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抑惡揚善”,共享社會和諧

助推“抑惡揚善”,共享社會和諧


潛心向善,是人的心性徹悟使然,也是人思想修為的一種境界。羅素說:“在一切道德品質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雨果更作出善良的人幾乎優於偉大的人之判斷。孔子更是提倡以人為本,以善當先。

與善相對的是惡,而人皆具有善惡兩面。所以,有時善惡只在一念間。

善是人的良心發現,並以有益於他人和社會的言行付諸實踐,從而實現從善的夙願;惡是人的良心的喪失,並受私慾、貪戀的過度驅遣,做出損人利己,甚至危害社會的不良事端。

要維護和弘揚心中的善,就要修身養性,淨化心源。首先要做到保持人性中的常性、悟性、智性、純性、忍性等,亦要保持人性中的常心:愛心、誠心、真心、惻隱之心、羞辱之心等。有了這些,才能抗拒邪思惡念,與善結下不解之緣。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善的追求深入而久遠,傳承下無數向善的至理名言,諸如獨善其身、與人為善、樂善好施、從善如流、心存善念、廣結善緣等等。更有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嫉惡如仇,除惡務盡;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等警醒世人的諺語箴言。

從社會層面講,善惡的範疇更加廣泛。在古代人治社會里,能按“儒道”施仁政就是善,強權暴政就是惡;現代社會實現民主法制就是善,搞獨裁專制就是惡。

天地萬物皆靈性,常有佛訓在耳邊:“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所以,抑惡揚善不但有益於他人和社會,也給自己帶來幸福和平安。

人皆抑惡,可見綠水青山,陽光燦爛;眾心向善,可享人間溫暖,社會和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