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黨家村隨筆

人在外,去哪裡不是旅行?我認為,人立於社會之中,人文風情要比景觀有價值得多,再美的景觀,看多了也會審美疲勞,但人文風情就像釀酒,愈久愈香,越深入品嚐越覺得回味無窮。但轉而言之,所謂景點,其出名,想必斷不是隻因其景觀的美,還會含其背後的故事,大概只有這樣的景點才會有靈魂,才會變活。

遊黨家村隨筆

黨家村

去年,我去了位於陝西韓城市的黨家村,這裡是國家4A級景區,主要有節孝碑、看家樓、文星閣、泌陽堡、大祠堂這五個著名景點,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國內外專家譽為“世界民居之瑰寶”、“東方人類文明的活化石”,擁有十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遊黨家村隨筆

黨家村

我初入黨家村時,感覺這裡就是一座沒有被外界所打擾的傳統村落,這裡沒有發展商業街,沒有高樓大廈,幾乎也沒有什麼遊客,偶爾能看見幾位當地居民走街竄巷。

遊黨家村隨筆

踩在石砌巷道上,看著大戶人家門外的上馬石、拴馬柱,還有門楣、門墩、門額題字、院牆壁畫等等,可以想象數百年前農商並重的黨家村是一番多麼熱鬧繁華的景象。走進一座被改造為展覽館的四合院,站在門房前,面朝廳房,左右各廂房,配上精緻的雕花,整個小院看上去十分雅緻。這裡主要展示黨家村的民風民俗,有剪紙、織布、彩泥像,還有遊客可參與的拓印黨家村家訓活動。

遊黨家村隨筆

四合院

走完景點,我沿著小路一直向前,不知不覺便走到了一片荒蕪的地方,這裡的房屋多為已破損甚至只剩殘垣斷壁,再向前繼續行走半小時左右,我發現自己早已走出了景區範圍,多麼神奇的經歷。走完黨家村,若不是因其歷史,可能我只會覺得這裡只是一個沒有發展起來的窮鄉僻壤之地,但也正是它的“窮鄉僻壤”,才給了我們機會去發現和考察歷史的痕跡。

遊黨家村隨筆

黨家村古建築

若非仔細觀察和提前知悉其歷史,其實很難發現這個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後的傳統村落的妙處,其佈局緊湊,古樸典雅,是我們中華民族勞動人民在建築方面的瑰寶。你可能不會發現各戶人家門前的上馬石的不同,可能很難發現各戶人家門外的雕花、門楣、門額等有多麼精緻和細微,你可能不會想象到這裡還有軍事堡壘和暗道實屬攻防兼備。當黨家村農商並重經濟發達後,也開始重視文化發展,這裡出過舉人、秀才,幾乎半數家戶都取得功名。每戶人家的磚雕內容、門額題字、廟宇高塔等建築藝術也可一見當時黨家村濃厚的文人墨客氛圍。

遊黨家村隨筆

俯瞰黨家村

十八大後,我開始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當代人有不少喜歡去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的地方打卡遊玩。如今,不少蘊含歷史底蘊的地方都變成了景區,這是國家對歷史的保護,對歷史的重視,想必是鼓勵大家去有故事的地方學習那些朝代的輝煌、帝王的抉擇和那些大家風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建國後,國家擬拆除那紫禁城的城門,拆除那些“封建”的標誌,梁思成和林徽因奮力反抗,林徽因說:“50年後,你們會後悔的,哪怕再建,也只是些假古董了。”拆了,幾十年後,斥資重建了。所以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我們的確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去其糟粕”就是“毀掉”和“不承認”嗎?我覺得不是,“去其糟粕”應是時刻警醒,我們亦或是我們的前輩曾經犯過這樣的錯或有過某種陋習,我們這代人,不該再步後塵。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旅行的去處,而我獨愛有故事的地方。與我而言,去有故事的地方旅行就是一場實踐,是一場走出教科書,走近那些早已物是人非的地方的理論實踐。我認為這也是當代青年應該考慮的問題,自己的旅行究竟有何意義?相信不僅僅是拍照打卡、逛吃逛吃。我是90後,是一批即將成為社會主力軍的人群,別忘了,我們的歲月靜好,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


你喜歡去歷史古蹟遊玩學習嗎? 單選

0

0%

喜歡

0

0%

不太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