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鐵路,嘉興粽子脫穎而出,成了粽子的代言人

1

嘉興客運老火車站,是我最熟悉的火車站。生活在嘉興,至今已經有二十多年了,作為一個異鄉人,第一次踏上的嘉興土地,就是這個老火車站。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還在上海讀書,因男友先從學校畢業分配在嘉興工作,大學的後兩年,我經常會在週末往嘉興跑,每次都是在這個火車站進進出出的。

那時來往次數雖多,也只記得出站進站的那一小截路上的一座橋和河對岸的一間售票處而已。永遠是非常零亂的這一個區域,尤其是過了橋後那十來米的路面,更是充斥著各種賣水果、賣茶葉蛋的小攤販、三輪車。

當時,嘉興站前的橋名車站橋,河名車站港,這一河一橋,是老底子的火車站與嘉興城的界限,小商販只能擺在橋的外側。車站港當時是兩頭通運河的大河,火車站的運輸物資都是經這條河輸送到其他地方的。

1907年,嘉興火車站建址在此,與這段寬闊繁忙的河流有密切關係,因為火車的物資主要靠水運分散出去。但那個時候它不叫車站港,有一個已經遺失在歷史長河之中的自然河名字。

老火車站改造|因為鐵路,嘉興粽子脫穎而出,成了粽子的代言人

嘉興車站,1937年

2

上世紀80年代,新的客運站向西北移了二百米,並建成一個大型廣場,將連接運河的其中一個口子堵上了,剩下新車站到環城河的這一段河就被命名為“車站港”。在這之前,另一端的口子已經建造了立交橋,它因此成為一段死河。

2007年8月,因髒亂臭被填平成綠化帶。

短命的“車站港”,短命港上的橋卻奇怪地一直留存至今。橋的北端那十幾米長的通道上,那些拼命三郎一樣的小商小販的事情,也還有位置可尋。

老火車站改造|因為鐵路,嘉興粽子脫穎而出,成了粽子的代言人

嘉興站站臺上售賣粽子,2009年

3

最靠大馬路的那個位置,曾經一直被那個精瘦又腿腳不便的老太太佔據著。

她每天下午四點鐘推著她的三輪車來,車上兩隻煤爐四隻鋼精鍋子,粽子、雞蛋與豆腐乾滿滿,至第二天早上八點,她鍋裡的東西一定會全部賣完。

每天她就是這樣的時間這樣的地點賣這樣的食品,如果有誰佔了她的位置,她會用最骯髒的話語罵著,同時將她剝過粽葉的黏糊糊的手揮舞到別人身上去,如果有人反抗推了她碰了她,她立即會倒地上大呼被人打了。

說到她的身世,其實也是可憐的,丈夫不知什麼事吃了官司回來,找不到工作幹,一家人靠她養活,也是不得不如此。她除了霸道,也還有智慧。她的粽子是自己包的,本沒法過橋進入車站的區域去賣。在車站、列車上銷售,那是鐵路部門專營的。

因為鐵路,嘉興粽子從江南平原上脫穎而出,彷彿成了江南粽子的代言人,火車到了嘉興站,站臺上叫賣粽子的聲音不絕於耳。

綠皮火車的窗玻璃可以輕易地搖下,車裡的人大多受不了旅途的無聊,摸幾個零錢出來買幾個粽子吃吃,或者也可以買幾個回家哄哄家人。停靠的幾分鐘之內,窗口盡是伸出的手,交錢交貨,售貨女子訓練有素,極少有發生給了錢沒有拿到粽子車子已經開了的情況,每天的成交量極為可觀。

如今,車站上各類食物的銷售量已大不如從前。大部分乘客都改乘高鐵,高鐵經停站臺也不再有這類食物銷售。現在的粽子更多在高速公路服務區銷售。原本站臺裡那些女售貨員們如今也都老了,該在家享清福了。

老火車站改造|因為鐵路,嘉興粽子脫穎而出,成了粽子的代言人

嘉興站碉堡與站房外觀,2009年

4

嘉興站老的候車室一側是當年日本人建造的碉樓,另一側是一些長著煙囪的小洋樓,煙囪不再冒煙已經多年,無從考證它們的確切來歷。過洋樓再往裡走,是一群群低矮的磚瓦樓,沿河交錯如迷宮一般雜亂。

斑駁的門大多緊閉,荒蕪多年,臺階上青苔與雜草叢生。門上牆上,依稀是旅館的名字,天橋旅館、車站旅館……這裡曾經是所有火車站旁邊必然會有的那個旅館群所在。

與別處旅館群不同的是,這個旅館群的主人們祖上是來自蘇北的流民,他們因逃荒駕著小船到了嘉興,沒法再過錢塘江,就沿河在嘉興城內定居下來,靠著在內河裡打魚為生,漸漸在河岸上築起了房子,定居於岸上。

老火車站改造|因為鐵路,嘉興粽子脫穎而出,成了粽子的代言人

嘉興老車站附近天橋旅館,2009年

住的先是泥牆油毛氈房,慢慢是“百衲”的磚瓦房。所謂百衲,即他們造房所需要的磚瓦,是像小鳥覓食一樣收集的,青磚、紅磚、多孔磚,各種品種都有。

有一次,我一個喜歡古磚的朋友還從老房子裡挖出一塊真如塔磚來。他們一磚一瓦地從附近各處撿來,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地把房子造起來。依託著火車站,這一群抱團取暖的人,漸漸開起了最低層次的旅館……

這群老屋,在老火車站廢棄後還熱鬧了很長一段時間,直至城市建設大拆遷開始。他們沒有產權證的房子,像城市裡許多違章搭建的房子一樣,都被作為合法資產對待,他們享受了拆遷待遇,搬入了商品房。

現在,你已經不能從房屋的構造中認出他們這群人了。他們的孩子,在這個城市出生成長,是我們的同學、朋友、家人。

老火車站改造|因為鐵路,嘉興粽子脫穎而出,成了粽子的代言人

5

2009年,一個七八十歲的老頭,從一間屋子裡走出來,他可能是這裡的最後一個居民了。他在這裡已經住了五十多年。與他閒聊舊事,他有些興奮,帶我去看“洋橋洞”。

他說:“日本人造的,真正是百年大計的工程,從沒有塌方發生過,現在還非常堅固。”老人錯了!其實這個已經被鐵絲網封閉的橋洞原是蘇嘉鐵路上的97號橋的橋洞,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人自己修建的,被稱為“洋橋洞”大概是因為用的是“洋技術”吧。

蘇嘉鐵路因戰事被拆毀後,這個洋橋洞作為穿越滬杭鐵路的一條地下通道被保留下來,成為滬杭線上嘉興城內最重要的一條通道。

滬杭線的外側,曾有嘉興最大型的企業——絹紡廠、民豐廠、化工廠、毛紡廠、農藥廠、冶金廠、化肥廠等,每天上下班高峰幾萬人的自行車流人流,喧鬧不息,一天三班制地在這個狹窄的橋洞內來回,擁擠的場面真難以想象。

1964年,為疏散洋橋洞裡越來越多的人群,在車站港上建了七一大橋。

老火車站改造|因為鐵路,嘉興粽子脫穎而出,成了粽子的代言人

6

1982年,七一大橋道口發生了一起火車軋死人的慘案。一個推著自行車的女人過路時,一不小心,高跟鞋的鞋跟陷進軌道里拔不出來,被駛來的火車軋死,轟動了整個嘉興城。

政府遂下決心在七一大橋側修建了立交橋。火車歸火車,汽車歸汽車,行人歸行人。立交橋修建後,洋橋洞與七一大橋都被封,失去了通行功能。這些曾經的堅固建築,如今不分先後被遺棄冷落,呈現一種破敗的沒落相。

早在這些破敗之前,河對岸的宣公路就有了破敗之兆。

2009年的時候,我到那兒溜達,那兒還存有四種類型的房子,從北到南依次為多層公寓房、日式老屋、中式老屋、鐵路式房屋。

建造年代均為上世紀,從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其中最特別的是那兩幢朝南朝東的日式屋,屋內住有嘉興本地人。

問他們房子原先是什麼用途,給出了三種答案:一是日本人開旅館的;一是日本人養馬的;一是日本高級官員的住所。也許,開旅館的可能性比較大吧。

老火車站改造|因為鐵路,嘉興粽子脫穎而出,成了粽子的代言人

查嘉興文史資料,說日本人在嘉興開過兩個旅館,火車站是人來人往的熱鬧地方,開旅館是比較合適的。而屋內一間間的小格局榻榻米房間,也像是日式旅館的樣子,但我這也只是猜想。

此外還有一種頗為可靠的推斷,說這些房子曾是如今鐵路南面的武警醫院的一部分。那麼從它的位置、武警醫院原址與當年日本人的關係以及它曾經作為鐵路衛生所這個事實,似乎這樣的推斷也是有來頭的。

如今,那裡漆黑一片,所有的來歷都已經石沉於時間的大海之中。

--END

文/採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