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印度神話故事窺探印度文化

我沒有去過印度,對印度的一切知之甚少。不知是出於什麼原因,網上有很多關於印度人的負面言論,比如說受人詬病的種姓制度,低微的婦女地位,頻發的暴力事件,滿大街亂跑的牛,爬滿人的火車等等,讓人感覺這是一個原始,不安全又骯髒的地方。而又聽說印度教是造成這一切的根源,於是在我的感覺裡印度教好像是邪教,而它又引得這麼多人虔誠信奉反而更增添了它的邪性。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接觸到印度教,開始是一個宗教電視劇《眾神之神》,給我的第一感覺親切又舒服,處處透露著人生哲學,我一下就被吸引住了。怕影視作品的失真,進而我又去查閱了一些相關的書籍,感覺獲益良多,進而想來分享一下我的感覺。往往越想要表達得時候,越有一種不知從何說起的膠著,於是就有了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不過我還是會努力,希望能表達出百分之一二來,首先我將從印度教神話人物的族譜來開始梳理。其族譜如下所示:

從印度神話故事窺探印度文化

神的族譜

印度教的主神有三個,分別是創造神梵天、守護神毗溼奴、和毀滅神溼婆。梵天(Brahma)是印度教的創造之神。傳說梵天是從毗溼奴(Vishnu)肚臍里長出的一朵蓮花中誕生的,也有說他是從宇宙誕生之前混沌狀態中漂浮著的一顆金蛋裡孵化出來的(金蛋則逐漸演變為宇宙)。梵天誕生後,開始創造世界萬物,因此梵天的地位有點像咱們中國的盤古。然而據說作為印度教三大主神中的創造之神,梵天所受到的崇拜卻最低,全印度只有一座梵天廟。以我這凡俗的理解力我想可能是印度人覺得反正該創造的都創造完了,拜你也沒什麼用了。而守護神毗溼奴和毀滅神溼婆的廟宇卻遍佈全國。毗溼奴性格溫和,常化身成各種形象,拯救危難的世界。溼婆普遍被認為是毀滅、醫藥、音樂、舞蹈、苦行之神,堅定的瑜珈修行者,也被稱為“吉祥者”溼婆。喜歡練瑜伽的朋友可以瞭解一下這位大神,此後再休息瑜伽的時候我們或許能得到更特別的體悟。溼婆還主張眾生平等,他關照是件一切生靈。他常說:一切生靈本都是神的後裔,所以是平等的。我想,他的觀念與佛家應該是有淵源的。三個主神統稱三相神,他們是獨立的,各司其職;又是統一的,同時存在且不可分割的。它屬於一個“創造——維護——毀滅——再創造”的哲學範疇。

“業力觀”是構成印度教理想主義中的主要部份。梵天誕生侯感覺“業力”已經形成,創造萬物是他的責任。於是他的心產生了“空”,也稱之為“梵”,接著產生了“風”、“水”、“火”、“土”,構成了印度教的五大元素。接著造物就開始了。如圖所示,梵天身體的各個部分生出了不同的兒女,然後通過近親繁殖產生了世間的所有生命。貢獻比較突出的是梵天右腳指頭生出的兒子達剎和左腳指頭生出的女兒薩拉斯瓦蒂結婚為他生了五十個孫女,這五十個孫女又分別嫁給了他的三個孫子,而這三個孫子中影響最大的又數長孫迦葉波仙人。他和堂妹們生了天神、阿修羅、天女、龍蛇等世間一切生物,成為了世間最鬧心的爹,因為他的兒女們互為死敵,爭執打鬥不停,像蛇吃鳥,老虎吃羚羊,鱷魚吃河馬,互相傷害。不過迦葉波仙人對這些孩子們不是很上心,任他們去了。最讓他鬧心的是大老婆阿底提生的天神和二老婆底提生的阿修羅,兩個群體長久以來爭奪不休,流血不止。迦葉波仙人顯然更鐘愛大老婆生的天神,一個印象比較深刻的例子是太陽神因為自己的能力和奉獻變得非常傲慢,最後被溼婆的三叉戟殺死。迦葉波仙人非常傷心,詛咒溼婆以後也會殺死自己的兒子,因為這個詛咒,後來的象頭神就只好頂著個大象腦袋了。然而,迦葉波仙人的阿修羅兒子們天天都在死,卻沒見他有丁丁傷心。由此可見,迦葉波仙人顯然更鐘愛天神兒子們。因為各種原因,天神們生活在天界,享有鮮花陽光和各種珍寶,最主要是擁有永生;阿修羅們則被趕到了地界,生活在沒有陽光,四周熔漿橫流的黑暗之中,這樣的處境也更加深了阿修羅對父親及眾神的不滿。從圖中也可以看出,迦葉波仙人還是人類的始祖,因為人類始祖摩奴正是迦葉波仙人的兒子毗婆藪所生。在迦葉波仙人的後裔中還有個大人物,哈奴曼。為什麼我唯獨對他這麼感興趣呢?因為它讓我感覺太熟悉了,他能變大變小,快得像風,對惡勢力脾氣暴躁,對毗溼奴卻格外恭敬有禮,是個猴子……想必大家猜到了吧,他妥妥的就是我們的孫猴子嘛。是的,胡適也曾經說孫悟空的原型就是這個哈奴曼。而且這個哈奴曼在印度是個很受重視的大神。其它神裡面我比較喜歡的就是象頭神了。他大象頭,胖胖的,特能吃,外表憨態可鞠,在印度被稱為“吉祥神”,也是特別受歡迎。然而他對待惡勢力時其形態又特別恐怖,有及其強大的力量,曾率九千八百大鬼軍鎮壓三千世界,是不是感覺也很熟悉,是的,沒錯,這不就是我們的天蓬元帥嘛。只是“豬”和“象”的區別。印度教的神幾乎都是多面性的,有慈善的化身,也有可怖的化身。印度教的構架在我看來有點像道教,三清在上,接下來就是各路神仙,不過我覺得他的哲學思想顯得更為濃厚一些。圖中還有個叫達摩的人。沒錯,跟我們的達摩祖師也是有關係的。因為達摩是個很正直的神,所以很多印度人取名達摩。達摩祖師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從圖1還可以看到毗溼奴是個鐵丁,然而他卻與溼婆生了個兒子。這個理拉一直讓我感覺很神奇。

印度教裡神如此之多,信徒也分成很多派別。雖然有諸多史詩來說明三相神統一的觀點,但是出於實用功利的目的,人們還是各持己見,各自供奉各自的神。其中有一個實例就是一個叫菩哩吉的仙人,他只供奉溼婆卻不供奉溼婆的妻子,於是溼婆、溼婆妻子薩克蒂女神和眾仙就展開了一下辯論;

溼婆:“你說我無處不在?”

菩哩吉:“這是全宇宙都知道的真理。你遍及一切元素之中,我在所有元素中都看見你,我的眼裡只有你 ”

溼婆:“既然我無處不在,你便能觀那羅延而見我,觀梵天而見我,觀拉克什米女神而見我,觀……而見我,觀薩克蒂女神而見我。所以,你的敬奉是不完整的。”

儘管溼婆的辯論很有說服力,菩薩哩吉依然頑固。繞主神轉圈時仍只願繞行溼婆,將薩克蒂女神女神排除在外。後來溼婆與薩克蒂女神合為一體呈女半尊態,菩哩吉又化作一隻知鳥繞溼婆半身飛行。眾仙人皆搖頭,覺得菩哩吉不可救藥了,他對薩克蒂女神的不敬讓眾仙人十分老火。這時,薩克蒂女神發話了:“既然你認為原人重要,而原質不重要,現在我就讓你從你身體內原人與原質的矛盾中解脫出來,讓原質離開你的身體。”菩哩吉瞬間變成了一堆灰燼,他立馬認識到了錯誤:“我錯了,主母。原人與原質是不可分離的,失去了原質我們將不復存在。”這個故事其實是精神和肉體誰更重要的爭論,結論是精神和肉體相互依存,是統一的整體,沒有精神的肉體是沒有生命的,沒有肉體的精神不復存在。這個事例也說明講道理始終也不如痛楚來得深刻。

印度教有時給我的感覺不是一種宗教,而且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探討。他探討的是如何面對所遭遇的困惑、苦惱、恐懼;探討為人的追求、歡喜、感動和痛苦。它探討個人的實現與家庭責任、社會責任的平衡,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動物的關係,人何與自己相處。它通過大量的對白和實例來表達,人既是獨立的人,也是肩負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的人,人應該在這些角色中找到平衡點;無常便是有常,自然哺育了人類,所以人應該熱愛自然,禁止砍伐樹木,汙染河流;動物與人一樣會有喜樂痛苦,所以不要虐待動物,特別是牛。而與自身的相處之道則是降低慾望,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實現人生的圓滿。此外,也有多種多樣各種社會問題的探討。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有一個叫阿魯那修羅的阿修羅,童年很不幸,父親經常虐待他和母親,後來父親又失手將母親推到撞死。阿魯那修羅一氣之下偷襲父親,將父親砸死了。他人生中少有的一點溫存隨母親去世而消失殆盡,後來,他用盡一生只為復活他的母親。他請求各種神,打敗各種神,卻終究無法實現願望。他控訴溼婆:“為什麼神可以永生,而阿修羅和人卻不可以,為什麼你的兒子死了你可以讓他復生,我卻不能讓我的母親復生。”溼婆的兒子室建陀被阿魯那修羅的孝心感動,決定幫助他,於是跟父親溼婆產生了衝突:溼婆不能打破規則,違逆自然讓私人復生;而室建陀堅持要讓孝心圓滿。這個實例其實論證的是一個人情與規則相悖時該如何處理的問題。最後阿魯那修羅見到了他母親的靈魂,得知母親自己並不想復生,而是想擺脫生死輪迴得到解脫。印度教想說明生死只是對人和阿修羅的考驗,而並不是不公。這個實例也說明規則是為人的圓滿而定,是為人情而定,兩者其實並不衝突。

關於人與自己相處之道的探討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有一次溼婆舉辦盛會,邀請了所有的神仙,阿修羅以及伽那惡鬼等。盛會上迦葉波仙人的二老婆底提在溼婆面前控訴了阿修羅所遭遇的不公,溼婆當即承諾讓阿修羅進入天界,享有跟天神一樣的待遇。阿修羅進入天界後馬上表現出了“小豬兒沒吃過大麥面”的短淺,目無法紀,貪婪懶惰,惹事生非,不知道該幹些什麼,很快就把天神給惹煩了。結果,天帝因陀羅又找到了自己的母親,希望幫助他將阿修羅們趕下天界。天神母親阿底提為保護兒子們的利益找到了溼婆妻子薩克蒂女神,最後導致薩克蒂女神與丈夫溼婆兵戈相向。在兩人快要打起來的最後關頭,阿修羅的母親底提做出了讓步,他決定帶兒子們返回地界,將溼婆從他的誓言中解脫出來。底提認識到不是自己的兒子們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確實是自己的兒子們還不配呆在天界。然後溼婆的一段經典語錄就出來了:

溼婆:“底提,你領悟了部分真理,但還沒有全部領悟。你用道德和不道德的眼光來審視天界和地界,天界與地界只是我們的心境,他們折射我們的滿足,也映照我們的不滿。象徵我們的欲求,也喻示我們想要的快樂,與不想要的悲傷,指出我們的出離與執著。無慾無求之人,滿足於當下之人,便是生活在天界,因為這樣的人解脫了慾望、憤怒、貪婪。心存不滿之時,慾望、憤怒、貪婪將會鋪設罪惡之路。而永不滿足之人,即使擁有一切幸福與全世界的財富,都只有一種心境,那就是身處地界。”

底提:“換言之,為了擁有天界,我們必須拋棄內心的地界。”

溼婆:“天界不是地界的提升,地界不是天界的墮落,當心中的地界被摧毀那一刻,也就沒必要擁有天界了。因為天界只是忍受地界之苦的夢想。這是一個願景,地界消失之處,也就是擁有天界的願望消失之處。當天界與地界的差異不復存在,這種心境被稱為解脫或自由。”

這一段話讓人感覺何其熟悉,它的思想與陽明心學不謀而和。天堂和地獄只存於我們內心,善惡也只存於我們內心,心中有天堂我們便在天堂,心中是地獄我們便處地獄。心中充滿黑暗之人總覺四周黑暗,心中擁有光明之人只覺處處熠熠生輝。於此可以看出全世界的知識,思想與學識都是歸一的,我們只是在通過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方式以及實例來對其進行表達。

而在個人實現與家庭職責、社會責任的探討中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伽內什升首祭神的實例。因為印度教神靈眾多,每次祭祀要祭祀很多神,但是從哪一個神開始祭祀呢,於是仙人們開始為難了。他們找到了三相神,讓他們指定一個神做為首祭神,三相神推薦了溼婆的兒子伽內什。然而眾神對這個推薦均不服氣,都認為自己資歷比他老,能力比他強,怎麼能讓一個小孩子凌駕於他們頭上。溼婆可能覺得有些尷尬,於是提議競賽爭奪首祭神。他的比賽項目是繞世界飛行三圈,第一個飛完的任首祭神。於是各路神仙鉚足了勁,騎著自己的坐騎上演了速度與激情的狂奔。小伽內什騎著他可愛的老鼠坐騎剛出門,繩子纏住了老鼠腳老鼠停了下來,伽內什想起今天還沒有為父母普祭,於是又去做了普祭。普祭完發現天黑了,原來太陽神也去參加比賽了,忘了照耀世界的職責。於是他在山巔點燃一盞燈照亮世界,替那些去參賽的天神履行職責。又想起對父親的承諾,必須要參加比賽。於是他騎著自己的小老鼠繞父母親走了三圈,三圈結束的時候溼婆笑了,宣佈兒子伽內什贏得了比賽。這時,眾神都不明白,伽內什解釋道:“父母是孩子的整個世界,我繞父母三圈,即是繞世界三圈。”眾人聽聞,心服口服。溼婆又解釋道:“在你們都枉顧自己的職責去爭奪繞行世界的時候伽內什為你們擔起了守護世界的責任,他的心何其無私。”這個實例我們應該也很熟悉,聖學無處不在,人心都是一樣的,高位要職應有德者而居之。

洋洋灑灑的文字讓我覺得我的認知依然很膚淺,如果有興趣可以自己去體會了解一下。印度神話故事,處處都有驚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