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夢在春天裡升騰——寫在我市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摘帽”之際

寧德網消息(閩東日報記者 葉陳芬)在這個生機勃發的春天,我市脫貧攻堅戰場再傳捷報——周寧、柘榮兩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摘帽”了!

至此,我市6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實現“摘帽”。這一天,閩東350餘萬人翹首以盼、歡呼雀躍!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在山海之間,閩東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熱度和速度向貧困宣戰,集各方之智啃“硬骨頭”、舉全市之力攻堅拔寨,形成了精準扶貧“寧德模式”。

到去年底,我市全面完成了7.2萬現行標準貧困人口、453個建檔立卡貧困村脫貧“摘帽”退出任務,現行標準貧困發生率降至0;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人均年收入達1.31萬元,增長25%;貧困村年村財收入達到村均13.9萬元,增長26.3%……高山之下,一個個貧困山村煥發出勃勃生機;大海之濱,一個個貧困家庭有了新氣象。

這是一聲“決戰決勝

脫貧攻堅”的衝鋒號角

7.2萬現行標準貧困人口、453個貧困村,這是曾經擺在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塊“硬骨頭”,貧困人口中有45%以上為因病因殘致貧,貧困村中有95%是產業和村集體經濟薄弱村。

困難面前,寧德卻信心滿滿。

給予信心的,是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倡導的“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是指明的“擺脫貧困”路子,是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千千萬萬技能扶貧幹部的攻堅精神。

春暖花開,草木復甦。四月的屏南大地上,一幅黨建領航、脫貧攻堅揚帆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一個支部就是一個堡壘,一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要有一個堅強的支部班子和一支強大的黨員隊伍。“要想帶領群眾走上致富之路,建強支部、建優‘兩委’班子、凝聚民心是關鍵。”路下鄉三萬裡村駐村第一書記莊世堂說。

為了讓黨支部“壯”起來,三萬裡村將基層黨組織建設放在工作首位,將“三會一課”“村財鄉管”等各種制度上牆,多次到黨校和周寧等地學習培訓,著力推進軟弱渙散組織整頓提升和支部建設,提升村級班子履職能力,發揮三萬裡村基層組織戰鬥堡壘作用。

“第一書記”來了,村莊模樣變了——完成建設農村幸福院,讓農村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完成縣交通局實施三萬裡村國道連接線按6.5米標準提升改造,改善村民出行難的問題;完成香港郭氏資金實施亮化工程,方便群眾夜間行走……三萬裡村村容村貌的改善,不僅讓村民豎起大拇指,也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遊覽。

扶貧攻堅是一場持久戰,必須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我市堅持市、縣、鄉、村“四級書記”抓扶貧的工作機制,按照脫貧“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的要求,全面推動各項工作——

強化責任落實,市委、市政府和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深入指導脫貧攻堅,主要領導帶頭抓謀劃指導、親自抓督促落實,並且率先垂範,帶頭開展“四下基層”扶貧調研督促,深入全市脫貧攻堅任務重的鄉鎮開展“遍訪行動”;一聲令下,全市850多個市縣機關事業單位、1.2萬名幹部積極參與掛鉤貧困村、貧困戶,幫助貧困群眾落實好扶貧項目和政策措施。

強化政策保障,我市出臺了《關於做好革命老區脫貧奔小康工作的實施意見》,制定了進一步加快老區脫貧攻堅、鞏固提升脫貧成效的6個方面23條措施;出臺了《寧德市深化產業扶貧的若干意見》,把產業扶貧作為鞏固脫貧成果、銜接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性措施。

強化資金扶持,“十三五”以來,我市保持穩中有增,僅2019年市縣兩級共投入財政扶貧專項資金2.98億元,其中市本級財政年度扶貧專項資金達9516萬元,較2018年增長27.3%。

這是一個“一個都

不能少”的莊嚴承諾

“原本只有一部手機,兩個孫子只能輪流上網課,掛鉤幹部知道後,就給我家送來一部手機,保障了孩子按時上網課。”3月17日,周寧縣獅城鎮城西社區貧困戶林興存開心地說,在黨和政府的幫扶下,他家的日子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林興存一家有5口人,老倆口已經70多歲,兩個孫子還在上學,唯一的兒子精神殘疾。在一系列扶貧政策的“滴灌”下,兩個孩子每年可享受2000元教育扶貧補助,該鎮政府為林興存安排了公益性崗位,每年收入15000元,再加上產業分紅,他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這是黨和政府對人民的莊嚴承諾。

因為心揣夢想,所以執著前行。我市以開放的思維,從“兩不愁三保障”入手、著眼,疊加政策紅利,放大幸福效應。

——住房保障,圓上困難群眾“安居夢”。2019年,我市全面解決因上半年暴雨和年久失修造成的新增危房改造277戶;加快造福工程和搬遷扶貧“掃尾”,全年完成446戶1875人搬遷,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2戶47人;對2016年以來完成的近1.3萬搬遷貧困戶開展全面“回頭看”,調查群眾的搬遷後續發展情況,對集中安置點和分散自建的搬遷戶開展地災防治和工程質量評估,督促推動舊房拆除和“復墾複綠”工程,確保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富得起”。

——健康扶貧,確保貧困群眾“能就醫”。加快健全“一站式”結算綠色通道,加快完善153家縣級定點醫療機構、125家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數據,全面設立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綜合服務窗口,方便貧困群眾就醫;全面落實“先診療後付費”和省市縣三級醫療疊加保險政策,僅2019年享受醫療疊加保險的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就達15636人,實際發生醫療總費用14426.67萬元,範圍內費用13570.28萬元,經基本醫保、大病保險等各項保障合計報銷13326.12萬元,報銷比例92.37%,實際報銷水平較2018年上升4.03個百分點。

——扶貧扶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線”。去年,我市加大義務教育階段“控輟保學”工作力度,對個別輟學兒童進行勸返復學,發放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國家助學金和政府補助5268萬元,受助3.77萬人次;為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辦理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19921筆發放貸款逾1.45億元,貸款總量居全省前列。

這是一曲“不等

不靠”的動人樂章

春茶吐翠,茶農歡笑。在柘榮縣楮坪鄉石鹹村,已脫貧的吳青梅看著鬱鬱蔥蔥的茶園,滿臉喜悅。

“今年還要繼續擴大白茶種植面積,去年僅茶葉一項我就收入了12000多元,比務工收入更多,生活越來越美好。”一片小茶葉變身脫貧“大產業”,吳青梅嚐到了產業發展帶來的甜頭,今年他再接再厲又補種了8000株,白茶種植面積將達到6.5畝。

曾經山村窮,如今氣象新。產業興旺是脫貧攻堅的重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寧德,立足實際,以培育發展富民產業為突破口,抓好產業扶貧到戶“五個一”工作,探索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產業發展路子,下足功夫幫助貧困群眾“改窮業”。

興項目。依託“8+1”特色產業,我市優先把貧困群眾納入當地特色產業、支柱產業,全面開展“一戶一增收”行動。2019年新落實產業項目1.45萬個,實現96%的建檔立卡貧困群眾都有產業就業增收項目,確保穩定增收。

強龍頭。2019年新發動314家合作社、107家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通過吸納就業、產品收購、幫帶分紅等模式帶動貧困戶3659戶,帶動戶均增收4515元。

送資金。2019年累計投入產業扶貧資金1.1億元、扶貧小額信貸3億元以上,為11228戶貧困戶落實扶貧產業保險(佔總戶總數的56%),保險總額1.5億元,位列全省第一。

拓市場。全市建立鄉村電商服務站點的行政村達419個,其中貧困村站點45個,組織開展培訓85場5953人次,進一步拓展扶貧產品銷售渠道。

提技能。每年組織實施“雨露計劃”等實用技術和就業培訓1萬多人次,實現轉移就業2000人以上。縣、鄉兩級還“量身”安排近3000個公益性崗位,實現群眾“家門口”就業。

積力之所舉,即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即無不成也。在閩東這片希望的熱土上,350多萬人民擰成一股繩,聚成萬鈞力,真抓實幹、攻堅克難:全面小康的實現,一定有閩東濃墨重彩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