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师承表弟湖州竹派,郑板桥却画走样了,原来这才是成竹在胸

相传数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降临地球,冲击出来一个湖泊,形成了风景别致的太湖。每当说起太湖,可能很多人第一印象是苏州或无锡,然而有一座城市早在隋代便因太湖而得名,它就是湖州。

苏轼师承表弟湖州竹派,郑板桥却画走样了,原来这才是成竹在胸

历史上,有一位画家与湖州有不解之缘,他就是北宋中叶的文同,文同一生酷爱竹子,而且特别爱画竹子,这一爱好深深影响着表弟苏轼,以至于苏轼情不自禁投入到文同门下,形成了兄弟师徒的关系,文同还被政府任命为湖州官员,结果在就任途中暴病而亡,此后苏轼接任,后世自此将文同称为“文湖州”,苏轼将其创立的画派定义为“湖州画派”。

苏轼师承表弟湖州竹派,郑板桥却画走样了,原来这才是成竹在胸

湖州竹派其实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代表,很多人提出过“书画同源”的概念,文同就将这个概念用到了绘画,他力主“书画一体”,与此前的绘画产生本质性区别,可以用两个词汇形容湖州画派的特点:画中有诗、以书入画。

苏轼在《书与可墨竹序》(文同字与可)中写道“亡友文与可有四绝:诗一、楚辞二、草书三、画四。与可尝云:世无知我者,惟子瞻(苏轼字子瞻)见识吾妙处”。两位兄弟亦师亦友,湖州竹派正是在文同与苏轼的共同推动下才在后世熠熠生辉。

苏轼师承表弟湖州竹派,郑板桥却画走样了,原来这才是成竹在胸

文同在创作画作时有一个方法“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也就是在绘画之前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他笔下的墨竹真实而不失洒脱飘逸的姿态,著名画家、书法家米芾形容其“以深墨为面, 淡墨为背,自与可始”,文同的传世之作并不多,下图的《墨竹图轴》现今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浓浓的情谊寄托在竹子上,彰显出顽强的昂扬斗志。

苏轼师承表弟湖州竹派,郑板桥却画走样了,原来这才是成竹在胸

苏轼画的竹子不同于别人一节节地画竹,而是从地面一直画到顶,米芾还问过他为何如此作画,他达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下图便是中国美术馆收藏的苏轼《潇湘竹石图》。

苏轼师承表弟湖州竹派,郑板桥却画走样了,原来这才是成竹在胸

苏轼还曾送给米芾一副《枯木竹石图》(见下图),很像苏轼桀骜不驯的一生,他曾对文同说“吾竹虽不及,而石过之”,也就是画竹子兄弟虽然不如你,画石头还是不错的!

苏轼师承表弟湖州竹派,郑板桥却画走样了,原来这才是成竹在胸

郑板桥是清代人,在乾隆元年(1736年)考中进士,他的一生相当坎坷,40岁之前穷困潦倒的难以为继,直到43岁考上进士才算有了基本收入,然而他一生中却从未停止过作画。郑板桥的竹子相当随性,在文同、苏轼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他更强调“胸中无竹”,也就是说笔墨流淌出的是一种情绪,其代表作《竹石图》中每一片叶子都有不同的表情,竹子的质感浓淡有致,其中有很多侧锋的运用表达人生的虚无和拼搏,既有个人的挣扎也有无奈和心酸,由此影响了后世几百年的审美(2011年拍卖成交价为3220万元)。

苏轼师承表弟湖州竹派,郑板桥却画走样了,原来这才是成竹在胸

很多人说郑板桥的竹子画走样了,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对竹子的喜爱,他在《论画墨竹》写道“文可画竹,胸中成竹,郑板桥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兹后学,何敢妄拟前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无竹之境正是郑板桥追求的至高境界。

苏轼师承表弟湖州竹派,郑板桥却画走样了,原来这才是成竹在胸

之所以文同能够把竹子提升到一个全新境界,与“中国竹海”湖州有很大的关系,当时湖州拥有全国最多的竹子,比例高达1/10,无论何时都可以描摹研究竹子,《卧虎藏龙》中的竹林斗剑就是在湖州安吉拍摄的。

苏轼师承表弟湖州竹派,郑板桥却画走样了,原来这才是成竹在胸

纵观如今湖州的发展,则更具有山清水秀、风清日朗的壮丽景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州作为中国南方山水画的发源之地,培养出李衔(下图为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墨竹图卷》)、赵孟頫、高克恭、吴镇、柯九思等一批湖州画派的杰出画家。

苏轼师承表弟湖州竹派,郑板桥却画走样了,原来这才是成竹在胸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谓的文化复兴,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然后才能赋予艺术独特的生命力,这不正是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