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春:千萬投資砸出來的直播帶貨方法論

4月29日晚19:30,梅花創投創始合夥人吳世春做客“黑馬共生直播季”首期直播,在線為創業者講述千萬投資總結出的“直播思維黃金三角方法論”。參與直播即有機會免費獲得吳世春新書《心力》,提升創業認知力。

吳世春:千萬投資砸出來的直播帶貨方法論

判斷一個時代的分水嶺,主要看內容的參與人數以及生產量。

在PC互聯網時代,1%的人平均創造百兆內容就已觸頂;在移動互聯網時代,5%的人成為優秀創作者;而隨著5G等基礎設施逐漸完善,直播互聯網時代終將來臨,未來將有10%-15%的人通過直播,來傳遞內容並從中獲利。

這對企業來講,意味著用戶流向直播平臺的趨勢已無法改變。因此,面對直播,企業需要回答的問題不是做與不做,而是自己做還是找別人做。

然而,無論在哪條路徑上,都有很多企業既沒有賣出貨,也沒有賺到錢,問題就在於變現路徑還不完備。究其根本,是沒有掌握直播“新門戶+新用戶”的邏輯。


01

直播時代:新門戶與新用戶


(1)新門戶,新的帶貨邏輯

過去,企業的主戰場要麼在線上的電商平臺,要麼在線下的門店商超,本質上都是“人找貨”的模式,要靠用戶主動搜索、主動進場來完成交易。而在直播時代,企業需要克服的首要障礙就是“貨找人”。

因此,企業究竟帶著怎樣的產品,到什麼樣的平臺,才能找到用戶並完成轉化,是“貨找人”過程中最關鍵的三個問題。

平臺。每個直播平臺都有各自的內容與流量推薦機制,因此企業在曝光、種草、引流、轉化等全流程的設計中,既要契合平臺的調性,也要迎合用戶的習慣和喜好,才能持續、有效地打造企業人設,建立起自己的陣地。

選品。一般來講,最適合直播帶貨的還是一些高頻且低價的產品,如口紅、零食、服飾等。因此,薇婭賣豪車、羅永浩賣投影儀,就是踩了選品的坑。如果企業本身的產品不符合這些特性,那麼就要考慮是否要為用戶創造一個滿足其需求的新產品,或者通過活動與福利,來激發用戶對於產品的需求。

轉化。很多企業帶貨失敗,是因為沒有再直播中完成銷售閉環,導致用戶在向站外層層跳轉的過程中恢復了“理智”。因此,這就要求企業對於自身媒體、門店,甚至柔性供應鏈進行有意識地的數字化改造,為用戶下單掃清一切操作與時間上的障礙。

(2)新用戶,新的流量邏輯

過去,企業的用戶池要麼在CRM裡, 要麼就在公眾號或app裡,本質上都是流量數據,彼此除了標籤沒有更深的情感。

而在直播時代,企業必須要變成一個真正“有溫度”的人設,把用戶當成自己的粉絲去經營。

一個好的銷售只能同時服務極為有限的用戶,而一個好的主播,卻能夠讓成千上萬的人成為他/她的粉絲,在持續的運營中實現層層轉化。這其實比公司制的組織形態更加高效,也更富有彈性和活力。

因此,企業做直播的粉絲究竟從哪裡來,吸粉之後該怎麼養,最終如何達成變現,是企業經營流量過程中最關鍵的三個問題。

粉絲。在最近一次的直播中,林清軒創始人孫來春吸引了31萬粉絲,最終完成超過200萬的銷售。取得這樣的成績,背後是1600多個導購搭建的3000個用戶群的充分預熱與攪動。如果企業本身沒有流量基礎,不會將潛在用戶從微信群、公眾號、app中帶到直播平臺,粉絲就難以裂變、增長。

社群。通過對不同需求的用戶,與不同特點的產品,策劃不同的預熱方案與活動,來不斷激活企業的社群,把流量轉化為可成交的粉絲。而持續有溫度的服務,不僅可以促進粉絲的留存與復購,同時也能降低企業營銷與銷售的成本,提升運營效率。

工具。在直播過程中,通過搶紅包、秒殺、團購等福利手段,問答、抽獎、砍價等互動手段,不僅可以增強粉絲的參與感,提高“剁手”的幾率,同時很大程度上也在刺激旁觀者的興奮度,促使平臺進行更大的流量匹配。


吳世春:千萬投資砸出來的直播帶貨方法論


02

直播是最好的變現方式


如今,PC互聯網時代的業態如履薄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業態增長平緩,唯有直播互聯網時代的企業正在釋放無限活力。

因為在未來,直播將成為每個企業的基礎服務能力,而不再是一種商業模式。而創業者想要獲得這種能力,前提是要擁有一個好的認知,以及一顆強大的內心。

但是,正如梅花創投創始合夥人吳世春所說:“沒有比直播更好的變現方式了,只是80%的企業都做不好直播。”

那麼,除了流量與帶貨,究竟創業者需要怎樣的認知,才能在直播浪潮中搶得先機?又該如何打造自己的直播變現路徑?

直播互聯網時代,所有的行業都值得用直播重做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