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這項工作 周光召隱姓埋名18年!

原標題:周光召隱姓埋名18年之謎

為了這項工作 周光召隱姓埋名18年!

周光召,1929年5月出生於長沙。他既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三、十四、十五屆中央委員,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又是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粒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後稱院士),是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研製中不可或缺的功臣。

受父親周鳳九——“湖南公路界泰斗”的影響,周光召從小就對自然科學特別是電機很感興趣。但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的巨大沖擊波,改變了他專攻電機的初衷,轉而對核武器產生了濃厚興趣。1947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有幸得到周培源、錢三強等教授的栽培。1951年考取研究生,1952年轉入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師從彭桓武教授,從事基本粒子物理研究。1954年畢業後執教北大物理系。1957年被國家選派赴莫斯科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從事高能物理、粒子物理理論研究。1958年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粒子的螺旋態振幅並建立了相應的數學方法,成為當時國際學術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

20世紀五十年代,原子彈成為美國、蘇聯等少數幾個國家手中的重要軍事砝碼。朝鮮戰爭中,美國總統杜魯門曾毫不隱諱地聲稱,美國一直考慮對中國使用原子彈。蘇聯曾經答應幫助中國製造原子彈,但後來卻突然撤走全部專家,致使中國原子彈研製一度陷入困境。國際上甚至有人幸災樂禍地斷言:中國20年也休想搞成原子彈。

面對公然的“核訛詐”和殘酷的“掐脖子”,中國人民憋足了氣,也鉚足了勁。毛澤東明確指出: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赫魯曉夫不給我們尖端技術,極好!如果給了,這個賬是很難得還。因此,中共中央決定用8年的時間研製原子彈,且這項科研的代號就叫“596”,即1959年6月蘇聯從中國撤走專家的日子。得悉此消息,當時在杜布納原子彈研究所的周光召、何祚庥、呂敏迅速召集在蘇聯的中國專家展開討論,並致信中國核工業部:作為新中國成長起來的一代科學家,我們已經做好一切準備,只要國內需要,願意立即轉行從事國家最急需的研究工作。從此,周光召開始潛心鑽研流體力學、爆炸力學。

1962年2月,周光召奉命回國。他名義上任教北大,實際上出任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核武器研究部院)理論部第一副主任,全身心投入到原子彈的設計和研製之中。

研製核武器需要絕對的保密和安全。當時,負責該工作的周恩來總理明確指示,對這次試驗要嚴格保密,萬一不成功,讓外國人知道了,風險會更大,凡與試驗無關的人員都不能知道,包括妻子、兒女。因此,為了這項超級機密的任務,周光召這位著名物理學家在世界學術界從此“消失”,開始了長達18年隱姓埋名的國防科研生涯。當時,周光召所有國際上的朋友一下子突然與之失去聯繫,且長時間杳無音信,“與世隔絕”,紛紛猜測他出什麼事了,有人甚至曾傳言他在回國時有人制造了爆炸事件,飛機失事了。

對於試驗基地,第一不能冒頂,第二不能放槍,第三不能汙染。通過多次對新疆戈壁沙漠地區的空中、現場勘察和篩選,最後將試驗基地定在新疆面積達十多萬平方公里渺無人煙的荒漠——羅布泊。為了研製核武器,周光召宵衣旰食,殫精竭慮,常年駐紮大西北,以高原和荒漠為家,生活環境異常艱苦,甚至冒著被輻射、被傷亡的生命危險。然而,周光召他們從來都是無怨無悔、無私無畏,硬是憑著‘“脫了褲子噹噹”也要造出原子彈’的超凡毅力,於1964年夏天將原子彈技術難關全面攻破。

試爆開始想定在國慶15週年之際,但出於國際因素的考慮, 周總理指示:“把客人(建國15週年國慶典禮上的外國友人)送走以後再說。”

10月15日,中國首次原子彈爆炸試驗進入倒計時。位於東經88度30分、北緯41度30分的羅布泊基地,即將上演一場驚天動地、決定命運的“大戲”。

等待的過程激動而焦躁。可以說,原子彈一刻沒成功爆炸,大家一秒鐘都無法安神。共和國領袖、科學家、技術員工……所有人都屏住氣息,神經繃到極限。在這個節骨眼上,留守北京中國原子能研究所的周光召更是不敢有半點鬆懈。他說這也是他一生中最漫長的一天,整個是緊張兮兮,一顆心一直懸在嗓子眼上。他曾形象而詼諧的說:假如把我裝進去原子彈就能爆炸,就讓我進去好了。就在這時,他再次接到周恩來的命令:再計算一次它能不能保證絕對的成功,某種意義上講,失敗的機會有多少?因此,他更不敢有絲毫的僥倖心理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儘管之前已反覆計算過多次,成功率在99%以上,且所有數據早就送達羅布泊基地;儘管此時已連續工作了近11小時,體力和腦力嚴重透支,但周光召仍然在一絲不苟地對每一個原子彈爆炸理論數據進行最後一次全面驗算。 第二天早晨,爆炸的數據被計算出來,周光召和幾位科學家一一簽上自己的姓名,確證爆炸成功率在99%以上。

16日15時,隨著一聲聲“加電!”“開機!”“預熱!”“起爆!”的口令,主操作員激動地按下了牽動人心的最後一個按鈕。瞬間的寂靜後,巨大的的火球騰空而起,衝擊波如颶風般席捲開來。隨後,傳來了驚天動地的爆炸聲。漸漸地,火球與地面衝起的塵柱連成一體,形成極為壯觀的蘑菇雲……這是一個經典時刻,驚喜程度大大超過了人們的預計指數。

當得到幾方面核爆炸的確切證據後,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晚會上宣告了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隨即,新華社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向全世界公佈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它像一股強勁的衝擊波迅速傳遍了全世界,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國獨立自主地掌握了核技術,它意味著中國不僅樹立了國防尖端科技的豐碑,更鑄就了國家安全和大國地位的基石。

接著,周光召又馬不停蹄地投身到緊張的氫彈研製工作。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

直至1980年春,在廣州舉行的國際粒子物理會議上,“人間蒸發”了18年的周光召才重新出現在國際物理學同行的視線中,並很快贏得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讚譽——意大利政府授予他“意大利共和國爵士勳章”,美國、俄羅斯、歐洲科學院等11個國家和地區接納他為外籍院士。1996年3月,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觀測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462號小行星被命名為“周光召星”。作為“兩彈一星元勳”,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