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夏朝是否存在,究竟重不重要?

根据《史记·夏本纪》及《竹书纪年》记载的信息,公元前2070年左右,禹传位于子启,改变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代共传十四朝,十七王,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地顺理成章,周人的记载似乎没有什么问题,然而,距离夏朝最近的商朝出土的甲骨文却没有任何关于“夏”的文字,很是令人费解,难道是周人在撒谎吗?


深度思考:夏朝是否存在,究竟重不重要?


二里头文化是否为夏朝文化遗存?

二里头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的文化,该文化以发现于河南省洛阳偃师二里头命名。时间约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洛阳附近和伊、洛、颍、汝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

按《古本竹书纪年》,夏朝的持续时间大体上是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断代工程给出的方案是约前2070-前1600)。文献上记载夏人的活动区域主要是夏后都邑或者夏后在某个地点,终夏之世屡有变迁,个别如《战国策》和《史记》则提到夏桀之国的四至范围。一般理解夏人主要活动区域是在河南黄河沿线地区(豫西,以及豫北、豫东),势力范围涉及晋南和山东西部。


深度思考:夏朝是否存在,究竟重不重要?

综合来说,夏朝的持续时间和活动区域大致和二里头文化吻合。

至于二里头文化是否达到了史书上记载的夏朝的文明高度,已知的二里头文化遗址约250处,区域聚落形态所反映了多层的等级管理结构,而遗址的等级-规模曲线则反映了一个中原地区从未出现过的、高度集中的社会政治系统。

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代表了一个分级统治的政治实体。在二里头遗址中有各种层次的建筑物共存,从雄伟壮观的大型宫殿(宗庙)建筑,到地面起建的单间或多间贵族住宅,再到社会底层居住的半地穴式“窝棚” 。


深度思考:夏朝是否存在,究竟重不重要?


二里头遗址已发现的青铜器超过200件,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组青铜礼器。在二里头遗址发现过车辙,辙距为1~1.2米, 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双轮车的使用痕迹。


深度思考:夏朝是否存在,究竟重不重要?


通过以上的考古发掘,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夏朝统治贵族凭借对先进技术的垄断获取自身的显赫地位,通过青铜资源的贡赋"赏赐等手段形成等级关系,强化统治秩序,并与祭祀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其神圣化,进而形成青铜礼制,从而使得国家的统治阶层得以真正地搭建起来。

而引入更快速"便捷的交通方式 ( 比如马车),这增强了军事实力和运输实力,使得贵族的统治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形成了远非酋邦社会所能比拟的早期国家的疆域。


深度思考:夏朝是否存在,究竟重不重要?


综上所述,二里头文化可以模糊地被辨别为夏朝,但是一些具体的信息,比如夏朝的世系,“夏”文字,并未找到。其实简单来说,文字还是最关键的问题,而夏朝是古书上就记载的名字,想要证明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朝,除非要在二里头遗址发现文字并破译,证明那里的人把自己的政权称为夏朝;或者从其他同时代或稍晚的遗址中发现可以证明二里头遗址属夏朝的确凿证据。

二里头遗址也发现一些刻画符号,但国际并未认证,不承认这是文字。但无论如何,二里头已经被认为是广域王权国家的事实是无法否认的。


深度思考:夏朝是否存在,究竟重不重要?


夏朝是否存在对考古来说真的重要吗?

夏朝的问题首先是一个文献历史学问题,不直接牵涉到考古学,随着数十年来大量考古发掘资料的积累,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夏”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在美国学术界,对于“夏”的存在一般持审慎态度,甚至有极端的修正派史学流派不但对“夏”的历史真实性提出挑战,而且对“中国”这个概念用于先秦时代也提出怀疑。

艾兰的《二里头与中华文明的形成:一种新的范式》,《早期中国历史、思想与文化 》指出:“历史的”记载总是有着一定撰写目的的,不同于后世对待它们的目的。从殷墟所出的甲骨文来看,其中并无能够证明夏朝存在的确凿证据。

所以,她假设“商人有一个关于夏的神话建构,并把它当作与自己的信仰相背的早期族群,而这个神话又被征服商朝的周人重释为一个历史上的朝代”。她认为,尽管“夏”是否为神话有待讨论,但是,如果我们要作历史的重建,并不应该靠那些具有神话性的材料,而应立足于考古学资料。


深度思考:夏朝是否存在,究竟重不重要?


古学者要处理的主要不是文献中的炎黄、唐、虞、夏,而是裴李岗、仰韶、龙山、二里头、二里岗这种现代新命名的物质遗存组合,它们有自身相对独立的话语体系和方法。

对于完全没有文字记录、自身也没有出土文字材料的遗址,考古学也可以从更多维度去判定其是否进入文明社会。

如果参照殷墟为“商朝”的标准,约4000年前的二里头文化被认为已经进入 “朝”的阶段,但族属还是无法确定。其实我们不需要计较夏朝是否存在,也不需要揣测外国人包藏祸心。

二里头文化以及更早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毫无疑问都是中华文明的正源,就像许宏先生说的一样:“肇始于二里头文化,以祖先崇拜为内核,重王权而把宗教置于适当位置的中原礼乐文明……在严酷的社会竞争和人与自然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华夏文明的主体”。

夏朝是否存在,对中国5000年文明史跨度有影响吗?

对于5000年文明史的时间也并不夸张,当然不同学者也会有争论,相对保守的看法是二里头文化是文明社会(被易中天采信的观点),相对激进者则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或更早已经进入文明社会。如果是前者,文明史就有三千七八百年,如是后者,则可能有四千年、五千年或更多。


深度思考:夏朝是否存在,究竟重不重要?

文明史长度的伸缩其实取决于不同角度和标准的弹性,而“夏”并非唯一的、更非终极的坐标零点。私以为不能完全使用西方的那套标准,完全卡在文字上,其实并不科学,在东方考古学界,冶金术通常作为一条比较重要的标准。

为什么中国人对夏朝是否如此在意呢,这就要讲到民族情感的问题,除了中国人对朝代的特殊情结,还有一种对自己文化与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为中国文明史一脉相承的,从上古至今,我们依然沐浴在先祖创造的文明之光下,我们有责任去认识他们,去了解他们,这不是一个从事考古的西方学者所能体会的。

1.《竹书纪年》,《史记夏本纪》

2.《最早的中国》许宏

3.《二里头与中华文明的形成:一种新的范式》,《早期中国历史、思想与文化 》艾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