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聖境崆峒山

提起崆峒山,大概無人不曉,然而問起是否到過位於甘肅的崆峒山,卻是少之又少。箇中原因,大概只能用駱賓王的詩句“山路遠崆峒” 來解釋。

崆峒山(kōng tóng shān):道教聖地,距離甘肅省平涼市區12公里,東至西安市300多公里。大概是如今的崆峒山遠離東部經濟發展中心而使人覺得遙遠吧,其實崆峒山交通還是非常便利的,國道、高速公路,鐵路可以很方便到達崆峒山,機場也正在建設中。很多時候心理距離阻礙了我們的腳步。

需要強調的是,崆峒山東至西安不過300多公里。作為13個朝代王都的古長安,前後一千多年,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崆峒山一帶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宋人鄭文寶在《蕭關議》中指出“高嶺崆峒,山川險阻,雄視三關,控扼五原。”這也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人頻頻光臨崆峒山的另一個原因。

清涼聖境崆峒山

大概是受金庸武俠小說的影響太深,什麼七傷拳、三陰掌之類,崆峒老道總是給老徐一種不入流的印象,細查才知道,崆峒派是早於少林武當早在唐朝就已創立的武術流派,是中華武術源頭之一。崆峒山更是歷史極為久遠、文化內涵極為豐富。

崆峒之名,在《尚書·禹貢》、《爾雅》、《世本》、《莊子》、《史記》等古籍中早已出現,或作“空同”,或作“空桐”。在《淮南子》、《漢書》、《水經注》、《魏書》等史地著作中,崆峒山或被稱為“笄頭”、“雞頭”,或被稱為“牽屯”、“薄落”,唐代以後的史地書籍則大多數稱作“崆峒”。“崆峒”一詞,最早見於春秋時期成書的《爾雅》一書載:“北戴斗極為崆峒”。平涼崆峒山正位於北斗星座的下方,即為所指。《汲冢周書》記載:“崆峒”是大夏、莎車、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樓爛、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個氏族的首領。所以說崆峒是周時一個強大氏族部落的名稱。又在《史記·趙世家》、《姓氏考》等記載:有商代始祖契的後代分封於空桐(崆峒亦寫作空同、空桐、實是同名異寫),遂以國為姓。崆峒山為當地一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

相傳崆峒山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問道聖地。《莊子·在宥》記載,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功業成就後“西至於崆峒”,向廣成子求教“至道之精”,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也記載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西至於崆同,登雞頭。”崆峒山前的望駕山,山下的問道宮,上天梯旁的摩崖石刻“黃帝問道處”就是對這一千古盛事的紀念。其後,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古代帝王也都曾效法黃帝西登崆峒。

黃帝問道處

清涼聖境崆峒山

道教起源於東漢,思想理論基礎是春秋以來的黃老之學。據道教典籍說老子的前身就是在崆峒修煉的廣成子,而廣成子又是黃帝的老師,追根溯源崆峒山被譽為“天下道教第一山”當不為過。秦漢時山上就有方士隱居,魏晉時就建有道教宮觀。明代,著名道士張三丰最後歸隱崆峒,修建了太和宮等道教宮觀,聘全真龍門派第十代掌門苗清陽為主持,為全國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之一。自此,道教在山上代代相傳,現已傳至第三十代。

山上眾多道教建築古樸奇絕

清涼聖境崆峒山

清涼聖境崆峒山

清涼聖境崆峒山

清涼聖境崆峒山

清涼聖境崆峒山

清涼聖境崆峒山

清涼聖境崆峒山

清涼聖境崆峒山

清涼聖境崆峒山

佛教在崆峒山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中臺至皇城上天梯石臺階就是仁智禪師在貞觀年間開鑿的。元初,皇子、安西王忙哥剌主持修建了崆峒山東臺寶慶寺,封商挺為主持,統管陝西、四川、西夏等路(省)的佛教事務。明代萬曆年間修建了中臺凌空塔,明神宗給崆峒山真乘寺藏經樓賜匾額,皇太后給崆峒山賜送經書三萬多冊。現在崆峒山道佛並存,互讓互尊,成了崆峒山有別於其他名山的獨特現象。

清涼聖境崆峒山

清涼聖境崆峒山

崆峒山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間,垂直高度為667.5米,總體規劃面積為83.6平方公里。是六盤山的支脈,屬於上三迭系紫紅色尖硬礫岩構成的丹霞地貌。是天然的動植物王國,有各類植物1000多種,動物300餘種,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其間峰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高峽平湖,水天一色,有灕江神韻。既富北方山勢之雄偉,又兼南方景色秀麗。

涇水無泥分畎澮,回山有脈自崆峒

清涼聖境崆峒山

清涼聖境崆峒山

少年圯下傳書客,老去崆峒問道山

清涼聖境崆峒山

清涼聖境崆峒山

清涼聖境崆峒山

清涼聖境崆峒山

山見崆峒秀麗,水見玉虹清絕

清涼聖境崆峒山

清涼聖境崆峒山

清涼聖境崆峒山

崆峒山有多種上下山的選擇,經典玩法是乘坐景區車到中臺,走天梯到皇宮,走另一側天梯下到中臺,遊法輪寺後從中臺乘車返回,精華全在這一路。老徐偷懶,直接乘坐另一路景區車直達山頂香山,然後一路下行至中臺,遊覽法輪寺後從中臺乘車下山。

崆峒山夏日清涼,是避暑勝地。據山上老道講秋色最為璀璨,冬日上山觀雪者也漸眾。此次雖匆匆一遊,但印象深刻,山水、建築、人文歷史俱佳,老徐給予崆峒山與武當山同等的五星評價。在道教名山中並列第一。

關注徐老遊

跟 著 老 徐 看 世 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