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東晉 陶淵明

世人對院子的奢想,總有說不完的故事。清人鄭板橋說:「吾畢生之願,欲築一土牆院子,門內多栽竹、樹、花、草」。院子,是中國人最原始的情結,也是最終極的嚮往,特別在熙攘往來的當下,它如夢中星河。到鄉下造個院子,遠離市聲,略成小築。看淡淡雲山,聽閒閒溪水,以明月清風之生息,安寄驚鴻一瞥之浮生。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舊時的文人對鄉野山水,有無限的嚮往之情,如陶淵明之護籬田園、王摩詰之輞川別業、白樂天之廬山草堂……他們借山水以解憂,藉花木以怡情,雖遠居鄉野,卻獨有一方豐盈的精神境地。「三間茅舍向山開,一帶山泉繞舍回」。白居易的廬山草堂,營設於遺愛寺與香爐峰之間,仰可觀山,群峰連綿;俯可聽泉,疏水無盡。至於竹、樹、雲、石,自然成了他眼中應接不暇之美景。院居此中,正可享四時之爛漫,盡收天地之風華。對於世人來說,一方鄉下的院子,足可享受人間清夢。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一 年 好 景

院 中 清 歡

到鄉下造個院子


一張木桌子,幾把竹椅子,擺滿可口的瓜果、點心、茶飲,用最質樸的食物,慰藉最平淡的心境。在這一方院子裡,早晨隨著陽光起來,可以聽聞泉聲、鳥語、風嘯,自是滿心歡喜;入夜跟著天幕垂沉,可以看見月影、星光、山形,別生一番畫圖。寒時客來,有茶當酒,可溫燻故交知己。暑天納涼,有風入戶,可暫望塵外熱惱。在這方院子的天地裡,朝不可負,暮自為賞,且珍惜春花和秋月,並記下夏荷與冬雪,好一齣人間大夢,真直似武陵桃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三 兩 長 物

門 下 清 閒

到鄉下造個院子


院居生活,並非構建在主人對擁有的物質條件之上,而是構建在自我排遣的主觀感受之上,「長物」便是中國人的生活哲學。靜日裡,焚一縷香,也享貴介風流;平居處,鼓一曲琴,尚知雅人深致。中國人就在這樣的閒趣之中,讀書、課字、畫畫、喝茶……閒暇時偶爾約上三五個好友,賞器、玩物、清談、暢聊……生活的喧囂與嘈雜,便暫時地過濾在這閒雅之中,它們穿越時光,歷久彌新,成了無數人念念不忘的奢想。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幾 番 景 致

院 外 清 曠

到鄉下造個院子


院中之景,在於經營。在一方院落之中,種上各色花木,點綴疏林頑石,自然有無盡的詩情畫意。古人對於院落景緻的營造,十分講究,縱一花一木也各有其用,清人張潮於《幽夢影》中便記:「藝花可以邀蝶,壘石可以邀雲,栽松可以邀風,貯水可以邀萍,築臺可以邀月,種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蟬」。經過設計的庭院,儼然一番自然天成之趣,雖一壑一丘,亦堪景仰;雖一木一石,不盡流連。那些景緻,與窗、戶、簾、簷、亭相映成趣,一年四季,清曠悅目。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一千多年前的陶淵明,寫盡了世人所願,它撫慰著世人的喧囂與焦躁。願你能於鄉野之間,有院落一所,瀟然物外,樂自其中,以山水之美,安寄這匆匆的一生。


到鄉下造個院子

書房‬茶室雅器‬擺件‬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到鄉下造個院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