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司馬懿如何處理國民身份認同問題——遼東半島的那點事

最近熱播電視劇,從一個前所未有的角度來重構三國時代的故事 —— 從司馬懿和曹操父子的角度,而非傳統的從劉備蜀漢的角度,非常有趣。

有一段關於三國時代司馬懿的史料,居然是關於當時的人的“國民身份認同”的,值得分享!

瞭解三國的人都知道,當時在遼東半島一直延伸至朝鮮半島北部,是屬於東漢王朝的領土。東漢末年是由當地軍閥公孫家族掌控,曹操曾經為了追剿敵人殘部來到這裡,公孫度上表歸附曹操,但實際上仍“高度自治”。


三國時期的司馬懿如何處理國民身份認同問題——遼東半島的那點事

多年過後,中原的曹魏不能再忍受公孫家族在遼東的實質割據了,決定解除公孫氏的權力。結果,遼東地區的精英階層有七百多人聯署上書魏帝,請求寬恕公孫氏,其中有以下的有趣引文:

臣等聞仕於家者,二世則主之,三世則君之。臣等生於荒裔之土,出於圭竇之中,無大援於魏,世隸於公孫氏,報生與賜,在於死力。

這段文字非常精彩,反映了當地精英的身份認同和效忠對象的徹底“去中原化”!這段古文意思是:我們這些臣下曾經聽說過:如果在一個家族(即指公孫氏)統治下當官,第二代就當這家族是主公,第三代就當這家族是國君了。我們生活在貧窮的遼東邊區,對曹魏王朝毫無功勞,但卻世代隸於公孫氏,我們是出死力的


三國時期的司馬懿如何處理國民身份認同問題——遼東半島的那點事

看看,第一代遼東居民,主要是來自中原,還能把中原的正統王朝當回事。但到第二代,就已經是本土出生的人,對中原皇帝不當回事了,卻把當地的軍閥公孫氏看成主公。到了第三代本土出身的,簡直把公孫氏當成是獨成皇帝了。換句話說,本土意識徹底形成了。為什麼中原移民的後代產生了對遼東的認同感?因為他們「生於荒裔之土」,在「無大援於魏(即中原的曹魏政權)」、失去了中原支持的情況下,支撐起一個由東漢王朝遺留下來的、被遺忘了的遼東邊郡,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對公孫氏的態度自然是「二世則主之,三世則君之」,「世隸於公孫氏,報生與賜,在於死力」。也就是說,要對公孫家族忠心效命,不惜以死相報。

三國時期的司馬懿如何處理國民身份認同問題——遼東半島的那點事

面對這幫“遼東本土派”,猜猜曹魏皇帝和權臣司馬懿怎麼搞呢?司馬懿率領大軍,迅速進入遼東境內,徹底打敗公孫淵的軍隊。平定公孫淵之後,“既入城,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司馬懿進入遼東郡的首府之後,大開殺戒,把當地精英階層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數殺掉,其中擔任公孫家偽官職的有兩千多人,其餘合共七千多人,更把屍體堆起來作為“京觀”,也就是古人為了炫耀戰功和震懾敵人的一種殘忍做法 —— 把屍體堆成山丘一樣,不予下葬。然後,把平民百姓分批強制內遷回中原。這個地方割據政權是被滅掉了,當然,從此遼東半島也變成真空地帶,朝鮮半島的高麗政權隨之乘空進入,遼東半島不再成為中原朝廷的領土,直到幾百年後的唐朝才恢復。

然後在宋朝又一次丟失……來回折騰,為什麼到了今天,無論南韓還是北韓,都有聲音認為遼東半島是她們的領土呢?推本溯源,上述三國時代的歷史糾結,不可遺忘!#三國風雲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