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七中的人和事③:从昏虫到奋斗——一个平凡医生的成长之路!

最近成都七中官方微信发了很多关于“难忘七中的人和事”专题文章,小编转过来,给各位七中迷们分享一下,大家一起来读读关于成都七中的那些人和他们的故事吧!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许多的无奈,我亦不例外。于我而言,最大的无奈,便是没记性,过去了的许多精彩时光,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可是,就在这大量忘却的背景下,成都七中的那些经历,仍保留着极少的残存。

借此次征稿之机,说几件尚未忘却的往事,也许,包含了些许“七中精神”。

玩过了在川大附小的童年时光,初中竟然选读的是河对面的“成都十九中学”,而当时川大的孩子们,大都是七中的学生。为啥?说不清楚了,最大可能是我太爱玩了,读十九中,每天要过河,坐渡船、玩水、捉鱼,都是最爱,选它,可能便是当时的“最佳”吧?

三年初中,完全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不经意间,也从童年进入了少年。

考高中,现在,可是人生的大事,可我,却依旧糊涂着。家里基本不管,仅仅因为我哥哥是七中学生,我也就报考了成都七中。1958年,大约是8月,去看榜,名字赫然其中,我,这个昏虫,也就成了七中的学生。

难忘七中的人和事③:从昏虫到奋斗——一个平凡医生的成长之路!

当时的七中,也在现在的位置(磨子桥),可周围全是田坝。当时,还住川大,上学要穿过当时的成都工学院,走田坎路才到学校。进校门便是传达室,那位足有点“硬”的吴大爷,永远都是那张毫无表情的脸。同学们都要恭敬地叫他。不久,我家搬到东门大桥附近,便要从新南门出城,才到学校。好在有个同学住在附近(丁念祥,已经去世),每天我去叫他,一路上背着俄语单词(大约要半个多小时),走路上学。放学同路回家,也没有啥迟到、早退、逃学的事发生。

难忘七中的人和事③:从昏虫到奋斗——一个平凡医生的成长之路!

印象中,第一年就在大炼钢铁中度过。我们班还曾发生过去拉修高炉的砖头而使同学受伤之事呢。读书,依旧是一塌糊涂,高一,便补考物理。其他各科勉强及格。到高二,学校组织了许多“兴趣小组”,也有勤工俭学的小作坊,如木工车间、翻砂车间、钳工车间、化工车间,等等。我这个“耍客”,如鱼得水,既报了“无线电小组”,又报了木工车间。上课之余,除了在小组活动,就是和当时的几个华侨同学混在一起打羽毛球。仍然是“昏天黑地”地胡乱混着。成绩一直是班里的“差生”范围。

到高三,学校分班了,将原来的男女生分班制改为合班制,成绩差的在1、2班,成绩好的在5、8班。我理所当然地留在2班(原来就是2班,所以,我们叫它“老二班”),而且,因为“保高三”,学生一律住校。

正是这个“住校”的措施,又在“保高三”的前提下,将我从“一个昏虫”拉到了“清醒”之列。

因为住校,每天和同学们在一起,他们的刻苦精神,至今仍在我心中:听同学说,有人在被窝里打着电筒看书,有同学灭灯后在厕所做作业,有人在路灯下读书。白天从早自习到晚自习都是老师在监督着,特别是化学的毛学江老师和数学的鲁季良老师,把我“盯”得很紧,几乎每堂课都要叫起来回答,生物的邓耀楷老师也紧随他们,把我“吃干了”:“火烧眉毛啦,还不用功?”再配上他半笑不笑的表情,提着我的衣领轻轻地抖着。真如家长教育“逆子”的那番语重心长,让你失去任何“抵抗能力”,乖乖就范。好在上学期是从高一开始复习,那诸多的“欠账”都在这一片“保”的气氛中得以弥补。慢慢地也从一个昏虫懂得了是应该用点功好好读书的时候了!

难忘七中的人和事③:从昏虫到奋斗——一个平凡医生的成长之路!

上学期结束,我便从“最差”升到“中等”,几个老师看到希望,更是“毫不手软”。比如,元素周期表本不是一定要背全的,毛老师把我叫去,要我在两天之内背熟。我对嘴:“背不得,开除不?”他幽默地说:“是大学开除你!”唉,遇到这种老师,真让人哭笑不得!结果,我竟然是班里第一个背熟这个周期表的学生。毛老师、鲁老师、邓老师,还有从当年西师毕业来实习的一批青年老师,正是他们的“不离不弃”,像“赶鸭子”一般把我这个“费头子”(调皮鬼)从悬崖边“拉”了回来!

参加人生唯一一次高考,卷子上的题,大多是各科老师在之前给我们复习时反复讲解过的。甚至作文题都是写过的!(当年的高考作文题:《一个老革命的事迹鼓舞着我》)做起来并不吃力,卷子答得飞快。1961年,我班考起大学的不多(仅1/5左右),成绩比我好的同学,好几位都没接到录取通知(后来才知道,是成绩以外的原因),我却一蹴而就,名列其中。以第一志愿,进入了川医口腔系(现在的华西口腔)。进了大学才知道我的三科:化学、生物和俄语,竟然都是97——满分100分,是大学同系60个同学中的第二名(比第一名少0.4分)!化学竟然是当年入学的600多人中的第一名(4个系)。成都七中“保高三”,绝不仅仅是个口号,就我个人而言,真的叫作“洗心革面”“重树理想”!挽救了一个“浪子”回头,将一个“差生”,用不离不弃的真诚与踏实的教学方法,“保”入了重点大学。真不是所有中学都能办得到的!

七中精神,不是空有其名的,她,懂得怎么样“因材施教”,怎么样“宽严结合”,怎么样“既严厉又温暖”,怎么样“牵着犟牛走”,怎么样叫学生去掌握必需的基本知识。在这个环境中,你既有自己的自由,又在既定的轨道上飞快地运转着、前进着、充实着,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学懂知识、不枉青春。我这个“人见人厌”的调皮鬼,就是在这样一批“可爱的园丁”们的“修枝剪叶”下,在和我“斗智斗勇”的职业精神的调教下,走上人生正道的。

啊,成都七中,我永远的母校!

难忘七中的人和事③:从昏虫到奋斗——一个平凡医生的成长之路!

作者:王恩平(成都七中高61级2班学生)

来源:本文转自成都七中官方微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