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晚清李鴻章簽署賣國條約時沒有媒體,怎麼才能對國人說“贏了”?

思雨9974495474768


晚清其實沒那麼落後,媒體還是有的,比如報刊雜誌。

晚清出現的最早一批報刊雜誌是外國人在中國創辦的一些英文報刊,像1850年創刊的《北華捷報》,1864年創刊的《字林西報》等。



晚清中文報刊中最著名的是1868年創刊的《萬國公報》,以及1872年創刊的《申報》。

不說英文報刊,單說很多中文報刊,它們背後的財神爺都是洋人,所以報人們背靠洋勢力,便能比較從容和客觀地去報道事實,不至於被清政府控制或綁架。



所以,李鴻章要是打了敗仗簽了城下之盟,中西報刊都會予以刊載,瞞不住的。

不過,也有一些媒體為了奪人眼球,胡編亂造,比如晚清著名時事畫報《點石齋畫報》便在甲午戰爭期間發表了一大批精心繪製的時事畫作,讓人不得不相信我大清之強大,足以碾壓日本。

比如《高麗月夜大戰牛陣得勝圖》。



我們英勇無畏的清軍雄赳赳氣昂昂,沒有槍沒有炮,巧用火牛陣也能擊潰現代化的日軍。

比如《牙山捷報》。



清軍用盾牌擋住了子彈,接著又用大刀長矛大破日軍,估計就連燕雙鷹都要自愧不如了。

比如《月夜大戰高麗平壤城》。



葉志超搖身一變,也成了英勇殺敵的統帥,看他他如何率軍在平壤殺敵,如砍瓜切菜。

比如《恢復朝鮮》。



我們最可愛的人在經歷了一連串大捷後,終於把敵人趕出了朝鮮,中朝友誼萬歲!

比如《擊毀倭艦圖》。



讓我們把視線轉向海上,海盡頭有一道鋼鐵的邊防線,敢於打擊一切來犯之敵!這就是我們英勇的北洋水師!

還有《迎迓李傅相》。



清軍一路狂勝,日本終於扛不住要乞和了。於是,李鴻章大人威風凜凜地前往日本,接受倭島小夷的投降。

當然了,無論是《申報》還是圖文並茂的《點石齋畫報》,當時中國大多數人都是看不懂且看不到的。所以,無論清軍是勝是敗,只要官方能拉下臉告訴他們“贏了”,他們就真的認為清軍“贏了”,反正贏不贏,跟他們也真的沒什麼關係。


達摩說


李鴻章這個損色,在晚清時期跟洋人簽訂了一系列剝削老百姓的條約。等等慢著,不是說是不平等條約嗎?怎麼是剝削老百姓呢?

你傻啊?不平等條約是幹啥玩意兒的?不就是割地賠款嗎?割了地,這地上的老百姓不就得給洋人種地打工了?至於賠款,你真當慈禧老佛爺這老孃們兒能自己掏錢?他的錢還不是從咱們老百姓口袋裡撬走的?

可是我還是有一個問題,當時甲午戰爭,如果李鴻章厚著臉皮說咱們打贏了,這種昧良心的消息,該如何告訴大家呢?那個時候又沒有手機和電視。

要麼說你是個瓜娃子呢?告訴你吧,沒有手機和電視的日子,比咱們現在過得要有滋有味的多哦,至少人的關注點,不會一天到晚都盯在手機上,而是考慮怎麼把小日子過好。

不扯遠了,這裡就提到一個知識點,在沒有手機電視的時代裡,這種消息該怎麼傳播到祖國的各個旮旯裡呢?

第一、可以用檄文的形式。

檄文這玩意兒,其實我們都很陌生。其實你仔細想想,一下子就能回想起來,尤其是咱們這種上點年紀的90後們,應該是看到過宏偉的村委會大樓門口,常常會張貼一些紙在公告欄裡,就現在也能找得到。

這玩意兒在清朝,那就是檄文。檄文也就是官方新聞的傳播媒介,上面有什麼指示啊,有什麼消息啊,全都靠這張紙來傳播。

現在有個小玻璃框罩著他,過去檄文可就是直接張貼在城樓門口,誰都能去看,可惜大多數人不識字,所以基本上張貼了也是白貼,就是個形式罷了。

檄文屬於清朝政府控制的媒體,這玩意兒上面能有一句實話,那也是活見鬼了。所以說不認識字在當時來說未必就是一件壞事。

當然也是有認識字的,所以這幫認識字的人,在看了一遍檄文以後,會把這個戰爭的過程,以及結果用他們理解的方式轉述給不識字的群眾們。

可是這些讀書人也是參差不齊,有些真的不能領悟檄文上的意思,為了面子就胡謅一通,這就是為什麼小道消息會有那麼多版本的重要原因。

李鴻章在甲午戰敗以後,完全可以用檄文的方式告訴大家,咱們打贏了,不僅打贏了,還讓小日本賠了不少錢。為了慶祝這場大勝利,老佛爺和李鴻章大人可高興壞了,決定以後稅賦要多加三成!

不明就裡的吃瓜群眾們,甚至會跟著官方宣傳員,在街頭巷尾地吶喊著,堅決支持李大人的英明決策,堅決支持清朝價稅三成的。。。什麼玩意兒?加稅?

第二、可以用報紙啊,咱們漢朝就有報紙了。

讓你萬萬想不到的是,其實咱們國家是辦報紙最早的國家,有人肯定不相信,認為愛國不是這麼愛的,可是這是真的。

西漢初年,大概是公元前200年左右,那時候秦始皇才統一中國幾十年,漢朝就發明了邸報。邸報就是報紙的雛形,那個時候各地的郡守在中央朝廷那邊,都設有邸這個機構,專門用來傳遞朝中新聞用的。

後來唐朝時期各地藩鎮也是在朝中設立了這個機構,以方便傳遞朝中新聞。一般都是皇帝和大臣們商議了某件事,就派人書寫了貼在宮門口,各地的邸官們就把這些玩意兒抄寫回去,以此傳播新聞。

這玩意兒跟我們心裡所想的報紙是不一樣的,那時候只宣傳國家大事,什麼明星出軌啊,字母控啊,這些東西是不可能出現在邸報上的。

到了明朝的時候,邸報就比較流行了,基本成為了官方主流媒體,跟咱們的新聞聯播是有的一比的。

清朝時期,依舊沿用這種傳播新聞的辦法,不過將邸報改成了京報,所以漸漸各種邸報的衍生物也就誕生的。尤其是到了清末,出現了各種真正意義上的報紙。

第三、清末是辦報紙的高潮時期。

1895年,康有為和陳熾等人,在北京創辦了《中外紀聞》這份報紙。最早被命名為萬國公報,不過那個時候萬國公報是洋人傳教士們在上海辦的報紙,所以改成了《中外紀聞》。

梁啟超在裡面擔任編輯,主要內容就是翻譯西電西報,將西方的知識傳播到清朝來,剛開始的時候,這報紙還發行了一段時間,可是伴隨著報紙上的內容逐漸傷害到老佛爺的利益後,就被清朝查封了。

其實早在1872年,就出現了一份影響力巨大的報紙,那就是《申報》。這份報紙一直到1949年才停刊,一共78年之久。歷經了清朝同治、光緒和宣統三個皇帝,又貫穿整個民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辦這麼早卻沒有被查封呢?答案很簡單,因為這份報紙是洋人辦的,清朝不敢查封。

《申報》是英國商人合資創辦,但是主筆人是中國人。這麼一來寫《申報》的主筆們,就有膽子去寫一點真實的情況,可憐的是,那個時候中國人的筆桿子,居然要靠洋人來扶正。

《申報》所報道的新聞,可就比較廣泛了,上到甲午戰爭,下到楊乃武與小白菜的冤案,什麼都報道,這或許就是現代媒體的雛形吧。

不過李鴻章要想在《申報》上說假話,可能人家主筆是不會答應的,畢竟他們靠的是良心執筆才有了口碑。所以甲午戰爭的戰敗,在那個時候是不可能瞞得住的。

總結:不管哪種形式,李鴻章大人都願意報喜不報憂。

誰都願意聽好話,聽好消息,慈禧也是一樣。不到萬不得已,李鴻章也不會把噩耗一個接著一個地告訴慈禧。

這跟將領們打仗一樣,即使打輸了,也要上報打贏了,甚至還要求賞賜。為什麼呢?因為已經打輸了,你責罰他也沒什麼用,只有給賞錢讓他們發憤圖強才是最好的辦法。

不過李鴻章大人的這隻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中法戰爭中清朝都打贏了,結果李大人居然還跟人家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氣得打完勝仗的左宗棠,想要飛到北京去踹他。


江湖小曉生


為什麼好多人會覺得晚清時中國人生活方式仍然停留在遙遠的古代?畢竟是近代社會,怎麼可能還跟古人一樣沒有媒體?

實際上,早在1872年同治年間,中國現代報紙的先驅報《申報》就已經開始發行了,歷經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經營了77年。李鴻章簽訂賣國條約時是在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後,分別於1895年和1900年,當時申報在大清的發行量已經很高了。

當然《申報》屬於文字居多的報紙,由於當時不認字的文盲很多,一些畫報則在百姓中更為流傳,比如《點石齋畫報》。如此一來,無論是能夠識文斷字的文化人,還是大字不識的文盲,都能夠通過媒體獲取信息。

這些媒體有些清政府能夠控制,有些則不能,所以當時清政府想隱瞞前線的失敗,其實是瞞不住的,要不然也不會有孫中山以甲午戰敗為理由憤而反清。但是對於一些清政府自己能夠控制的媒體,還是要儘可能左右一下輿論的,比如《點石齋畫板》,當時就大篇幅的宣揚清軍在朝鮮戰場的勝利,不過也只是欺騙一下啥都不知道的文盲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