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党家村随笔

人在外,去哪里不是旅行?我认为,人立于社会之中,人文风情要比景观有价值得多,再美的景观,看多了也会审美疲劳,但人文风情就像酿酒,愈久愈香,越深入品尝越觉得回味无穷。但转而言之,所谓景点,其出名,想必断不是只因其景观的美,还会含其背后的故事,大概只有这样的景点才会有灵魂,才会变活。

游党家村随笔

党家村

去年,我去了位于陕西韩城市的党家村,这里是国家4A级景区,主要有节孝碑、看家楼、文星阁、泌阳堡、大祠堂这五个著名景点,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世界民居之瑰宝”、“东方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拥有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游党家村随笔

党家村

我初入党家村时,感觉这里就是一座没有被外界所打扰的传统村落,这里没有发展商业街,没有高楼大厦,几乎也没有什么游客,偶尔能看见几位当地居民走街窜巷。

游党家村随笔

踩在石砌巷道上,看着大户人家门外的上马石、拴马柱,还有门楣、门墩、门额题字、院墙壁画等等,可以想象数百年前农商并重的党家村是一番多么热闹繁华的景象。走进一座被改造为展览馆的四合院,站在门房前,面朝厅房,左右各厢房,配上精致的雕花,整个小院看上去十分雅致。这里主要展示党家村的民风民俗,有剪纸、织布、彩泥像,还有游客可参与的拓印党家村家训活动。

游党家村随笔

四合院

走完景点,我沿着小路一直向前,不知不觉便走到了一片荒芜的地方,这里的房屋多为已破损甚至只剩残垣断壁,再向前继续行走半小时左右,我发现自己早已走出了景区范围,多么神奇的经历。走完党家村,若不是因其历史,可能我只会觉得这里只是一个没有发展起来的穷乡僻壤之地,但也正是它的“穷乡僻壤”,才给了我们机会去发现和考察历史的痕迹。

游党家村随笔

党家村古建筑

若非仔细观察和提前知悉其历史,其实很难发现这个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后的传统村落的妙处,其布局紧凑,古朴典雅,是我们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在建筑方面的瑰宝。你可能不会发现各户人家门前的上马石的不同,可能很难发现各户人家门外的雕花、门楣、门额等有多么精致和细微,你可能不会想象到这里还有军事堡垒和暗道实属攻防兼备。当党家村农商并重经济发达后,也开始重视文化发展,这里出过举人、秀才,几乎半数家户都取得功名。每户人家的砖雕内容、门额题字、庙宇高塔等建筑艺术也可一见当时党家村浓厚的文人墨客氛围。

游党家村随笔

俯瞰党家村

十八大后,我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人有不少喜欢去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打卡游玩。如今,不少蕴含历史底蕴的地方都变成了景区,这是国家对历史的保护,对历史的重视,想必是鼓励大家去有故事的地方学习那些朝代的辉煌、帝王的抉择和那些大家风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国后,国家拟拆除那紫禁城的城门,拆除那些“封建”的标志,梁思成和林徽因奋力反抗,林徽因说:“50年后,你们会后悔的,哪怕再建,也只是些假古董了。”拆了,几十年后,斥资重建了。所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确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去其糟粕”就是“毁掉”和“不承认”吗?我觉得不是,“去其糟粕”应是时刻警醒,我们亦或是我们的前辈曾经犯过这样的错或有过某种陋习,我们这代人,不该再步后尘。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旅行的去处,而我独爱有故事的地方。与我而言,去有故事的地方旅行就是一场实践,是一场走出教科书,走近那些早已物是人非的地方的理论实践。我认为这也是当代青年应该考虑的问题,自己的旅行究竟有何意义?相信不仅仅是拍照打卡、逛吃逛吃。我是90后,是一批即将成为社会主力军的人群,别忘了,我们的岁月静好,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你喜欢去历史古迹游玩学习吗? 单选

0

0%

喜欢

0

0%

不太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