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村名的由來

1. 崇賢村

秦王李世民討伐劉武周時,從山西南部一直北上,經霍縣、靈石,過雀鼠谷,直到介休境內,曾駐兵於介休城東南五里的窯子頭村。後來為了紀念他的功績,便在村裡修建了一座寺廟,即“秦王廟”,廟裡還栽了一棵木瓜樹。後與郭有道祠的槐樹、西歡柏樹嶺的古柏合稱“秦柏、漢槐、唐木瓜”,同時,看到李世民任人唯賢,賞罰嚴明,就把村名改為“崇賢村”。

2、南北村

現南、北村原統名孫暢堡,又以方位分別俗稱為南村和北村據傳,唐代名醫孫思邈(道號孫暢道人)曾引醫於此,村民感其恩德,取名孫暢堡。

3、大褚屯

原名褚屯,據傳唐朝初期,大臣、書法家褚遂良隨太宗李世民來介,曾停息於此,故得名。村中原有曾有褚親筆撰碑文傳世,惜失。

4、長壽村

據傳,唐太宗遊幸綿山,行至一山村,見百歲老人鶴髮童顏,相迎而來,不由贊曰:“真長壽之人也。舊時,皇帝貴為金口玉言,村人便以長壽作為村名。

5、馬堡村

據傳,唐太宗李世民遊幸綿山,路徑此地,曾在村西土地廟前拴馬休息,故名為馬堡。

6、東、西歡

兩村原名鳳凰村。據傳,唐太宗李世民遊幸綿山路經此地,村民聞訊,歡天喜地。此後,居道東的村子便改名為東歡,道西的村子便改名為西歡。

7、西劉屯

據傳,隋末唐初,劉武周曾屯兵於此,村居縣城之西,因稱西劉屯。介休城東也有村子名為東劉屯,疑是漢高祖劉幫北征燕代行軍所曾居之處。

孟村灣

從前官道由鹽場往孟村的拐彎處,清末因直隸、山東鬧饑荒,遷此地。民風彪悍、性情直爽著稱。為客家人在介休最大的居住地。以朱姓為主

南、北鹽場

古代以土鹽為生活主要用鹽,此地因為是汾河故道,故以鹽鹼地為主,先民以熬治土鹽為生。汾河從兩村間穿過,故有南北之分。北鹽場以曹姓居多,相傳先祖為宋代曹元帥後人

舊堡、新堡、舊新堡

為清代侯姓巨賈先後建成著稱。該村以富甲天下著稱,與晉南亢家南北呼應,為當時之“比爾.蓋茨”

上、下樑

先民為山為居,以梁為記。故稱地名為梁。

上樑以張姓為主。

三道河

原村四周為龍鳳河環繞,地勢平坦,五穀易生,地下水豐富,故稱此名。

韓屯

為介休城最早之居住地。古代稱“韓坂城”。民間有“先有韓坂橋,後有介休城”一說。此地孟姓人居多,有三孟分家一說。

興地

為綿山勝水出谷之地。地質特好、民心淳樸、以盛產大米、小米著稱。在介休有“興地米”之民間品牌之稱。教育也是介休所有名,近代先後有著名舉人秀才詩人相繼出現。以鈕姓人為代表

通常情況下,一個村莊的名字多於其地理位置或居民構成有關,比如王馬村,該村居民以姓王姓馬而得名;白岸村,以其位於汾河西岸而得名。然而,介休、孝義平川地區多數村子的名字並不符合這樣的規律。在這一地區多數村子的名稱中有姓氏的元素,但是該姓氏卻不是該村子的主要姓氏,令人費解。比如:東董屯、西董屯,這兩村子中主要姓氏並不是董姓,當然有一兩家姓董的,但明顯,董姓只是在近百年內外來的姓氏;南姚、北姚,也是同樣的情況,這兩個村子幾乎沒有姓姚的。


21、東狐村,西狐村

狐狸精走後,人們在山上發現很大的一個狐狸洞,隨著新的村落建成,狐狸洞東面的村叫東狐村,西面的當然叫西狐村了。

22、船窟,漏土

介休原來是一個湖,叫定陽湖(屬於晉陽湖),船窟那個地方原來是用來停船的.由於湖很大,但遠遠能看見露出湖面的一個小土堆,就稱那個地方是漏土. 大禹為了空出湖水,讓人們居住,便在晉陽湖周圍的群峰眾壑中,選擇山體最薄、地勢較低的南部為突破口,率先打開了靈石口,排出了晉陽湖之水,空出了太原盆地。這個故事就概括為一句話:“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

23、保和

據小靳東嶽廟碑文記載,該村原名豹虎,因西門口有石豹石虎各一而得名。後村民忌諱豹虎之兇,更名為保和,取和睦共處之意。鄉間土語,豹虎與保和近音。

24、師屯南、師屯北

原統稱為師屯。據傳義棠為古戰場,是屯兵之所。師者,兵也。光緒年間被洪水截為兩半,根據方位,居北者為師屯北,居南者為師屯南。

25、上西野,下西野

樊噲在樊王時,該地段經常有土著山民出入,以打劫為生,故稱西野。因介休土語“野”呼做“野”,故稱為野。從字面上理解,為出沒山林的土人。

26、下嶺後

其實,上李侯原為上嶺後,因李陵墓故稱李侯,而上下之分卻未變,因兩村之間有嶺相間,故下嶺後未變。

27、湛泉

從前在此村地下水豐富,泉水清澈見底,可口宜人。此地又是介休當地產量最好的土地,以盛產大米著稱。故稱湛泉。分東西兩村。民國前,東湛泉為鎮,設有驛站,為官道。慈禧西逃時,在此小憩。義安有郭姓人阻慈禧,為義和團討公道。後被殺。轟動一時。從前人知湛泉而不知義安。

28、鄔城店

為晉中最古老的地方。春秋時鄔城大夫的封地。現太原有鄔城路,介休有鄔城店。在現在的霍村、董村原為鄔城澤(現稱溼地),清代末,鄔城澤始為退縮,成為村落。

29、孟村

原土姓為孟姓人居多,故稱孟村。後村的大姓為陳,始祖為福建客家人,先祖曾居住浙江紹興。

30、孟村灣

從前官道由鹽場往孟村的拐彎處,清末因直隸、山東鬧饑荒,遷此地。民風彪悍、性情直爽著稱。為客家人在介休最大的居住地。以朱姓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