴开始尖叫,暴怒。

哈洛和他的同事证明了:“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爱最重要的元素。

哈洛的实验,改变了很多人对“母爱”的看法。

但同时,这个残忍的实验,改变了实验对象的一生。

这些恒河猴回到猴群后,完全无法正常生活,最后纷纷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而悲惨的死去。


趴睡致死的女婴,恋上绒布的猴子:你还在相信什么“睡眠引导”?


几十年过去了。

哈洛已经去世,但他的恒河猴实验一直在引发我们警醒。

妈妈的怀抱,胜过任何的训练。

当你给孩子足够的爱,当你让孩子自由生长。

她们总会成长地温暖又有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