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忌憚的3個國家,中國擊敗過兩個,第三個美國都不敢妄動

引言

《三國演義》中記載了這樣一句話:“臣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呼,弱國無外交也。”可見即便是胸有乾坤,智多近妖的諸葛亮,面對君主昏庸、國力衰弱的蜀國也是壓力山大。

全世界都忌憚的3個國家,中國擊敗過兩個,第三個美國都不敢妄動

▲諸葛亮劇照

歷史總是相似的,在1919年的時候,我國再次面臨著比諸葛亮當年還要困難百倍的“棋局”——巴黎和會。做為一戰的戰勝國,我們受到的卻是戰敗國的待遇——帝國列強不顧中國外交官和中國人民的意願,要將山東一帶劃歸給日本。參與這場名為談判實為“分贓”的會議的中國外交官發出了同諸葛亮一樣的痛心之語——“弱國無外交”。那麼相對而言,強國又是怎樣的待遇呢?

01

我們都知道,美國經過世界一戰和二戰,積累了大量財富,因此迅速成為了全球第一超級大國。而近些年,他們在世界各個角落裡充當著“世界警察”的角色,打著人道主義的旗號,動輒就要對他國進行所謂的正義制裁。但就是如此肆意妄為的美國,面對有些國家也是不敢輕舉妄動,甚至說得上束手無策,那這些國家都是何方神聖呢?

全世界都忌憚的3個國家,中國擊敗過兩個,第三個美國都不敢妄動

▲美國白宮照片

首先,就是中國的鄰國日本。在二戰期間,亞洲各地都遭到了日本的瘋狂侵略,中國更是花了14年的時間才將日本這個戰爭狂魔徹底的從中國的國土上趕了出去。在這14年裡,中國人民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

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只是一個彈丸小國,從經濟到文化,可謂處處仰仗中國。但1853年美國黑船事件之後,日本就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他們認識到了西方列強的強大之處,並不斷從中汲取經驗,取長補短。經過多年苦心經營,到了二戰的時候,日本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令世界側目。甚至於對美國都發起挑釁——偷襲珍珠港,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全世界都忌憚的3個國家,中國擊敗過兩個,第三個美國都不敢妄動

▲“珍珠港事件”舊照

02

雖然日本在二戰中最終以戰敗收場。但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假如日本沒有襲擊美國的珍珠港,美國又將在二戰中保持怎樣的態度呢?會不會“隔岸觀虎鬥”,坐等漁翁之利呢?該假設將永無答案,因為歷史沒有假設,所以日本戰敗是歷史事實,但日本的崛起之勢也是勢不可擋的。

然而即使戰敗,日本這個國家也不容小覷,二戰讓它再次進行了反思。日本在世界二戰中被美國特殊照顧後,認識到了軍事硬實力與美國等大國之間懸殊差距,於是便在戰後迅速轉戰教育和科技領域,多年下來,日本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已經成為了實力不容小覷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全世界都忌憚的3個國家,中國擊敗過兩個,第三個美國都不敢妄動

▲日本投降儀式舊照

第二個就是越南。越南這個國家的國土面積僅僅只有33萬平方公里,在歷史上他只是中國的眾多藩屬國之一。然而到了近代時期,這個國家就不安分起來。二戰期間,越南與中國一樣,遭到了日本的侵略,日本戰敗之後,法國和美國接踵而至,中國出於維繫和平的理念出手相幫越南。

但誰知越南就是一個恩將仇報的“白眼狼”,轉頭就將槍口對準了中國。之所以這麼做,可能是日本、美國和法國的所作所為給了他錯覺,而選中國的緣故可能是出於“近水樓臺先得月”的美好想法和自己不為人知的狼子野心。但中國出於對曾經藩屬國的“照顧”,一個月內就讓越南認識到了自己想法的天真。

全世界都忌憚的3個國家,中國擊敗過兩個,第三個美國都不敢妄動

▲越南主席府照片

第3個就是有名的經濟強國瑞士。瑞士一直以來都是以經濟聞名於世。這個國家非常特殊——世界一戰和二戰都未受到干擾,是難得的中立國。事實上,這應該和瑞士的相關政策有一定的關係。

03

從戰略上來說,瑞士一直以來都保持中立,不參與任何國際戰爭,然而它也不是個好難捏的軟柿子。二戰的時候,瑞士和德國是近鄰。這使得瑞士為了自保,推行了全民皆兵的政策,同時還對領空實行全面監視,即封閉領空,在此期間,若果發現不明飛機從上空飛過,瑞士將執行“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個”的政策。

另外,瑞士能夠完美地置身事外,可能也與它的地形有關。瑞士是一個多山的國家,世界聞名的阿爾卑斯山就從瑞士穿過。它的地理優勢很明顯——易守難攻,多山地形讓汽車、坦克等殺傷力巨大的軍事裝備無法在瑞士境內展開大規模的作戰。

全世界都忌憚的3個國家,中國擊敗過兩個,第三個美國都不敢妄動

▲瑞士風景照片

最後一點原因,便是瑞士的經濟實力極強,幾乎掌握著整個歐洲的經濟命脈。瑞士銀行舉世聞名,很多世界富豪都是它們的忠實客戶。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瑞士一旦受到攻擊,其金融系統一旦崩潰,癱瘓的將是整個世界的經濟。所以,沒有一個國家敢對瑞士動手,即便是強大如美國。

結語

弱國無外交,而強國則處處被優待。這裡不僅僅是國家的現狀,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可以找到映照之處。落後就要捱打,這句樸素的道理值得我們銘記一生。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

《巴黎和會》

《世界近現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