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什麼被稱為民族魂?

看破紅塵不剃頭baby


憤慨萬千 棄醫從文

魯迅先生,原名為周樹人,生於1881年,是浙江紹興人。他在1902年,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遠赴日本留學,先在東京弘文學院學習,後到仙台學醫。偶然間日本看到欺壓中國人的畫面後,憤慨萬千的他毅然決定棄醫從文,以文學來嘗試喚醒當時麻木的中國人。

1909年,魯迅先生回到中國,開始一邊教學以他的思想影響新思潮下的學生群體,另一邊開始寫白話文的文章發佈在了《新青年》上,以實際行動參與新文化運動。後來,在結識革命先驅人物李大釗和陳獨秀等人之後,魯迅先生積極參加並支持革命。

1918年5月,魯迅先生第一次以筆名”魯迅“開始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長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揭露封建社會殘暴的事實,後來又陸續創作了《孔乙己》《阿Q精神》《藥》等多篇小說,大膽辛辣嘲諷了當時的”人吃人“的社會,及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可悲又可憐,麻木又愚昧的種種小人物,試圖喚醒更多中國人支持新革命,迎接新曙光。

以筆為搶 覺醒百姓 討伐白色恐怖

1927年之後,魯迅先生移居上海,他繼續以筆為槍,毫無畏懼白色恐怖,逐漸成為日本人和國民黨通緝的重要文物,後來在郁達夫先生的祭文中也有提及,魯迅先生早已成為被殺害重點名單上的目標人物之一,然而他依然我行我素,還公然支持革命分子,及愛國學生,時常在家中或咖啡館裡給他們出謀劃策,暗中資助他們積極投身於革命。

病逝後為愛戴的人們繡旗贈三個字:“民族魂”

而對於魯迅先生被稱之為”民族魂“的緣由,依然是與他用文章戰鬥了一生分不開的。在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因病逝世於上海,上千萬的市民和學生不怕白色恐怖的危險,紛紛來到街頭為他送行,而在他的靈柩上則蓋了一面旗,旗子上繡著”民族魂“三個字,至此,魯迅精神便被愛戴他的人們稱之為我國的”民族魂“。在解放之後,1956年,魯迅先生的墓遷移到了虹口公園,毛主席親自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正如他的詩中所寫”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體現魯迅先生不辭辛苦,無私奉獻的精神。所以,在魯迅先生身上所體現的那種大義凜然的民族精神,就像一顆種子一樣,深深地埋在後人的心裡,因此後人將"魯迅精神"稱之為“民族魂”。可見,人們對魯迅先生的愛戴,及對他生前死後所做出的貢獻給予了極大了肯定和敬仰。如今,這種”民族魂“,就像一種文化信仰,依然激勵著我們的一代又一代中國學子,積極向上。

附上魯迅先生的《自嘲》小詩共勉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謝謝大家賞讀!歡迎大家一起來回答,提供更多關於魯迅先生民族精神的觀點!


西西閱讀空間


魯迅先生的"民族魂"是指一種積極向上,能繼承自己民族文化的精華,去其糟粕,擁有不屈不撓的中華民族精神。敢於對權威提出疑問!因為魯迅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他所倡導的是一種新生力量,然後是一個思想家,他的思想是為民族尋求出路,最後是作家,他是要用文字來傳遞思想的。

一個民族的靈魂,應吸收外來的文化,也應該保護好自己的民族文化,這可以講是熱愛民族的一個自我表現,魯迅先生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他是骨頭最硬的愛國者,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尤其可貴。他對待腐朽和愚昧的東西"不克厥敵,戰則不止"。但他對人民和革命事業卻無限忠誠。

綜上所述,魯迅是中華民族優秀品質的傳承者,他早在多年前被稱為民族脊樑,他用文字闡述的思想,正是我們不變的信仰。魯迅正是用自己思想之光,照亮了一些人的心理陰暗,讓人們激發出自身潛能和高貴品質,為自己奮鬥的同時,能追循既定的公俗良序,為整個社會奉獻正能量。魯迅先生不愧是中國"民族魂",他的英名和偉大將長留於中華大地生生不息!


張文禪


魯迅先生在《自嘲》一詩的名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形象地展現了作者硬骨頭性格和勇敢堅毅的戰鬥精神。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同志在魯迅逝世後對魯迅進行了極高的評價,指出“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被稱為民族魂真是當之無愧!

我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原名周樹人,早在日俄戰爭期間,在日本仙台醫專學醫的魯迅就 深感改變國民的精神比學醫要緊,於是他棄醫從文,寫文章鼓吹社會變革,同時 還從事翻譯介紹被壓迫民族文學的工作,開始了他從事革命文學的生涯。

1909年 ,魯迅回國後,先後目睹了辛亥革命,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等歷史事件,看透了中國 幾千年封建統治者的頑固,殘暴和虛偽。“五四”前夕,魯迅參加《新青年》雜誌的 工作,並於1918年5月發表了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封建制度發起了猛烈的攻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自此,魯迅一發而不可收,創作了大量小說、散文和雜文,以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藝術,為反封建的文化革命作出了最傑出的貢獻。1921年年底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塑造了阿Q這個不朽的著名典型,成為現代文學史上的豐碑。“五四”之後,魯迅一面創作,一面教書,還積極關心社會實際鬥爭。1926年 8月他南下去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又應邀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不久,蔣介石 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血的教訓轟毀了魯迅早期信奉的進化論思想 ,看清了同是青年,也要分成革命與反革命兩大陣營。他營救進步學生無效,憤而辭去一切職務。

1927年10月,魯迅來到上海,開始他一生最光輝的九年戰鬥生活。此時,他認真研究馬列主義,並聯系自己親歷的階級鬥爭實際,確立了唯有新興的無產者才有將來的堅強信念,從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魯迅是左翼文藝運動的旗手。他領導左翼作家衝破了敵人的文化圍剿,發展了無產階級文學。在此同時,魯迅還翻譯介紹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編文藝刊物,支持青年辦文藝團體,幫助和援助地下黨的革命活動。1936年春,魯迅又相應黨的號召,積極參加文藝界和文學界抗日統一戰線工作。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病逝世。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同志給予魯迅極高的評價,指出“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1981年出版的十六卷本的《魯迅全集》,收集了他除譯文之外的全部著作共460萬字。

以上所述,深刻說明,魯迅被稱為民族魂,當之無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