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家鄉」是一生的座標


假期歸來,過得好嗎?

由於疫情,很多外出遊玩的朋友都更改了計劃。

但這依然改變不了高速排隊與景區人滿為患。

今年國慶檔有幾部電影,

我先後看了三部。

《奪冠》我不喜歡,

幾場比賽拼成的電影,

更別提那些沒有姓名的角色了。


《姜子牙》我是一樣的態度,

用一箇中年loser神仙的視角去講宏大的命題,

隱喻過深,全靠映後解讀,我欣賞不來。

我覺得看電影也是件相對私人的事情,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喜歡與厭惡

如果你對我的觀點不認可,我也覺得很正常。

每個人都能從自己喜歡的影片中感知喜樂,有所收穫。

就挺好。

今天我要推薦的是賀歲檔的全明星,

這麼講似乎略顯浮誇,

但該片的確堪稱2020年度最強陣容。

它是——


《我和我的家鄉》

《我和我的家鄉》:「家鄉」是一生的座標


作為《我和我的祖國》的姐妹篇,《我和我的家鄉》似乎和前者並未有什麼關聯之處。

但是,甯浩導演執導的《北京好人》是唯一一部,可以從角色上與《我和我的祖國》互為呼應的短片。

葛優飾演的角色依舊叫張北京(葛優 飾),

只是這次從北京奧運會跨度到了十多年後。


張北京攢了多年的錢,

終於準備買輛屬於自己的車,計劃跑專車。

突然遇到老家來的表舅(張佔義 飾),

看病需要用錢,數額正好是他一輛車的錢。

《我和我的家鄉》:「家鄉」是一生的座標


在老家人看來,

在北京打拼多年的張北京,早已混出頭了,

不然怎麼能一直呆在北京。

這樣的人,手裡怎麼著也得有些積蓄。

可實際上呢?

張北京漂泊在外的生活,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表舅直奔主題詢問張北京的近況,張北京只是敷衍回了句,挺好的


《我和我的家鄉》:「家鄉」是一生的座標


這裡有個細節,張北京講話時並未看向表舅,

而是故意避開了他的視線。

表舅看到了張北京電腦上正在瀏覽的汽車頁面,

張北京說自己只是隨便看看。

合上了電腦,表舅又看到了他的存摺,

張北京隨手將存摺丟進垃圾箱,

說是收拾房間作廢了的存摺。

一系列動作都證明了張北京在撒謊

更準確地說,他撒謊無關過得好不好,

而是擔心自己買車的錢保不住。


接下來張北京抖了機靈,

用醫保卡玩了一出狸貓換太子的戲碼。

看似兒戲,在當下情景,卻也合理。

之後的兩人,在醫院發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我和我的家鄉》:「家鄉」是一生的座標


作為短片片名,《北京好人》其實是一語雙關。

對於一個以家鄉為主題的影片,

它首先表達的是,

在北京這座城市的一個平凡好人。

其次,它用了諧音梗(李誕看到估計要瘋),

此處特指張北京是一個好人。

短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橋段有兩處。

一處是張北京的小聰明被大眾揭穿的時候,

表舅突然將所有責任都「攬」到了自己身上,

同時撇清了與張北京的關係。


另一處是表舅拒絕了張北京的醫療費用,

頭也不回地向前「走」

一邊嘴裡還嘟囔著,聽人說我這個病吃蒲公英也能好,我回去就開始吃。


這裡的一「攬」一「走」,

瞬間將表舅這個人物形象立起來了。

《我和我的家鄉》:「家鄉」是一生的座標


在此之前,

表舅只是讓你看到這是一個老家來的親戚,

並未感受到更多人物個性。

所以很多時候你會感覺這個人物有些模板化,

他過於符合我們對老家人的一貫想象,

以至於沒有任何驚喜。


當他與張北京相處兩天後,

他們似乎漸漸找到了當年一起在家鄉的感覺。

而張北京也覺得自己愧對錶舅。

但是攢錢買車也是自己多年以來的夢想,

所以張北京心中的天平也在不斷搖擺。


直到表舅選擇自己承擔所有責任的那一刻,

張北京也在心中默默確定了自己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表舅的飾演者張佔義老師其實並非職業演員,

但是他已經有過大熒幕的演出經驗。

他的上一部作品是國產小成本的黑馬——《平原上的夏洛克》

《我和我的家鄉》:「家鄉」是一生的座標


張佔義老師塑造的角色特質就是「土」(此處絕無貶義)。

在這個全民追求土味審美,土味潮流的當下,成名的人有兩種。

一種是刻意裝扮的個性。

他們拼命試圖掩飾自己的真實個性,

而用自我設定的角色反差讓你記住。


《我和我的家鄉》:「家鄉」是一生的座標


另一種則是骨子裡的個性。

他們有人明白自己是誰,

有些人也不是那麼明白,

但是他們隨口一句話,一個動作,

就是梗,就是段子,

就能讓你印象深刻。

比如東北的老四,李雪琴,都是如此。

張佔義的「土」,就像是身體長出來的。

因為他就是來自那裡,所以他無需偽裝。

別小看這種「土」,它不是在舞臺上圍個綠頭巾,穿件紅棉襖就能實現;

也不是把髮型整亂,泥土抹一臉,蹩腳地講幾句方言就可以矇混過關。


因為模仿並不能原汁原味地帶給我們鄉村生活的真實樣貌,

相反會在大熒幕上被無限放大,

被更多人看到不倫不類的粗糙與蹩腳。

而張佔義則不必,他往那裡一站,

你就知道他就來自家鄉。

尤其是他非職業演員的狀態,

總是慢半拍的反應,

對於一些情節的個人理解,

以及與鏡頭的疏離感,

常常能帶給影片很多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


或許他不如流量明星那般賞心悅目,

但是他的表現足以讓很多明星汗顏。

《我和我的家鄉》:「家鄉」是一生的座標


回到《北京好人》,其實有個很容易被忽視的地方,我很有感觸。

表舅從張北京家裡出來的時候,

張北京在酒店打工,習慣性送了很多酒店一次性拖鞋給表舅。


表舅很慣性地客氣著,我來找你辦事,你還給我送禮。

這個很自然的客套一下子就有了人情味兒,

它還原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對話語境。

中國人找人辦事習慣送禮,

不管對方是朋友,是親人,是領導,

甚至一個完全陌生的人。


「禮」,常常是辦事的第一步,

它甚至優於「事」。


甚至禮的到位與否,

直接決定了這件事的成與不成。

表舅感慨:北京這麼大,不知道啥時候再見。

而張北京的習慣性客套,也頗值得玩味。

他說:大家都在北京,見面其實還是很方便的。

《我和我的家鄉》:「家鄉」是一生的座標


你看,越是這樣說的人,其實往往越不見面。

就像我們習慣性許諾別人的,下次有空坐坐,

我們一起喝酒,改天有機會了再聚......

其實這像極了當代人的社交狀態。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忙碌,好不容易下了班,

又將時間花費在應酬和無意義的各種消耗上。

人們一邊感慨時間寶貴,一邊又在隨意揮霍。

而多年未見的老友,乃至親人,

即使在同一個城市,

也未必能做到經常相見。

但是不見,不代表著沒有想念。

這才是最矛盾的。

而我們又何嘗不是每天都在矛盾著。


一邊焦慮,一邊做著無關焦慮的事情。

一邊孤獨,一邊順手營造更大的孤獨。

一邊無助,一邊低頭拒絕所有人幫助。

我們以為離開了家鄉,就學會了成長。

後來發現一切不過才剛剛開始。

《我和我的家鄉》:「家鄉」是一生的座標


我想起十多年前上大學的時候。

那年我離開所在的城市,

參加大學軍訓的時候病了。

找老師請假,學校不給批。

自己難受也只能忍著。

直到在訓練場上暈倒,才給準了假。


後來我就給我媽打電話,

眼淚不自覺就掉了下來。

我也不知道是怎麼了,

其實和以前說的都是差不多的話。

只是輕描淡寫提及了我的身體狀況。

家人都非常在意,又特意跑過來看我。

總覺得離開家沒什麼大不了的,

可是遇到事情了才發現自己也會想家。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成長就是告別家鄉。

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生活成為懷念家鄉。

《我和我的家鄉》:「家鄉」是一生的座標


很多人感慨我們的生活似乎總是在遊蕩狀態,

每年的春運堪稱人類遷徙,而國人其實是最為看重「家鄉」的。

離開了家鄉,心裡總會覺得缺了一塊什麼。

而家鄉,對於不同的人來說,代表和象徵的意義都是大致相同的。

對於所有在外工作的你我來說,

家鄉似乎只是一個名詞,

我們僅僅會在節日時提及。

其實我們每天忙碌上班,

擠公交,擠地鐵的時候,

夜晚從公司走出來一個人帶著耳機回家的時候,

內心的孤獨感都是一樣的。


家鄉在變,我們的內心也在變化。

不變的是心中對家鄉的那份眷戀。

家鄉,是與家人在餐桌前一起分享的月餅,是我們熟悉的口音;

家鄉,是曾經年少愛追夢,如今想回又身不由己的那個魂牽夢縈;

家鄉,是熟悉的美食,是熟悉的環境,是永遠都刻在心裡的座標。

當我們在聚會聊天的時候,

當我們望著頭頂那輪明月,

或許從來沒有人主動提及家鄉到底意味著什麼?

或許,那是每個漂泊在外的你我,

與親人共同分享的最美好的瞬間。

而這一切,正是《我和我的家鄉》存在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