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流而上,尋訪《詩經》裡的春天

記得大學時,古代文學史老師曾說:“《詩經》是古老先民們的平原小合唱!是我們中國人的孩童時光,先民們生活在山林水澤之間,與荒野相融無間,即景即情,自鳴天籟。”

沒錯!《詩經》雖被冠以教化之義,挾以正史之私,尊為經義之始,但其活潑清麗的語言,恣意玄奧的意象,以及詩中眾多的草木鳥蟲、山川河澤、日月辰宿、季節流轉,都給人以眷眷可親之感。時隔兩千五百多年的地域與風物,與我們當代仍緊密關聯。


溯流而上,尋訪《詩經》裡的春天

01

詩從何處尋?

相傳,周朝設有專門採集詩歌的官員,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風人或行人。

每年春天,他們都會搖著木鐸到民間去採集詩歌,這也是我曾經的理想職業。

采詩官從春天裡走來,清雅,浪漫,挽一輪明月,攜一縷清風,賞春光無限,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盎然在春意中,尋覓野菜春蔬的萌動,鳥獸蟲魚的低吟,把美好都定格在詩篇中。

當然也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歌謠彙集到朝廷再演唱給周天子聽。天子也可以根據民謠來了解民情,作為施政的參考。


溯流而上,尋訪《詩經》裡的春天

敲重點: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的記錄為西周初年,最遲產生的作品為春秋時期,上下跨度約五六百年。產生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分佈在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02

風雅頌是什麼?

是不是秒懂!

敲重點

1、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採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3、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頌》詩又分為《周頌》31篇,《魯公》4篇,《商頌》5篇,共40篇。全部是貴族文人的作品。

03

賦比興是什麼?

“賦、比、興”是《詩經》主要創作手法。

舉個例子:

我最喜歡的民謠歌手之一趙雷的作品《阿刁》,用歌詞開頭就能說清“賦、比、興”:

第一句:阿刁,住在西藏的某個地方——

這是“賦”。

第二句:禿鷲一樣,棲息在山頂上——

這是“比”。

第三、四句:阿刁,大昭寺門前鋪滿陽光。打一壺甜茶,我們聊著過往——

這是“興”。

溯流而上,尋訪《詩經》裡的春天


敲重點

賦:平鋪直敘,鋪陳。在賦體中,尤其是富麗華美的漢賦中,賦法被廣泛地採用。漢樂府和漢代某些五言詩也與漢賦互相影響,更將鋪陳與排比相結合,相得益彰。如《七月》敘述農夫在一年十二個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賦。

比:類比,比喻。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點更鮮明。(這裡有兩種說法,分別是類比和比喻。而在“比興”中,“比”為“比喻”之意。)如《魏風·碩鼠》獨具特色:而一首詩中部分運用比的手法,更是豐富。《衛風·碩人》,描繪莊姜之美,用了一連串的比“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興:以其他事物為發端,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與詩歌內容有一定聯繫。比興手法可增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韻味和形象的感染力,激發讀者的聯想。如《孔雀東南飛》中的“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04

我們為什麼讀《詩經》?

《論語·陽貨篇》中,孔子說 :“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翻譯一下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

為何去學習《詩》呢?《詩》三百篇,既可以興發志意,萌生感動;又可以觀察風俗,考見得失 ;既可以讓人合群樂群,和而不流 ;又可以怨刺諷諫,抒解哀愁。就近處講,可以用來奉事父母 ;就遠處講,可以用來奉事君上。還可以多多認識一些鳥獸草木的名稱哩!”

作為一個母親,在我看來,“多識草木鳥獸之名”,是永不會過時的審美教育方式和生態教育方式。

讓孩子明白“井”“泉”“瀑布”“溪流”是個什麼樣子,其實是很困難的事,因為他沒有見過井和泉,沒有見過瀑布和溪流,沒有在那深深的或清清的水裡凝視過自己的倒影,沒有照過井的鏡子,沒有聽過泉的耳語,這不只是知識上的缺憾,更是內心經驗的遺憾。他的心裡永遠少了井一樣幽深的記憶和泉一樣鮮活的美感,也少了瀑布一樣的壯麗情懷和溪流一樣的清澈靈性。

讓孩子們理解“草色遙看近卻無”的微妙春意,需要和他附身草地,與泥土共情。“可惜一溪風月,莫叫踏碎瓊瑤”的天人合一的意境,要一個朗月當空的日子去宿營。

《中庸》說 :“《詩》雲 :‘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鳶飛魚躍,生意無窮,皆有助於君子體察天地之道,養成“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仁心和愛心,我想這才是初心。

溯流而上,尋訪《詩經》裡的春天

敲重點

——“興觀群怨”,是說《詩經》的社會功能 :“興”發揮的是情感功能,“觀”發揮的是政教功能,“群”發揮的是社交功能,“怨”承擔的是諷諫功能。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是說《詩經》的倫理功能。涉及“五倫”中的父子、君臣二倫,此二倫又維繫著夫婦、兄弟、朋友等三倫關係,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故《詩大序》說,“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是說《詩經》的認知功能。《詩經》是一部“百科全書”,涉及多種學科的知識,故三國時東吳學者陸璣著有《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專門研究《詩經》中的動植物。民國學者胡樸安也著有《詩經學》一書,指出:“《詩經》一切之學,包括文字、文章、史地、禮教、博物而渾同之。”其中“博物”之學,便是建立在“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基礎上的專門學問。


溯流而上,尋訪《詩經》裡的春天


05

《詩經》中草木鳥獸是什麼樣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周南·桃夭》

即桃花,花從淡至深粉紅或紅色,有時為白色。果實多汁,可以生食或制桃脯、罐頭等,核仁也可以食用。被稱為“天下第一果”,起源中國,在古代是祭祀神仙所用五果之一。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小雅·采薇》

“薇”是一種什麼植物?花開紫紅色,結寸許長扁莢。俗稱野豌豆。白居易在《續古詩十首》這樣描述采薇的場面 :“朝採山上薇,暮採山上薇。歲晏薇亦盡,飢來何所為。”早上去採摘豌豆尖,黃昏也去採摘,一個“薇”字,讓世人嚐盡大唐平民百姓生活的苦。

雝雝鳴雁,旭日始旦——出自:《邶風·匏有苦葉》

兩驂雁行——出自:《鄭風·大叔于田》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出自:《小雅·鴻雁》

鴻飛遵渚——出自:《豳風·九罭》

將翱將翔,弋鳧與雁——出自:《鄭風·女曰雞鳴》

《詩經》中,有 5 首詩提到了大雁。

《邶風·匏有苦葉》裡“雝雝鳴雁,旭日始旦”說的是雁群在清晨鳴叫 ;

《鄭風·大叔于田》裡的“兩驂雁行”是說兩側的馬兒像雁陣一樣整齊 ;

《小雅·鴻雁》與《豳風·九罭》裡的“鴻雁于飛,肅肅其羽”和“鴻飛遵渚”都是描述雁的飛行 ;

而《鄭風·女曰雞鳴》中,“將翱將翔,弋鳧與雁”則是指對大雁的捕獵。

鳳凰于飛,翽翽其羽,亦集爰止。

鳳凰于飛, 翽翽其羽,亦傅於天。

藹藹王多吉人,維君子命,媚於庶人。

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溯流而上,尋訪《詩經》裡的春天

《大雅·卷阿》

翽翽(音同“匯”),振翅而飛之聲也;藹藹,眾多也。此詩以鳳凰高翔起興,雖為詠唱周王得眾多賢才相助的“頌王”之作,但其“高崗朝陽,梧桐生焉,鳳凰飛鳴,直達於天”的描述,氣勢壯美。此後,梧桐鳳凰,遂成CP,沿用至今。古詩裡的相關詞句可謂比比皆是。

丹丘萬里無消息,幾對梧桐憶鳳凰。

(唐李商隱《丹丘》)

願疫情盡散,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詩經》之所以偉大,其本身不就正如鳴於高崗、上傅於天的華麗的鳳凰,給中國古典文學乃至我們的文化傳統,“願聞四海銷兵甲,早種梧桐待鳳凰。”最美四月天,帶上孩子們,上山采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