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世界新秩序: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迎接世界新秩序: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4月3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華爾街日報》刊登發文,指:新冠肺炎大流行將永遠改變世界秩序。

再聯繫之前領導人的戰略預判: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不管你承認與否,舊秩序正在逐步瓦解,新秩序有待建立。舊秩序的瓦解意味著現存勢力的衰敗,新秩序的建立意味著新崛起勢力的興起。

每一次新舊秩序交替之際,都極容易發生戰略誤判,這種誤判將導致新舊雙方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對雙方都是極大的戰略損耗。

這種戰略誤判是什麼呢?新興勢力對現存勢力的低估,對自身的高估,導致新興勢力沒有戰略定力,過早挑戰現存勢力而被扼殺。

新舊秩序交替最成功的方式應該是,現存勢力的自然衰落,新興勢力自然增長,待舊勢力衰落到極點,形勢陷入混亂,全世界全部期待新興勢力承擔領導責任之時,才是新興勢力自然接過領導地位的時刻。

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新興勢力早於舊勢力衰落的極點做出戰略誤判,戰略衝突便不可避免。

正如中國朝代交替的歷史告訴我們的,第一個造反勢力的往往都成了烈士,積蓄力量伺機而動的後發勢力往往問鼎中原,奪得天下。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義,天下響應雲集,可惜他們攻佔了大澤鄉、蘄縣和成縣等幾個縣城之後,兵馬才幾萬,就自立為王,國號張楚,於是引起秦將章邯率大軍鎮壓,起義迅速失敗。

很多人以為秦末很腐朽,隨便一推就倒,事實並非如此。秦末只是政治、經濟陷入危機,軍事實力依然很強悍,秦將王離、章邯皆乃名將,兵鋒所指無人能敵。

而極具戰略眼光的高祖劉邦,攻入咸陽後,寬待秦王子嬰,對外不稱王,對內約法三章,百姓秋毫無犯,最終贏得天下民心,打敗項羽,創建漢朝基業。

劉邦勢力在崛起過程中,和秦朝這個舊秩序始終沒有正面對抗,待到陳勝、項羽等起義軍消耗掉秦朝所有力量後,他只需摘取最後的果實。

同樣地,元朝末年,天下大亂,黃巾軍起義反元,紅巾軍的實際控制人劉福通被元末名將察罕帖木兒(即倚天中的汝陽王)一擊潰敗,之後又有陳友諒、張士誠等軍閥勢力,而朱元璋是劉福通的名義屬下,在其庇護之下不僅可以高枕無憂避元軍的鋒芒,甚至能夠利用其勢力跟已經投靠元廷的張士誠搶奪地盤。

朱元璋採納朱升的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既躲過了元軍的正面攻擊,又積蓄了自己的力量,最終等他打敗對手和元朝正面對陣時,元朝早已耗光了元氣,直接被摧枯拉朽地趕到了漠北。

不只是在中國古代,在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霸主時,美國同樣採取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

美國於1894年在GDP方面超過英國了。不過在綜合國力,英國還是第一,但是沒過幾年就被美國追上了。

這時,美國一直奉行孤立主義政策,不當頭,直到二戰爆發,美國坐等歐洲慘不忍睹後,強勢介入,摘取勝利果實。

二戰後,美國終於在GDP,科學技術,軍事力量等方面全面超過了英國,經濟總量,綜合實力已是世界第一。

由此可見,在新舊秩序交替之際,新興勢力應當奉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不到現存勢力土崩瓦解,絕不主動發起戰略進攻。

高築牆,便是做好自身的防禦工作,包括國防安全、戰略物資等。在新舊秩序交替之際,世界變得更加動盪不安,不安定因素陡增,高築牆就是不讓自己陷於被動狀態,使自己免受世界風雲變幻的負面衝擊。

廣積糧,積極發展經濟,全力發展,提升自身實力,在秩序不穩定之際,很多勢力都陷入無法發展的境地,越是這個時候,越是彎道超車的機會,全力發展生產力,提升自身,壯大自己。

緩稱王,對外保持韜光養晦和統一戰線,不做出頭鳥,不成為眾矢之的。在舊秩序坍塌之際,自己不能過早成為新秩序的制定者,否則只會增加自己的戰略包袱。例如,在美國日益咄咄逼人和戰略收縮之際,新興大國不能成為反美先鋒,而是成為眾多不堪霸權的普通一員,一起推動舊秩序的瓦解。若新興大國過早戰略反攻,其他國家必定把站隊作為籌碼,獲取自己的利益,從而給新興大國帶來戰略負擔。

需要注意的是,當舊秩序完全消失,全世界必定希望穩定的新秩序,此時,實力最強的新興大國必然眾望所歸成為新秩序的領導者。這種領導者不應當是自己強迫或者勉強支撐得來的,而應當是眾多國家的擁戴和推動,而順理成章成為領導者。

當世界發現只有這個新興大國才能帶來繁榮和安定時,它必定成為新秩序領導者。

此過程,必定水到渠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