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性面神經麻痺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

周圍性面神經麻痺是一側或雙側面部表情肌癱瘓導致病側不能皺眉、蹙額、閉目、露齒、鼓頰的一種疾病。常見於莖乳孔內外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炎,或因顱腦外傷、腫瘤壓迫、手術牽拉引起的面神經主幹或分支的卡壓。未經治癒的面神經麻痺結果是毀容。在國外,該病多歸頭頸外科處理,國際耳鼻喉-頭頸外科學會2013年頒佈了《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Bell’s Palsy》。在國內,一直以來面神經麻痺初診患者就診科室混亂,多家科室都會接診處理,但因對病情的診斷和評價認識不足,處理方法單一,尤其是對重症的周圍性面癱,由於發病初期對面神經和麵神經管未能充分消炎,致使後期治療棘手,收效低微。 為此制訂適合中國國情的面神經麻痺診斷與治療的專家共識,以適應臨床需要。

治療原則:—般原則早發現,早治療;主觀檢查進行評級;必要的實驗室檢査,確定是否患有糖尿病,有條件者早期做瞬目反射和傳導速度檢查,對於有面神經之外顱神經損害表現及評級在IV級以上的重度面神經麻痺患者,有條件最好儘早做磁共振MPR掃描,根據檢查結果選擇早期處理方法;避免原發疾病加重面神經支配區的功能障礙,避免勁風直接吹患側面部。循序漸進,不宜超越階段。

分級治療原則(1) FP4段1-3級者屬輕證,口服糖皮質激素、改善血循環、B族維生素類、理療、針灸,一般在2-3周左右可恢復。(2)FPl-4段4-6級者,屬於面神經炎的,早期需要充分消炎、脫水、抗病毒、改善血循環、 營養神經等方法,減輕在骨性腔道中面神經的水腫。傳統治療方法如針灸、中醫中藥等,急性期和恢復期可以配合不同理療。急性期過後要給予高壓氧、鼠神經生長因子注射等治療。如果急性期後乳突區域仍疼痛,高壓氧治療須推遲。非面神經炎的面神經麻痺,多是術後或者原發病治療後進入恢復期,多以針灸、理療和神經營養藥進行治療,功能障礙重的,可以酌情配合高壓氧治療。6.1.3分期治療原則(1) 急性期(1-7天)以消炎、改善血液循環,減輕面神經管水腫及神經損傷為主;藥物、理療均可 同時進行。屬於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神經炎,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2) 恢復期恢復期早期(7-14天)開始配合神經營養藥,中藥通經活絡,理療、電針;面神經功能訓練 ,重症患者需要配合高壓氧治療。恢復期中期(15-28天)輕者延續前述方法,重者須配合低頻脈衝電刺激,局部推拿,甲鈷胺穴位注 射或患側莖乳孔外注射治療。恢復期後期(29天后)絕大多數經上法可以臨床治癒。部分嚴重患者,需要觀察6-9月,其間可根 據面神經分支損傷程度,採取多途徑、多方法治療,鼠神經生長因子局部或肌肉注射可能有助於恢復及減 少後遺症。

感染性面神經麻痺

感染性面神經麻搏的藥物治療普通面神經炎(無明顯誘因)及上呼吸道周圍炎症因素導致的,包括病毒侵犯膝狀神經節(Ramsay Hunt Sydrome)及以上神經組織,甚至腦幹炎症,特殊類型的面神經疾病如雷姆病(Lyme)、格林巴利綜合症(GBS) 等。

(1)激素治療(口服、靜脈、局部注射)現階段病原學無法確定時,主要是針對病理改變採取措施,用激素減輕水腫,穩定細胞膜和神經鞘膜,與其它藥物一起減輕面神經管內壓。口服強的松片10毫克,3次/日,分級HI級及以下,連用3-5日。IV級用地塞米松10-15毫克/日,加於0.9%氯化鈉溶液100毫升,靜脈 滴注,1次/日,連用5-7日;或地塞米松10毫克,或甲基強的松龍40毫克,加彌可保注射液0.5毫克,生 理鹽水加至4毫升,於耳後乳突前下方垂直進針1.8釐米左右,回抽無出血後緩慢注射,具體應用局部注 射3天,之後依病情變化,給於早晨一次頓服強的松片20-25毫克,連用7-10天。V級及以上應給予甲基強的松龍80毫克加於0.9%氯化鈉溶液100毫升,每日2次或3次,3-5日,靜脈滴注,再根據情況酌情減量維持。關於激素的應用,沒有固定模式,但發病之初的強化使用,決定評級很重的患者之後的病程。激素使用同時注意補鈣、補鉀及保護胃粘膜。

(2)抗病毒或抗生素治療臨床無法分離病毒情況下,根據耳後乳突區域疼痛、外耳道皰疹等,即可給 予抗病毒藥物治療。I -III級,口服阿昔洛韋片0. 9-1. 2g,分3-4次/日,連用5-7日;IV-VI級,給予阿昔 洛韋注射液0. 6-1. 0g,分2次靜脈滴注,連用7-10日。可同時給予抗病毒口服液10-20ml,3次/日,口服。 如系乳突炎、呼吸道感染等化膿性感染引起,需根據血常規化驗情況,給予頭孢類抗生素口服或者靜脈滴注。萊姆病引起的須用四環素族配合青黴素族藥物治療;伴有關節痛或發熱需給予非留體消炎藥如布洛芬等口服。

(3)維生素(B族維生素口服、穴位注射)可用維生素B120mg,維生素B620mg,3次/日,口服;維生素 B12注射液或甲鈷胺注射液0.5mg-1.0mg,l次/日,肌肉注射。評級IV-VI級,還可用甲鈷胺注射液 0.5mg-1.0mg莖乳孔外注射(耳垂連線,耳根後約0.5cm凹陷中,深度約1.8cm),緩慢推入,可與面部穴 位隔日交替使用至面部功能障礙恢復評級到I級停止。

(4)改善局部循環評級IV-VI級可給予丹參川芎嗪注射液10ml、或川芎嗪注射液120mg等加入生理鹽水250ml, 1次/日,連用7-10日,同時可加用地巴唑片10mg, 3次/日,口服。

(5)降低面神經管內壓面癱發生前後,患側頸枕部疼痛,或發皰疹,或患側耳聽力下降,或聽覺過敏, 可予甘露醇注射液125ml, 2-3次/日,靜脈快速滴注。可根據疼痛持續時間或皰疹消失時間決定使用時間和 每日次數,7-12日不等。急性期面神經管水腫卡壓,有可能致面神經壞死,甘露醇和類固醇激素連用,可穩定細胞膜、減輕水腫和非特異炎症,降低面神經管內壓力,為後期的面神經功能恢復贏得時間。

(6)神經功能修復評級IV-VI級,在急性期過後,上述症狀消失,遺留面神經功能缺損,肌電圖評估中 到重度受累,應給予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9000AU/日以上,肌肉注射,28日1療程;同時給予甲鈷胺片口 服或甲鈷胺注射液肌注。

(7)中藥治療面癱評級FP1-4段I-III級,中藥配合針灸可以治癒。Ⅳ-Ⅵ級,中藥作為輔助治療措 施。整個病程根據辨證選方用藥有所不同。1) 初起風邪客於絡脈,治宜祛風解毒活血。選方昇陽散火湯加減(葛根15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 羌活10克,獨活10克,防風10克,黨參15克,赤芍15克,甘草5克)。兼目赤流淚,去柴胡、升麻、 獨活,加荊芥10克,菊花10克,連翹15克,青箱子10克;兼耳後疼痛,去黨參、獨活、升麻,加金銀 花30克,連翹30克,桃仁15克,紅花15克,川芎15克;兼眩暈、噁心,去升麻、柴胡、獨活、弟活, 加半夏15克,石菖蒲15克,膽南星10克,白朮10克;聽覺減退去獨活,加連翅15克,桃仁15克,紅 花10克。5-7劑,1劑/日,水煎服。2) 中期氣虛血瘀,治當益氣活血通絡。選方補陽還五湯加減(炙黃芪30克,當歸10克,川芎15,桃 仁15克,紅花10克,地龍10克,赤苟15克)。評級1-3級,可用原方;4-6級加用皂角刺30克,白附子 10克,雞血藤30克。但使用此方需當患側耳後不痛,無咽痛。1劑/日,水煎服,可用3-4周。3) 病後期虛中挾實,血虛生風,重在養血通絡祛風。面癱日久(病程4月以上),正虛邪實,虛風內動,面部倒錯,甚或眼瞼口角不自主跳動。治宜補益氣 血、疏風通絡。選方五虎追風散合牽正散加減(殭蠶10克,全蠍10克,膽南星10克,蟬衣10克,天麻 10克,白附子10克)。因面部仍無力且倒錯,溢淚,眼瞼和口唇不自主抖動,可加黃芪30克,皂角刺30 克,車前子10克,路路通15克。1劑/日,水煎服,服用4-6周無效,進入後遺症期,停止服藥。

(8)特殊人群的藥物使用1)孕前期,除外用藥各種藥物均不能使用,或者要讓孕婦做出是否中止妊娠的選擇;2)孕後期,除激素外,其他藥物均可使用;但如體質差,易流產等,活血化疲藥不宜使用。3)哺乳期,如果斷奶均可使用;4)月經期,發病在行經期間,對於可能引起出血增加的藥物暫緩使用,如活血化瘀藥,糖皮質激素。 月經過後仍可以使用;5)嬰幼兒,上述藥物均可使用,但須按兒童用量給藥;6)糖尿病患者,輕症不用激素,重症則需在使用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嚴格控制血糖情況下使用,時間 根據病情變化決定,一旦耳後疼痛或皰疹消失,就減量或停用激素。7)伴有其他疾病,如同時合併腦梗死,應兩病同治;若早期血糖一過性升高,仍需臨時加用降糖藥;8)腮腺炎、中耳炎、根尖周圍炎引起的應加強抗病毒或抗炎藥物使用。

(9)伴發病的處理1)暴露性角結膜炎紅黴素、氯黴素類眼藥點眼;2)耳後乳突痛疼痛感覺不是劇烈,常規激素、改善血循環、抗病毒、營養神經等。如疼痛明顯,即 可加用非留體消炎藥。由於本身可能就是皰疹病毒引起,須在足量激素使用情況下加強抗病毒藥、脫水藥 減壓治療;3)患側聽覺過敏:避免在嘈雜的環境下生活或工作,並給予銀杏葉片劑40mg, 2次/日,敏使朗6mg, 2-3 次/日,口服。一般療程7-10日。4)舌前2/3味覺減退:無需特殊處理,隨病情好轉可恢復。

(10) 特殊病種萊姆病、麻風病有皮膚紅斑,全身多處周圍神經損傷等特徵性的改變,須由專門科室 和慢病防治部門治療。

非藥物療法(1)早期紅外線輻照,五官超短波面神經起始段局部治療,微熱量。紅外線可用到痊癒,超短波10 天一療程,是否需要繼續使用,需要看血常規檢查結果而定。也可配合使用針刺,宜淺,手法宜輕柔,不 用電針。(2)恢復期輕者,針刺加紅外線,選穴患側陽白、魚腰、絲竹空、四白、顴髎、迎香、頰車、翳風、地 倉、夾承眾、合谷,電針2-3對,斷續波,留針20-25分鐘,斜刺,或透刺。(3)恢復期重者,在上述治法基礎上,給予神經肌肉電刺激、肌電生物反饋治療,頻率l-5Hz,電流強度 l-2mA, 10次1療程。還可使用溫針或艾灸,但須避免出現灸瘡。(4)高壓氧治療,1次/日,10次1療程,病情重者可做2療程。(5)恢復中後期:局部推拿加面神經功能鍛鍊。

創傷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痺針灸、康復專業早期較少見到即時發生的創傷性面神經麻搏,處理原則與病毒性面神經麻痺者略有不 同。可能的原因有顱腦外傷,尤其是顱底骨折合併顳骨巖骨折,或顳側的挫裂傷,聽神經瘤術後損傷,中耳 手術損傷,腮腺瘤手術或頜面部骨折、挫傷面神經分支。分期與治療的原則:分期同感染性面神經麻痺。治療不用抗感染抗病毒,不用祛風通絡中藥。其餘治療方法同感染性面神經麻痺。

後遺症治療各種類型面神經麻痺經過急性期、恢復期的治療後,6個月內仍不能完全恢復患側面神經的功能,可能 會遺留患眼溢淚(鱷魚淚),面部倒錯(口角歪向患側,瞼裂變小、面肌痙攣)等。針對這些症狀體徵,此時多種治療措施均難產生明顯效果,但可嘗試肉毒毒素矯正治療。耳鼻喉-頭頸外科可能採取面神經減壓術、 面神經吻合術;對於溢淚,眼科可能進行淚管再通術;面肌痙攣,可用A型肉毒毒素,對痙攣肌耙點注射。 但都不可避免的會留下程度不等的後遺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