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流而上,寻访《诗经》里的春天

记得大学时,古代文学史老师曾说:“《诗经》是古老先民们的平原小合唱!是我们中国人的孩童时光,先民们生活在山林水泽之间,与荒野相融无间,即景即情,自鸣天籁。”

没错!《诗经》虽被冠以教化之义,挟以正史之私,尊为经义之始,但其活泼清丽的语言,恣意玄奥的意象,以及诗中众多的草木鸟虫、山川河泽、日月辰宿、季节流转,都给人以眷眷可亲之感。时隔两千五百多年的地域与风物,与我们当代仍紧密关联。


溯流而上,寻访《诗经》里的春天

01

诗从何处寻?

相传,周朝设有专门采集诗歌的官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风人或行人。

每年春天,他们都会摇着木铎到民间去采集诗歌,这也是我曾经的理想职业。

采诗官从春天里走来,清雅,浪漫,挽一轮明月,携一缕清风,赏春光无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盎然在春意中,寻觅野菜春蔬的萌动,鸟兽虫鱼的低吟,把美好都定格在诗篇中。

当然也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歌谣汇集到朝廷再演唱给周天子听。天子也可以根据民谣来了解民情,作为施政的参考。


溯流而上,寻访《诗经》里的春天

敲重点: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02

风雅頌是什么?

是不是秒懂!

敲重点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內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公》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03

赋比兴是什么?

“赋、比、兴”是《诗经》主要创作手法。

举个例子:

我最喜欢的民谣歌手之一赵雷的作品《阿刁》,用歌词开头就能说清“赋、比、兴”:

第一句:阿刁,住在西藏的某个地方——

这是“赋”。

第二句:秃鹫一样,栖息在山顶上——

这是“比”。

第三、四句:阿刁,大昭寺门前铺满阳光。打一壶甜茶,我们聊着过往——

这是“兴”。

溯流而上,寻访《诗经》里的春天


敲重点

赋:平铺直叙,铺陈。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比:类比,比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如《魏风·硕鼠》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与诗歌内容有一定联系。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激发读者的联想。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04

我们为什么读《诗经》?

《论语·阳货篇》中,孔子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翻译一下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

为何去学习《诗》呢?《诗》三百篇,既可以兴发志意,萌生感动;又可以观察风俗,考见得失 ;既可以让人合群乐群,和而不流 ;又可以怨刺讽谏,抒解哀愁。就近处讲,可以用来奉事父母 ;就远处讲,可以用来奉事君上。还可以多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哩!”

作为一个母亲,在我看来,“多识草木鸟兽之名”,是永不会过时的审美教育方式和生态教育方式。

让孩子明白“井”“泉”“瀑布”“溪流”是个什么样子,其实是很困难的事,因为他没有见过井和泉,没有见过瀑布和溪流,没有在那深深的或清清的水里凝视过自己的倒影,没有照过井的镜子,没有听过泉的耳语,这不只是知识上的缺憾,更是内心经验的遗憾。他的心里永远少了井一样幽深的记忆和泉一样鲜活的美感,也少了瀑布一样的壮丽情怀和溪流一样的清澈灵性。

让孩子们理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微妙春意,需要和他附身草地,与泥土共情。“可惜一溪风月,莫叫踏碎琼瑶”的天人合一的意境,要一个朗月当空的日子去宿营。

《中庸》说 :“《诗》云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鸢飞鱼跃,生意无穷,皆有助于君子体察天地之道,养成“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心和爱心,我想这才是初心。

溯流而上,寻访《诗经》里的春天

敲重点

——“兴观群怨”,是说《诗经》的社会功能 :“兴”发挥的是情感功能,“观”发挥的是政教功能,“群”发挥的是社交功能,“怨”承担的是讽谏功能。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是说《诗经》的伦理功能。涉及“五伦”中的父子、君臣二伦,此二伦又维系着夫妇、兄弟、朋友等三伦关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故《诗大序》说,“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说《诗经》的认知功能。《诗经》是一部“百科全书”,涉及多种学科的知识,故三国时东吴学者陆玑著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专门研究《诗经》中的动植物。民国学者胡朴安也著有《诗经学》一书,指出:“《诗经》一切之学,包括文字、文章、史地、礼教、博物而浑同之。”其中“博物”之学,便是建立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基础上的专门学问。


溯流而上,寻访《诗经》里的春天


05

《诗经》中草木鸟兽是什么样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周南·桃夭》

即桃花,花从淡至深粉红或红色,有时为白色。果实多汁,可以生食或制桃脯、罐头等,核仁也可以食用。被称为“天下第一果”,起源中国,在古代是祭祀神仙所用五果之一。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小雅·采薇》

“薇”是一种什么植物?花开紫红色,结寸许长扁荚。俗称野豌豆。白居易在《续古诗十首》这样描述采薇的场面 :“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岁晏薇亦尽,饥来何所为。”早上去采摘豌豆尖,黄昏也去采摘,一个“薇”字,让世人尝尽大唐平民百姓生活的苦。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出自:《邶风·匏有苦叶》

两骖雁行——出自:《郑风·大叔于田》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出自:《小雅·鸿雁》

鸿飞遵渚——出自:《豳风·九罭》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出自:《郑风·女曰鸡鸣》

《诗经》中,有 5 首诗提到了大雁。

《邶风·匏有苦叶》里“雝雝鸣雁,旭日始旦”说的是雁群在清晨鸣叫 ;

《郑风·大叔于田》里的“两骖雁行”是说两侧的马儿像雁阵一样整齐 ;

《小雅·鸿雁》与《豳风·九罭》里的“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和“鸿飞遵渚”都是描述雁的飞行 ;

而《郑风·女曰鸡鸣》中,“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则是指对大雁的捕猎。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

凤凰于飞, 翙翙其羽,亦傅于天。

蔼蔼王多吉人,维君子命,媚于庶人。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溯流而上,寻访《诗经》里的春天

《大雅·卷阿》

翙翙(音同“汇”),振翅而飞之声也;蔼蔼,众多也。此诗以凤凰高翔起兴,虽为咏唱周王得众多贤才相助的“颂王”之作,但其“高岗朝阳,梧桐生焉,凤凰飞鸣,直达于天”的描述,气势壮美。此后,梧桐凤凰,遂成CP,沿用至今。古诗里的相关词句可谓比比皆是。

丹丘万里无消息,几对梧桐忆凤凰。

(唐李商隐《丹丘》)

愿疫情尽散,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诗经》之所以伟大,其本身不就正如鸣于高岗、上傅于天的华丽的凤凰,给中国古典文学乃至我们的文化传统,“愿闻四海销兵甲,早种梧桐待凤凰。”最美四月天,带上孩子们,上山采诗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