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如何处理国民身份认同问题——辽东半岛的那点事

最近热播电视剧,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来重构三国时代的故事 —— 从司马懿和曹操父子的角度,而非传统的从刘备蜀汉的角度,非常有趣。

有一段关于三国时代司马懿的史料,居然是关于当时的人的“国民身份认同”的,值得分享!

了解三国的人都知道,当时在辽东半岛一直延伸至朝鲜半岛北部,是属于东汉王朝的领土。东汉末年是由当地军阀公孙家族掌控,曹操曾经为了追剿敌人残部来到这里,公孙度上表归附曹操,但实际上仍“高度自治”。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如何处理国民身份认同问题——辽东半岛的那点事

多年过后,中原的曹魏不能再忍受公孙家族在辽东的实质割据了,决定解除公孙氏的权力。结果,辽东地区的精英阶层有七百多人联署上书魏帝,请求宽恕公孙氏,其中有以下的有趣引文:

臣等闻仕于家者,二世则主之,三世则君之。臣等生于荒裔之土,出于圭窦之中,无大援于魏,世隶于公孙氏,报生与赐,在于死力。

这段文字非常精彩,反映了当地精英的身份认同和效忠对象的彻底“去中原化”!这段古文意思是:我们这些臣下曾经听说过:如果在一个家族(即指公孙氏)统治下当官,第二代就当这家族是主公,第三代就当这家族是国君了。我们生活在贫穷的辽东边区,对曹魏王朝毫无功劳,但却世代隶于公孙氏,我们是出死力的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如何处理国民身份认同问题——辽东半岛的那点事

看看,第一代辽东居民,主要是来自中原,还能把中原的正统王朝当回事。但到第二代,就已经是本土出生的人,对中原皇帝不当回事了,却把当地的军阀公孙氏看成主公。到了第三代本土出身的,简直把公孙氏当成是独成皇帝了。换句话说,本土意识彻底形成了。为什么中原移民的后代产生了对辽东的认同感?因为他们「生于荒裔之土」,在「无大援于魏(即中原的曹魏政权)」、失去了中原支持的情况下,支撑起一个由东汉王朝遗留下来的、被遗忘了的辽东边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公孙氏的态度自然是「二世则主之,三世则君之」,「世隶于公孙氏,报生与赐,在于死力」。也就是说,要对公孙家族忠心效命,不惜以死相报。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如何处理国民身份认同问题——辽东半岛的那点事

面对这帮“辽东本土派”,猜猜曹魏皇帝和权臣司马懿怎么搞呢?司马懿率领大军,迅速进入辽东境内,彻底打败公孙渊的军队。平定公孙渊之后,“既入城,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司马懿进入辽东郡的首府之后,大开杀戒,把当地精英阶层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数杀掉,其中担任公孙家伪官职的有两千多人,其余合共七千多人,更把尸体堆起来作为“京观”,也就是古人为了炫耀战功和震慑敌人的一种残忍做法 —— 把尸体堆成山丘一样,不予下葬。然后,把平民百姓分批强制内迁回中原。这个地方割据政权是被灭掉了,当然,从此辽东半岛也变成真空地带,朝鲜半岛的高丽政权随之乘空进入,辽东半岛不再成为中原朝廷的领土,直到几百年后的唐朝才恢复。

然后在宋朝又一次丢失……来回折腾,为什么到了今天,无论南韩还是北韩,都有声音认为辽东半岛是她们的领土呢?推本溯源,上述三国时代的历史纠结,不可遗忘!#三国风云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