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絕唱《史記》~一部由奇恥大辱轉化而來的傳世經典!

兩千多年前,一位文人遭受了莫大的屈辱,卻”不墜凌雲之志”,以血作墨,心靈為紙,完成了堪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歷史臣作。這就是司馬過和他的《史記》。

不過,“史家之絕唱”是贊《史記》”空前絕後”,還是司馬遷”絕筆之作”?“無韻之離騷”是稱《史記》文采斐然,還是說司馬遷滿腹牢騷?一位普通史官與一部曠世之作,是什麼將他們融成一體?誰啟動了《史記)的千古盛大?又是誰改變了司馬的一生?

史家之絕唱《史記》~一部由奇恥大辱轉化而來的傳世經典!


《史記》的無與倫比。

《史記》為二十四史之首,它與其他各史相比明顯高出一等。重要差別有三點

第一,《史記》他含愛僧。

實錄難,飽含愛憎的實錄更難。《史記》往往飽含作者強烈的愛增之情,特別對一些悲劇人物,像項羽、李廣,司馬正都寫得悲歌慷慨,蕩氣迴腸;而面對他憎惡的人物,像公孫弘,則不惜筆墨,從不同的側面給予揭露抨擊。

第二,《史記》文采斐然。

《史記》片段之ー一《鴻門宴》,被選為我國高中語文課本的傳統數材長達半個多世紀,大家津津樂道的就是它的文學魅力。文章一開始,寫項羽“大怒”,表現了項羽在秦亡之後,看不清自已和劉邦的關係已由並肩作戰的友軍,轉為互爭天下的敵人,政治上的幼稚令人扼腕。全篇纖毫畢現、栩栩如生,儼然一部小說,競令很多人懷疑它的歷史真實性。其實,《鴻門宴》在歷史上確有其事,縱觀《史記》洋洋灑灑五十三萬言,此類描述,比比皆是。對於人物的刻畫、場景的描寫、事件的記述,司馬遷都顯示出高超多的文學技藝。

第三,《史記》平民視角。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平頭百姓不入史,這是《史記》之前的一定之規。但是,到了司馬遷這裡,“雞鳴狗盜”之徒也有了一席之地。很多題目寫的都是社會底層的人物,或忠義,或智慧,五彩斑斕,妙趣橫生,以至千有學著認為這些篇目就是中國通俗文學的鼻祖。

史家之絕唱《史記》~一部由奇恥大辱轉化而來的傳世經典!


司馬遷非常善於尋找一般史學家忽略了的、而普通平民喜聞樂見的傳主。正是《史記》的不拘一格,填補了我國古代人物史上的許多空白。當然,司馬遷也自視甚高,自稱寫作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流言”,是什麼給了平凡文弱的司馬遷如此強大自信心,完成這樣一部著作?是命運的眷顧,還是另有原因?

司馬遷出生於一個普通史官家庭,父親司馬談曾有志於寫一部通史。司馬遷繼承父志,為寫作《史記》做過充分準備:行萬里路,師從名家,大量閱讀宮廷藏書。不過,這些經,在中國封建社會為數眾多的史官之中並無特別之處。

一次突發性事件改變了司馬遷的一生,讓他真正懂得了為“死而後生”,並從此完成了由一位普通史官到偉大史學家的根本性轉變。


史家之絕唱《史記》~一部由奇恥大辱轉化而來的傳世經典!

天漢二年,漢武帝派李廣利率兵三萬出征匈奴,同時命李陵為李廣利的軍隊擔人後勤保障。但李陵提出,願意率領五萬步兵單獨出征,以分司奴之兵。

李之所以要求單獨出兵,原因有兩點;

一是,出身、才能的對比。李陵是漢代名將李廣之孫,此前已屢建戰功,深得武帝信賴,而李廣利不過是漢武帝寵妃的哥哥,靠著外戚身份才當上領兵統帥,實則是個庸才。李陵自然不願輔佐他。

二是,李陵本人的自信。李陵雖然兵力只有五千,但是,這五千步兵都是精心挑選出來的勇士,他們英勇善戰,因而李陵十分有信心。

漢武帝看到李陵不願為李廣利做後勤保障,就對李陵交代;我可沒有那麼多步兵派給你,言外之意就是你只能帶你那五千步兵出征。

李陵毫不猶豫:我就帶下屬五千步兵出征!

漢武帝被他的決心所感動,就準了他。李陵出兵之初,非常順利,沒有遇到匈奴的主力,一路勢如破竹;還派人回到朝中,畫出戰地圖,向武帝彙報勝況。

但是,後來的形勢急轉直下,李陵的五千布兵與匈奴單于的三萬騎兵正面遭遇。

面對三萬強敵、李陵毫不膽怯,沉著應戰,殺敵甚眾。匈奴萬萬沒有想到,對方區區數千步兵竟這麼能打!大單于立即召左右賢王的八萬精兵圍攻李陵,面對十幾倍於自己的強敵,李陵自知寡不敵眾,於是,且戰且退,向漢朝邊境靠攏。

史家之絕唱《史記》~一部由奇恥大辱轉化而來的傳世經典!


這時,匈奴經過與李陵的反覆較量,已經難以支撐,也準備撒兵。

關鍵時刻,意外發生。李陵的一個部下,因為被上司羞辱,隻身逃往匈奴,向大單于透露了絕密軍情:李陵之軍並沒有後援,就算匈奴一時攻他不下,拼體力、熬時間,李陵也撐不了多久,李陵步兵的箭也快用完。而李陵一部之所以一當十,就靠一種可以連發的弓箭,如今,弩機的箭將用盡,如同猛虎失去利爪,大勢盡去。

單于聞之,大喜過望,立即組織總攻。此時李陵的軍隊處在山谷之中,匈奴的軍隊從兩邊的山上投大石塊,李陵所剩三千士兵死傷慘重,已無法繼續向邊境撤退。最終,李陵投降,僅四百多人逃歸。

滿朝文武聽說李陵投降,震驚無比。你李陵不是別人,是名將李廣的孫子,是大漢的象徵!戰敗就應“殺身成仁”。

史家之絕唱《史記》~一部由奇恥大辱轉化而來的傳世經典!

此時,臉上已經掛不住的漢武帝強忍羞憤,詢問身邊的史官司馬遷,該如何看待這件事。司馬遷算不得一個大官,一個太史令,吏祿只有六百石,卻直言以諫:

首先,李陵是一位國士(只有一國之中最優秀的人才可以稱之為國士)!他一心想的就是報效國家。

另外,李陵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與數萬匈奴軍隊奮戰多日。雖然戰敗了,但是,他立下的戰功足以告慰天下。

再有,李陵這次迫於形勢“詐降”,他是留得一命,日後見機報答漢朝。

司馬遷還未說完,逆耳之言已讓漢武帝怒不可遏,立即將司馬遷投入監獄,定為死罪。

原來,漢武帝任命李廣利出征匈奴,本就懷有私心,想讓李廣利立功封侯,自己好向愛妃李夫人賣個人情。可是,李廣利這次率幾萬軍隊出兵,殺敵一萬多、損失近兩萬,這樣的戰果讓漢武帝無從加封。司馬遷如此盛讚李陵,在漢武帝看來,就是借李陵之功指責李廣利無能,諷刺他誤用李廣利。

史家之絕唱《史記》~一部由奇恥大辱轉化而來的傳世經典!

司馬遷被捕入獄,定罪“誣上”。誣陷皇上,這是非常嚴重的罪名,當處死刑。司馬遷秉性耿直,貿然為李陵開說,招來劫難。

漢武帝時代,觸犯死刑的犯人,有三種選擇:一是“伏法受誅”;二是拿錢免死;三是自請“宮刑”(指閹割男子的生殖器)。拿錢免死需要五十萬,司馬遷“家貧,財賂不足以自贖”,拿不出五十萬為自己贖命。因此,只剩下兩條路可供選擇:一是死刑,二是“宮刑”。如果選擇死刑,已經開始著述的《史記》必將夭折,如果接受“宮刑”,一個“刑餘之人”,必將被天下人恥笑為貪生怕死。

司馬遷卻最終選擇了宮刑。

西漢時期,很多人甘願一死也不願接受宮刑。司馬遷也深知,屈辱的生比慘烈的死更加可怕。因為:身分另類,終身受辱。

受宮刑之後,就成為不是太監的太監,再不能入士大夫之列,這對於一個血性男人、一位飽讀詩書的文人,都是奇恥大辱!

司馬遷最為可敬的一點是,為了撰寫《史記》,決然選擇宮刑,去承受人生屈辱的極限。

“自宮”(自請宮刑)不僅僅是身體的傷殘,更是心靈深處永遠的傷痛。從此之後,羞辱與難堪將伴他一生。“自宮”之後,作為男人的司馬遷死了,作為士大夫的司馬遷也死了,而激揚文字的太史公新生了。

史家之絕唱《史記》~一部由奇恥大辱轉化而來的傳世經典!


“新生”的大史公突然具備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認識,開始以飽受歧視的、社會最底層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看待人生,看待歷史。對那些是非成敗、灰飛煙滅、否泰強弱、日月盈虧,司馬遷難免生出一種悲天憫人的感慨和智慧。從此,在他的筆下,不論是兒女情長的項羽,還是老謀深算的劉邦;是出使西域的張騫;還是抗匈建功的衛青;是工於心計的王美人還是不露痕跡的漢景帝;都因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而血肉豐滿,這就是所謂“成一家之言”

史家之絕唱《史記》~一部由奇恥大辱轉化而來的傳世經典!


這種改變後的“一家之言”,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談。

1生死觀。

膾炙人口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源自司馬遷《報任安書》。而《史記》之重,亦重於泰山。司馬遷置屈辱、生死於腦後,成就史書中的“王者之作”,更是作出了“重於泰山”的人生選擇。《史記》有一篇《季布列傳》寫道

季布原是項羽手下的一員虎將,多次打敗劉邦,劉邦對他恨之入骨。項羽兵敗自殺之後,劉邦懸賞千金捉拿季布,並且宣佈:膽敢窩藏季布者滅三族。季布躲到當時的大俠朱家家中當奴隸。朱家為了營救季布親自到京城拜見劉邦最信任的太僕夏侯嬰。朱家對夏侯嬰說兩主相鬥,各為其主。季布作為項羽的部下,盡心盡責,那是他的本分。皇上能把項羽的臣下都殺光嗎?如今,皇上剛得天下就報私仇,怎麼能顯示寬廣的胸懷呢?真把季布逼急了,他逃到北邊匈奴或者南方越人處,豈不是拿壯士資助漢朝的敵人?劉邦聽後,立即赦免了季布,並封季布為郎中。


史家之絕唱《史記》~一部由奇恥大辱轉化而來的傳世經典!

漢惠帝時,季布當了中郎將,阻止了呂后對匈奴用兵。漢文帝時,季布又擔任了河東太守,成為一代名將。

可見,司馬遷對季布的認識、評價正是基於自己的切身體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終生追求,何懼屈辱?能成大事者,在這一點上,概莫能外。

2,金錢觀。

司馬遷面臨宮刑之時其實還有另一種選—以錢贖罪。武帝時期,許多參加對匈奴作戰的將領犯?了死罪都以此買命。司馬遷拿不出五十萬錢而慘遭宮刑,這使司馬遷對金錢有了新的看法。

司馬遷繼承了荀子的思想,承認人們追求物質利益的正當性,並且,提出了一系列非常務實的觀點。

《史記·貨殖列傳》認為:追求富有是人的天性。司馬遷說:天下人忙忙碌碌,都是為追逐利益來。擁有一方土地的王侯,還嫌自己不夠富有,何況是天下百姓呢?

史家之絕唱《史記》~一部由奇恥大辱轉化而來的傳世經典!


3.犀利深刻。

司馬遷刻畫歷史人物,入木三分;原因在於司馬遷從自己的經歷中讀懂了許多歷史人物,讀懂了許多他過去認識不深刻的東西。

從來史官對本朝皇帝都十分敬畏,司馬遷是個例外。高祖十年(前197),陳稀被逼造反。劉邦親率大軍平叛,呂后利用陳稀事件誅殺了韓信。劉邦得知韓信“謀反”被誅一事後,派人拜丞相蕭何為相國,加封蕭何五千戶,還派五百士兵作為警衛。文武百官得知蕭何加封,紛紛前來祝賀。原秦朝東陵侯召平卻前來弔喪。蕭何大驚,詢問原因。召平說:相國的大難從此開始了!你想,為什麼皇上在外風餐露地平叛,你奉命鎮守關中,不受征戰之苦反而受到加封?因為韓信剛剛謀反,皇上懷疑你也有反意,所以加封你。希望你不要接受任何封賞,把全部家財捐出來作為軍費,皇上一定很高興。蕭何趕快依計事。劉邦對蕭何的這種做法有什麼反應呢?四個字:上乃大悅。

史家之絕唱《史記》~一部由奇恥大辱轉化而來的傳世經典!


“上乃大悅”四個字淋漓盡致地寫出了劉邦對開國功臣的猜忌之心。把一個開國皇帝的心事剖析得如此深刻,二十四史中唯獨《史記》能做到!

《史記》固然離不開司馬遷之父司馬談的開創之功,離不開司馬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博聞廣識;但是,所有這一切都不足以鑄就司馬遷修史的偉大靈魂。真正讓司馬遷區別於其他所有史家,讓《史記》有別於其他所有史書的關鍵,是司馬遷的不幸遭遇。正是這種不幸遭遇,造就了司馬遷的史識,鑄就了司馬遷的偉大。

遭受宮刑之前,司馬遷一心要當一個皇帝的忠臣、寵兒。但是,慘遭宮刑之後,他淪落到太監般的尷尬地步,被開除出社會正統之列。至此,他不再書生之見,不再人云亦云,而開始有所懷疑有所批判,擁有了充滿個人意志的識見和膽略,千古不朽的《史記》橫空出世。

漢武帝對司馬遷的戕害,改變了司馬遷一生的命運,也成就了一個偉大史學家和一部卓絕的史學著作。

史家之絕唱《史記》~一部由奇恥大辱轉化而來的傳世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