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开学准备好了么?

作为一名20多年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基于目前国内外疫情的客观情况,以个人的工作经验以及对我国高等学校各方面客观情况的了解,不建议全国高校本学期全面复课。

首先,目前全国疫情并未完全稳定,外来输入、无症状、复阳患者不断增加。同时,在科学上对于这种全新型病毒的了解还十分有限,病毒变异、传播的具体机理还不能全面、准确掌握,目前全世界也没有对新型疫情准确、有效的控制方法。和家居固定在本地的中小学生不同,全国在校大学生3700万余人,一旦开始大规模人员流动,很有可能导致疫情的再次传播,按照美国在病毒爆发后仍然保持人员流动的经验教训来看,后果将不堪设想。另外,此次疫情中心武汉是全世界大学生最多的城市,多达130万的在校学生的全国性流动,是否会引起辐射效应也是需要高度重视的结点问题。同时出于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就业)和系统性(教学),大学一旦复课,应该是全国性的统一时段的规模性规划实施,而不能像中小学各地方政府可以视本地条件灵活自主、分时错峰的进行实施。

其次,我国高等院校的集体生活条件,客观上限制了各大学均不具备病毒传染的防控的必要条件。密集流动同时又高度聚集的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等校内必须学习生活场所,决定了一旦发生病毒传染,将会是大密度的;同时,作为年轻人的大学生的社会活动要求较高,社会活动范围较广,决定了一旦发生校内传染,社会外沿性的传染也将会是大规模的。而且一旦发生了疫情,动辄几万人的学校规模,全面实施个体隔离将面临巨大困难,由于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的同时自我控制能力又较弱,对学校、社会各项隔离、预防、防控措施的执行也是很大挑战。

最后,如果参照中小学现有复课进度,普遍认为大学本学期开学期间应该是5月中旬至8月中旬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在上述疫情没有彻底稳定、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仅仅为了部分弥补学习期间损失,而对3700万大学生进行3次1亿多人次全国性的流动迁移(5月开学8月放假9月开学)所冒风险极大,得不偿失。同时,仓促开学,隔离防护等一系列管理问题,对于没有防控条件和经验的大学组织和执行能力都是严峻考验,另外非计划仓促开学,网上教学计划内容与实体教学计划内容的差异对接,势必造成一定的交接混乱,影响教学质量。

上面所述,是目前大学全面复课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困难与问题,而基于我个人对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与特征的研究,本学期不开学并不会在教学质量和其它相关方面形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

与普通中小学不一样,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发展情况,不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全程监管,同时在所修学占比居多的专业课程中,并不需要像中小学基础课程那样循序学习,甚至更多的依赖于课后的外延性自主学习。同时,由于大学生疫情之前已经充分掌握了各种网络学习手段,而慕课等网络教学手段在很多高校中早就已经取代了相当部分的实体教学,从各学校疫情期间网络教学效果反馈也证明了,除个别实验外网络教学可以满足大部分的大学课程教育需求。至于缺失部分,完全可以等三个月疫情充分平稳之后下一个学期,通过学校预先充分的教学调整、补充得以实现。从历史角度上看:暂时性恶劣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并不会完全影响大学学生的教育质量,这点从抗日时期的西南联大毕业生中产生170多位两院院士可以清楚得到证实;从现实角度来看:美国及其它同样广泛采取的网络授课方式国家,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数据表明学生的教育质量出现严重问题。

另外,大学本学期暂不复课,不会对全国以经济建设为目的的“复工复产”形式产生重大影响,相反的减少短期内的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会相应减少相关各行各业(交通、运输、学校、防疫…)的生产运营压力与成本。

至于全国840万应届本科生毕业、就业问题,同样应该避免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和聚集(就算是学生集体返校,企业也不可能举办传统的大规模、聚集性人员招聘会)完全可以在国家统一协调下学校、企业互相配合,以方式更先进、体验更好、效率更高网络和部分非聚集性形式予以解决。针对疫情期间的就业招聘工作。

综上,在现有疫情的客观情况下,大学生大规模统一流动聚集,和日本举办奥运会、韩国教会集会、美国航母集中所面临的风险一致,而由于校内聚集人员密度更大、时间更长、流动更广的特征,面对风险更大。可以想象一旦有一例学生患病,必定通过寝室—教室—食堂—其他学校及社会的传播途径迅速发展到整个学校直至相关城市,这个不是哪个级别领导责任和能力的问题,而是谁也承担不了的客观风险问题,无论是从历史、现实、科学和实际效果各方面来分析,所带来的价值与风险各方面计算都具有相当大的偏离,坚持开学就是拿3700万社会精英生产力在冒险,也是在拿近三个月的全国抗疫成果在冒险,更是在拿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在冒险!除非有明确的科学数据支撑,个人不建议全国高等院校本学期全面开学复课。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