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你是圈子裡混的最差的人

高處不勝寒不是一種結局,是一種勇氣。

  好友正準備搬家,託我找房子。

  唯一的條件就是:離原來的地方遠一點。

  當初他精挑細選的“學區房”,並沒有讓他滿意。

  “這些人,每天討論的都是誰家今天買了什麼;

  開的什麼車,保姆月薪多少,補習班的花銷多少。。。。。

  我不想我的孩子,在這樣互相攀比的環境中長大。”

  我很能明白他的想法,遠離這樣的圈子;

  是為了遠離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每天灌輸的觀點。

  像“孟母三遷”一樣,走到更優秀的地方去,聽見過世面的聲音。

  我長大之後創業做事,有個原則就是:只聽比我厲害的人。

  很多“為你好”的建議,並不是真正的好觀點;

  只是那個為你好的人,以他的人生閱歷和高度,想不到再多;

  跟不如你的人談發展,很傷感情;

  因為你一旦聽了他們的話,大概率就只能過那樣的人生。

我希望你是圈子裡混的最差的人

  一個讀者,是個剛剛畢業的男孩。

  專門跑到我的餐廳來問我,是該堅持自己愛好,還是聽父母的意見。

  他很喜歡攝影,但是父母想安排他進老家的一個銀行。

  我提議:“你乾脆給自己2年的時間,去闖一闖,試一試。”

  2年不算長,但是等我們再次相見,他的眼睛裡已經沒有了神采和銳氣。

  他還是聽從父母的意見去了銀行,1年後娶了父母覺得合適的人;

  現在,過著父母都挺滿意的人生。

  一個星期前,他私信我:“一眼就能看到頭的生活,沒什麼不好。”

  我突然感慨,他已經過上了,當初最不屑的那種生活。

  我見過很多,從進入社會以來,從最底層,一路摸爬滾打出成績的人;

  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是,更喜歡聽取厲害的人的建議。

  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著巨人踩過的坑;

  才能明白什麼樣的路更好走。

  愛你卻不如你的人呢,只會給你風險最低的意見;

  聽他們的話,你最多過上跟他們一樣的人生。

我希望你是圈子裡混的最差的人

  在《奇葩說》大放異彩的詹青雲,曾經負債一百萬去讀哈佛。

  她身邊的很多人,都覺得不能理解。

  “多大了還在讀書,以後還能結婚嗎?”

  “一百萬的債,以後還不清怎麼辦?”

  但是初中的時候,詹青雲和一對知識分子夫婦當鄰居;

  她在那時就明白了一種叫做眼界的東西。

  “貸款百萬讀書,貧而不困。”

  身邊人關心你沒有錯,但是眼界才會告訴你什麼是更好的。

  認知差別讓大家做出不一樣的選擇,過不一樣的人生。

  我爸從小對我管的不嚴,但會特別關注我的朋友。

  他有次跟我說:“我希望你是圈子裡混的最差的人。”

  我那時年輕,還有些不服氣。

  他接著說:“那麼他們的大部分意見,對你而言都是有益的。”

  言外之意,圈子裡最差的人,還有不斷往上發展的機會;

  甚至不需要你太有天賦,多聽聽身邊人的話即可。

我希望你是圈子裡混的最差的人

  年輕的時候,我總希望自己多結識一些好友;

  覺得認識的人多了,圈子大了對自己有好處。

  後來圈子是大了,但是我為此花費的時間也多了很多。

  我才終於聽懂任正非的堅持:

  “不走圈子,警惕圈子。”

  並不是說圈子不好,而是他要用大把時間考慮華為的發展;

  如果圈子大而無益,對於他來說,還不如沒有。

  後來再認識新的朋友、進入新的圈子,我都會有所考量。

  圈子裡的人足夠優秀嗎,於我而言是有益的嗎。

  我學會了“挑三揀四”,學會了甘當圈子裡“墊底”的人。

  那些比我優秀的人,沒有一個人會勸我“安穩”;

  他們或許刻薄而嚴格,但是都讓我過著加法的人生。

我希望你是圈子裡混的最差的人

  有科學家做過一項長達5年的調查,得出了一個結論:

  “人是唯一能夠接受暗示的動物。”

  一個人要做到九十分,就必須和至少一百分的人在一起。

  如果周圍都是五六十分的人,自己很難有機會做到九十分。

  在美國有這樣的一種觀念:你認識誰比你知道什麼更重要。

  “每個人都很容易把自己視野的極限,當成世界的極限。”

  所以才要以比自己優秀的人為標杆,不要侷限自己。

  覺得迷茫的時候,向更厲害的人討教,或許就能知道答案。

  與周圍“為你好”的聲音相比;

  聽更聰明的意見,才能過上更理想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