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說對賺錢沒興趣,賺錢是一種結果,那麼上班是為了賺錢嗎

上班是為了賺錢嗎?

市值千億的阿里創始人馬雲說,“我對賺錢沒興趣,賺錢是一種結果”。

馬雲說,他在公司從沒花過半小時去討論如何賺錢。馬雲上班不是為了賺錢,那麼普通如大家呢?

在這之前,我們先來討論下上班是為了什麼?

上班是為了賺錢養家餬口,為了讓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為了學以致用體現自我價值,為了名為了利為了這樣那樣……然而所有的答案裡很少會提及被需要感。

馬雲說對賺錢沒興趣,賺錢是一種結果,那麼上班是為了賺錢嗎

我們上班是為了獲得被需求感。

被需要感這個詞反覆被用在感情世界,可以說是雙方關係維繫的紐帶,然而在職場中,他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

比如有人失業了,特別難過,表面原因是他失去了賺錢的機會,沒有了收入,但在內心深處,最最打擊人的地方在於,我被解僱了,這裡不再需要我了。

又比如,很多人畢業了找不到工作,有著極大的挫敗感。是因為錢嗎?可能是,但肯定不是重點,家裡人一般也不會指望一個剛進社會的人有多大的收入。那他的挫敗感來自哪裡?來自他心裡那種“沒人需要我”的打擊。

從事重複勞動的工作者,例如皮鞋廠裡的流水線工人,政務大廳的窗口人員,辦公室裡的行政人員等等,很多都在抱怨自己的工作枯燥無聊,毫無營養。

其實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在重複勞動中渡過工作時間的,而讓人覺得枯燥厭倦的,並不工作,是那種感覺不到被需要的狀態!

想想假如你不是工廠裡的流水線工人,而是鞋店的手工大師,大家都排著隊等著你的成品出來。

皮鞋一做出來就立馬送到客戶手上,客戶捧著皮鞋大呼“師傅做的可真好,我等穿呢”!

這時,你是不是有了深深的滿足感,滿滿都是被需要的狀態,這樣你還覺得枯燥嗎?

馬雲說對賺錢沒興趣,賺錢是一種結果,那麼上班是為了賺錢嗎

有人要反駁我了,我們工作說到底不就是為了賺錢嗎?被滿足感還能代替錢不成?這個還真說不準。

我們身邊總有那麼一類人,早出晚歸,披星戴月,有做不完的工作,安排不完的事情,無視下班無視休息,不工作不亢奮,俗稱工作狂。

很多人都以為這些工作狂背後往往有著惡毒的老闆,剝削員工的公司,逼著員工成為工作狂。

其實,工作狂的另一個稱呼叫工作成癮綜合症。什麼意思,?就是工作狂是自己對自己的工作上癮,沉醉在被需要的感覺中無法自拔。

他不回家,家裡的事情被人安排的好好的,小孩會乖乖寫作業,老婆自己看電視,貓兒會自己舔毛,他感覺有沒有他這個家好像都沒什麼問題。

但公司不一樣,員工等著他拿主意,客戶等著他出方案,老闆等著他給結果,方方面面,裡裡外外由被需要感包圍著,讓他離不開公司。

但是這些工作狂會拿比別人多很多的錢嗎?還真沒有。據調查顯示,“工作狂”在各單位的低、中級管理人員中尤為常見,而這些人的工資並沒有比一個普通員工高出多少。

我有個領導,之前是一個團隊的領頭人,很有能力,是下屬同事乃至老闆的倚仗。後來被高薪挖去另一家公司做副總,結果沒在那家公司做一年就回來了。

大家問他為什麼,他說太閒了,閒得的他發虛,他寧肯回來做一個小團隊的領頭。

錢雖重要,但工作的最大動力卻是被需要感。

再如,那些義工,紅十字會志願者,鄉村支教,他們主動去幫助那些需要他們的人,能夠獲得的從來就不是錢。他們的工作是靠被需求感的使命來支撐的。

馬雲說對賺錢沒興趣,賺錢是一種結果,那麼上班是為了賺錢嗎

說到這裡,又有人要問,我就是從事枯燥乏味的重複勞動,我就是無法獲得被需求感,我該怎麼辦?擺脫枯燥獲得被需要感,你的眼睛要往外看。

如果你只盯著流水線上的零件,別人遞進來的單子,附滿發票的報銷憑證,那麼你永遠只能體會到枯燥,但是如果你的眼睛往外看呢?

一顆顆一件件零件,對於每一個組價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哪怕缺少一個螺絲釘,也會造成框架塌陷,產品崩壞。這樣一看,你做的就不是一個零件,而是一個安全卡口,你需要一絲不苟地完成他。

別人遞交的申請單,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份份充滿希望的申請,他們滿臉殷切地遞交給你,你看著他們的臉,還覺得手中的單子千篇一律嗎?你完成的不是重複勞動,而是一個個希望,你需要準確無誤的錄入他們。

一張張報銷單,展示了從團隊策劃討論到研發生產,至推廣營銷的全過程,飽含所有人的努力,這單據不僅僅是數字符號,更是他們辛勞的結果。看到外面這些同事都等著你入賬發錢,是不是特有成就感?

馬雲說對賺錢沒興趣,賺錢是一種結果,那麼上班是為了賺錢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