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條約》:中國與西方的第一份國家條約

(原創首發)

座標俄羅斯外貝加爾邊疆區,站在西伯利亞的遠東重鎮赤塔極目東眺,三百公里外有座小城涅爾琴斯克。這是個對中國人來說很陌生的地名,但說起它的另一個名字"尼布楚城",只要是上過中學的中國人都會知道。是的,在332年前,中國與西方正式簽訂的首份條約就產生在此地。1689年9月7日,清政府全權使臣索額圖和俄羅斯帝國全權使臣費耀多羅在此地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

《尼布楚條約》:中國與西方的第一份國家條約

今日尼布楚


本文將通過對當時時局形勢的全貌鋪陳來解讀《尼布楚條約》的形成,以及對中國的意義!與歷史愛好者分享。


先了解下大背景:

(別嫌囉嗦,已經儘量簡化了)

看下當時中俄兩國的國家元首

《尼布楚條約》:中國與西方的第一份國家條約

大清康熙皇帝


《尼布楚條約》:中國與西方的第一份國家條約

俄羅斯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

中俄當時形勢:

17世紀的俄國還是一個封建的農奴制國家。出於掠奪的天性,積極的東進侵略擴張行動始終未改,以圖謀建立了龐大的沙俄帝國。1632年,沙俄擴張的腳步到達勒拿河流域後,在此築亞庫次克城,將其作為侵略大清的基地。此後廣闊的遼東地區就開始不斷地承受俄國人的掠奪。

沙俄與蒙古各部有著親密的聯繫,沙俄收買了蒙古的噶爾丹部,一路縱兵直犯黑龍江地區,在尼布楚、捷連賓斯克、色楞格斯克、烏丁斯克等城建立城堡,設立基地。侵略目光直盯遼東之地,以及那些豐富的資源。

遼東作為清王朝的龍興之地,大清沒有任何理由任其失去。黑、烏兩江流域自古是中國領土。秦漢乃至以後各朝代均在此設置管轄。清時在寧安、愛輝等地設將軍,編當地居民入八旗。於沿江設船廠、倉屯,發展水陸交通,進一步地發展當地經濟。沙俄不斷地派兵越過黑龍江闖入中國東北,殺掠成性,遭到中國人民的強烈反抗。作為康熙大帝也不斷遣使交涉,對侵略者予以警告,敵若未聞。這使康熙帝認識到必須"創以兵威,則罔知懲畏",於是決意征剿。

《尼布楚條約》:中國與西方的第一份國家條約

清朝全盛時期地圖

必須要提到的雅克薩之戰:

為確保取勝,大清作了細緻戰前規劃:在愛輝築城永戍,屯墾以充軍糧保障;發展造船,以保障軍糧軍械運輸;展開敵情偵察,偵察雅克薩的地形和俄軍的軍情;令車臣汗斷絕與沙俄軍隊的貿易等等,嚴密封鎖俄軍。1683年九月,沙俄軍隊由雅克薩竄至愛輝劫掠,遭駐遼東的清朝薩布素將軍反擊,此役獲勝後,清軍將黑龍江下游的沙俄據點全部焚燬,使雅克薩成為孤城一座。

好景不長,沙俄本性再現,仍是四處滋擾、不斷侵略;1685年正月,為徹底消除此患,康煕諭令都統公彭春、副都統郎談、班達爾沙、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統兵由水陸兩路進取雅克薩。負彭等即率三千人分水陸兩路開進雅克薩。向俄軍頭目托爾布津發出通牒,令其撤出雅克薩;但此的的雅克薩城內俄軍擁有侵略軍450人、炮3門、鳥槍300支,憑此而拒。清軍招降不成,主動出擊,水陸兩路同時攻擊,俄軍大敗,遣使來談。而後俄軍撤出,清軍平毀了雅克薩城,即留部分兵力駐守愛輝,便班師而回。

《尼布楚條約》:中國與西方的第一份國家條約

雅克薩之戰

然而然而又然而,沙俄軍隊賊心不死,半年後的秋季再派兵600人增援尼布楚。知悉清軍已撤,托爾布津率侵略軍再次竄至雅克薩城。康煕大怒,著下令反擊。1686年七月二十四日,清軍2000人圍困雅克薩城,勒其投降,遭托爾布津拒絕。第二次雅克薩之戰開始。八月清軍攻城,俄頭目托爾布津中彈而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揮,繼續負隅頑抗。八月二十五日,清軍在雅克薩城的南、北、東三面掘壕圍困,斷守敵外援。冬季的到來和持續的圍城使侵略軍或戰或病死去很多,826名侵略軍最後只剩66人。無奈之下,彼得一世再遣使"乞撤雅克薩之圍",擬議定邊界。康熙應允,雅克薩的反擊戰結束。尼克楚談判開始了。

《尼布楚條約》:中國與西方的第一份國家條約

雅克薩之戰

各有隱憂之下的談判

1869年8月22日中俄雙方於尼布楚郊外正式談判。中方代表有索額圖、佟國綱、馬喇、薩布素、朗談、班達爾沙和溫達,另外,還有兩位傳教士張誠和徐日升擔任譯員;俄方代表是戈洛文、符拉索夫和科爾尼茨基。

會談伊始,尼布楚地區的歸屬問題即成為談判的焦點。俄方代表戈洛文宣稱佔有貝加爾湖周圍和黑龍江流域的主權,指責清軍侵犯了沙皇陛下的國界。索額圖則歷數沙皇對華挑釁與入侵,有力地駁斥了對方的無理指責,說明黑龍江一帶,沙皇從未領有過,貝加爾海這面所有土地都隸屬於中國皇帝。"貝加爾海這邊的全部土地,則完全屬於中國汗所有,因為貝加爾海這邊的土地全是蒙古汗的領地","而所有的蒙古人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汗的臣民"。戈洛文則強調不久前俄國人才知悉並予以侵佔的這個地區"自古以來即為沙皇陛下所領有"。 索額圖予以駁斥,要求俄國人退到色楞格河以西去。但俄方堅持其要求。

交談無果,則從地域之爭轉向劃界之爭。

俄方提出黑龍江至海為兩國界。索額圖則認為此為喪失國土,加以拒絕,另提出以勒拿河和貝加爾湖作為國界。戈洛文對此極力反對和詆譭。爭來爭去,戈洛文僅表示願把邊界劃到牛滿河,索額圖就急於說出應以尼布楚為界,讓一大步。而對方仍不接受,談判陷入危機。為打破僵局,戈洛文以放棄雅克薩為誘餌,清朝談判代表沒有經驗,便以最大限度的讓步提出以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界。這一方案為俄方接受,從而奠定了雙方達成協議的基礎。

《尼布楚條約》:中國與西方的第一份國家條約

網絡配圖

而此時的中俄國內也承受著各自的隱憂:1,大清朝方面:在雅克薩之戰爆發時,清朝實際上並未統一全國。當時,平定三藩的戰亂剛剛結束;臺灣的鄭氏集團也在飼機而動,而西北地區準噶爾部噶爾丹謀反,割據勢力十分猖獗,且與沙俄相互勾結。2,沙俄方面:是年,年輕而富有理想的彼得一世開始真正掌握實權,國內出現了權力鬥爭。

在此情形之下,康煕為騰出手平定叛亂,不得不作出重大讓步。1689年9月7日,清政府全權使臣索額圖和俄羅斯帝國陸軍大將費耀多羅在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

《尼布楚條約》:中國與西方的第一份國家條約

中俄邊界時局圖

《尼布楚條約》內容:

..........於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兩國使臣會於尼布楚城附近,為約束兩國獵者越境縱獵、互殺、劫奪滋生事端,並明定中俄兩國邊界,以期永久和好起見,特協議條款如下:

①從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到外興安嶺、直到海,嶺南屬於中國,嶺北屬於俄羅斯。西以額爾古納河為界,南屬中國,北屬俄國,額爾古納河南岸之黑裡勒克河口諸房舍,應悉遷移於北岸。

②雅克薩地方屬於中國,拆毀雅克薩城,俄人遷回俄境。兩國獵戶人等不得擅自越境,否則捕拿問罪。十數人以上集體越境須報聞兩國皇帝,依罪處以死刑。

③此約訂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罷論。自兩國永好已定之日起,事後有逃亡者,各不收納,並應械繫遣還

④雙方在對方國家的僑民"悉聽如舊"

⑤兩國人帶有往來文票(護照)的,允許其邊境貿易

⑥和好已定,兩國永敦睦誼,自來邊境一切爭執永予廢除,倘各嚴守約章,爭端無自而起。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

條約有滿文、俄文、拉丁文三種文本,以拉丁文為準,並勒石立碑。碑文用滿、漢、俄、蒙、拉丁五種文字刻成。(以上援引網絡)

《尼布楚條約》:中國與西方的第一份國家條約

影印文本

條約中亦列明未定待議地區:

《條約》沒有確定外興安嶺和烏第河之間地區的歸屬,因為外興安嶺在烏第河源處分成南北兩脈,南脈在河南入海,北脈沿北海上行在白令海入海。清朝所提的是烏第河以北、北主脈往南的地方屬於爭議地區。爭議及失地地區如下圖:


《尼布楚條約》:中國與西方的第一份國家條約

劃界失地示意圖


後世評價《條約》的利害得失(也有爭議):

中俄雙方對此《條約》無論當時還是現在,對於平等或不平等的評價仍有分岐爭議。中國稱此條約為"清朝做了讓步的平等條約",俄羅斯(包括蘇聯時期)則稱此條約為不平等條約。

爭議一:"條約的簽訂,是中方做了無原則退讓的產物,索額圖把貝加爾湖以東,原屬中國的尼布楚富庶地區拱手送給了俄國,造成了重大國土損失。再者,該條約還明確將北諾斯山與南支之間北到北冰洋、東到白令海峽,包括勘察加半島和整個烏第河流域在內的廣袤疆域,定為待議地區,其面積不小於300萬平方公里,甚至更大。但是世界政治格局鉅變,時至至今,不僅從未再議,而且也永遠無法再議。所以,中俄尼布楚條約,是一部失地條約。"(以上援引"失地條約簽署記")

爭議二: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侯楊方指出,當時在尼布楚地區遊牧的是蒙古布里亞特部落,他們在當時並不屬於清朝,清朝也從未對當地實行過有效統治,因而談不上清朝割讓了領土給俄羅斯,而且條約簽訂時,喀爾喀蒙古也不屬於清朝。(以上援引自網絡)此觀點則認為系平等條約。

但不管觀點如何,此《條約》的簽訂卻真正地使中國自此失去了美麗的貝加爾湖!


《尼布楚條約》:中國與西方的第一份國家條約

網絡配圖


結語:《尼布楚條約》是中國與西方簽訂的第一份國家條約。條約劃分了清朝與俄國東段邊境的邊界,它給中俄雙方以及廣闊的東北地區帶來了170多年的和平與安寧;條約中沒有使用大清國一詞,而是使用中華帝國一詞,正式文本則是拉丁文也是使用"中華帝國"一詞,理論上保證了條約不受朝代更迭而失效的法律意義。更重要的是,在當時中國對於國際法所知一片茫然之際,較為準確地適用實踐國際法而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具有近代法律意義。


好了!最後來看看欣賞美麗的涅爾琴斯克(尼布楚)風光

《尼布楚條約》:中國與西方的第一份國家條約

尼布楚風光

以及,面積3.15萬平方公里的美麗的貝加爾湖

《尼布楚條約》:中國與西方的第一份國家條約

貝加爾湖風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即予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