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製造支撐“人休機不休”——中央企業科技抗疫綜述之三

 《西班牙人報》網站日前發表文章稱,中國為遏制新冠肺炎疫情采用了包括人工智能以及機器人等多種高新技術,相關經驗值得他國學習。

  戰勝疫情離不開科技支撐。回顧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不管是物資生產、智能防控還是復產復工,處處閃現著央企科技力量的身影,關鍵時刻科技的“硬核”作用愈加凸顯。

  航空工業集團應用製造殲-10、殲-20飛機的數字化技術,研製出全自動口罩生產機,可24小時連續工作,每臺機器每分鐘可生產100只口罩。

  中國移動開發5G醫護助理機器人,代替醫護人員完成部分危險任務,如遠程看護、測量體溫、消毒、清潔和送藥等工作,有效減少了人員交叉感染,減輕了醫護人員人力緊張的狀況,並極大節約了防護服、口罩等緊缺物資。

  中國電科研發上線“電科鴻雁”智能無人運投管控系統,能夠接入、管理和控制多型無人機,執行應急物資運輸、隔離區餐食配送、巡查飛行、防疫廣播、遠程喊話、噴灑消毒等任務。

  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優勢,中央企業通過智能技術應用,與新冠肺炎疫情展開了“短兵相接”的“科技戰”。

  先進技術的保駕護航,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注入了更多底氣與信心。核工業企業充分利用先進技術、大大提高了醫療物資生產滅菌效率。中核集團4個滅菌中心全部投入抗疫滅菌,中廣核為27批120餘萬件醫療物資免費輻照滅菌。中央企業在湖北的醫廢企業承擔了湖北省內多個城市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的收運處置任務。中國船舶集團所屬中船綠洲聯合研製了移動式醫療垃圾處理方艙,處理量達300kg/h。中國節能搶奪工期、緊急馳援建設武漢千子山醫廢處置中心,10小時完成建設方案、3天完成四大類工程設計圖、8天完成主設備吊裝和管線敷設,提前31小時完成了3條生產線的建設投產任務,有效緩解了武漢市醫療廢物安全處置的巨大壓力。

  智能製造支撐“人休機不休”。中央企業充分運用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構建e自動化車間、智能工廠,提升智能製造水平,有效減少了現場用工。

  航天科技建設遠程仿真及應用系統,實現了文昌、北京、上海三地實時判讀、遠程監控和協同測試,有力保障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發射任務。中國石化依託生產管控仿真平臺為勘探、煉化、運輸等生產作業現場提供遠程專家支持、在線管控和動態監測,為疫情期間正常的生產運營提供保障。中國建材生產的高效玻纖空氣過濾紙支援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對0.3微米顆粒的過濾效率達到99.97%,能有效過濾新冠病毒氣溶膠顆粒。

  智能製造也成為眾多央企謀發展促創新的重要方向。中國電子董事長芮曉武表示,今後中國電子將把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現代數字城市、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前期佈局轉化成市場競爭優勢,在實現企業轉型發展的同時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中國中鐵預測稱,建築施工行業方面,“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的智能化建造技術在此次疫情結束後,將得到更大程度的使用和推廣。中國中鐵董事長張宗言提出,一批智慧工地、智慧項目將加快打造,建築施工由勞動密集型向智能建造型轉變步伐將進一步加快。

  作為國之重器,中央企業在引導新基建投資建設方面正發揮著排頭兵、主力軍作用,並積極發揮技術優勢服務人民群眾生產生活。

  航天科工迅速研發了一系列新平臺、新系統,助力構建電子政務、電子商務條件下的生產生活新模式、新生態。在全國建設了400餘個智慧辦稅廳,開發部署30餘套智能微廳系列產品,通過網上辦理、在線服務、智能機器人服務、熱線服務等方式倡導企業用戶通過線上辦理涉稅業務。研發了財政電子票據管理系統,打通就醫掛號、就診、交費、電子票據交付等環節,實現全閉環電子化管理,為百姓提供了“免排隊、免接觸”體驗。

  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工作局局長、新聞發言人夏慶豐表示,國資委將指導中央企業化危為機,利用好這次科技抗疫中形成的研發優勢、產業優勢和成果經驗,加大在物聯網、工業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佈局,加大在生命科學、遠程醫療、醫藥健康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快促進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技術信息同傳統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和轉型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