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軍事建設思想來看北宋軍隊

如果要說宋朝給人印象最深的標籤,重文輕武絕對是其中之一。稍微瞭解點都知道,後世對這個王朝普遍的評價就是,國家積貧積弱,經濟繁榮而軍事軟弱。宋朝的軍隊建設具體是怎麼樣的,為什麼戰鬥力會那麼差?本文試著從現代軍隊建設的角度聊聊這個話題,一家之言,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從現代軍事建設思想來看北宋軍隊

軍隊建設與兵役制度

宋朝的軍事制度主要是在北宋時期建立的,南宋主要沿襲北宋的制度,本文主要以北宋為例來討論。宋朝的軍隊有禁軍、廂軍、鄉兵、蕃兵。禁軍是直屬國家中央的正規武裝力量;廂軍是勞役兵,屬於後勤部隊性質,也作為預備役和治安力量之類軍事力量;鄉兵算是地方的武裝,同時也是地方的治安力量;蕃兵按今天的話說就是一種僱傭軍,是在邊境或者少數民族地區僱傭的少數民族武裝力量。兵種方面,除了馬軍、步軍、水軍這樣大的分類,還有像弓兵這樣細分的軍種。兵役制度方面,宋朝主要實行的是募兵制,就是通過發工資招聘人來當兵,並且建立了一套錄用標準。

宋朝這種軍隊建立方式,從現代軍事的角度來看,可以概括為軍隊職業化、專業化。首先從職能上作為主要軍事力量的禁軍被獨立出來,是完全的正規,作為主力作戰以外的其他職能被剝離出來,由廂軍、鄉兵等其他部隊來完成。另外,兵源上也有保障的措施,根據《宋史》的記載,宋朝徵兵時要進行體檢,根據身高、力氣大小等身體素質條件劃分優劣,最好的士兵編入禁軍。兵種的劃分上,出現了更加細化的技術性兵種,這樣有利於培養士兵的專長,賦予軍隊更多的技術性。

從現代軍事建設思想來看北宋軍隊

宋朝兵種劃分更加細化,那個時代科技含量很高的火箭兵

除了上面這些細化職能化的機制,宋朝的兵役制度也是很符合現代建軍習慣的。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人類社會因群體之間的矛盾開始有戰爭之後,戰爭的最初形式是大家一起上,打完之後又回去繼續原來的生產生活,這一時期屬於全民皆兵。隨著人類社會組織更加嚴密,統治者開始挑選部分人作為軍事力量,於是就形成了徵兵制,但是此時的統治階層是世襲的,所以軍隊的控制權和軍隊上層管理層被世襲貴族把持,這是與後世徵兵制本質區別的地方。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階層之間的鬥爭越來越激烈,戰爭更加頻繁,為保證兵源發展出了世兵制,一種基層士兵也世襲的兵役制度。為了臨時增加兵源,或是招攬人才而發展出來的募兵制,一種花錢僱人的兵役制度。

徵兵制和募兵制是現代國家使用最多的兩種兵役制度。現代的徵兵制是義務兵役制度,有利於加強公民的全民國防意識,也可以節約國防開支。在軍隊職業化、專業化方面,募兵制有很多優勢。募兵制下,軍人是一種職業,並且專注于軍事素養的提升。

軍隊的配套體系

首先來看宋朝軍隊的日常管理,其具體負責的是三衙,即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司、侍衛部軍司,統領禁軍和廂軍。軍政制定、部隊徵調的權力在樞密院,大致可以類別為現在的軍分區或者駐防部隊進行日常的管理和訓練,戰時調兵遣將的最高決策權在中央軍委。再說後勤保障體系,前面介紹了廂軍其實就是專門的後勤部隊,他們的主要任務不是在正面戰場作戰,而是物資保障、軍事工事修築這些後勤性質的任務。與以前軍事體制相比,宋朝正式把後勤工作獨立出來,專門建立編制來承擔此項任務。現代國防體系中,和平時期的駐防訓練和戰時的調遣指揮大多也是分離的,此舉有利於防止武裝力量為少人掌握危害國家。後勤保障由專門的部門承擔,由國家層面進行統一協調,也是有利於強化國家對武裝力量的掌控,同時保證更大的軍事組織動員能力。

第三點是指揮體系,宋朝的軍事指揮歷來為人詬病,原因是為防止武將擁兵自重,對武將有諸多限制,甚至在戰場上的指揮權也有限制,發展出按陣圖打戰的制度。此做法在當時固然有其弊病,但是從更長的歷史發展來看,這也可以看作一種參謀指揮體系。在軍事史上,參謀指揮的出現,是軍隊體系發展的一個重要進步。參謀部門要提前制定作戰計劃,必然要進行大量的情報收集,對己方的戰鬥力與優劣勢也要有清晰的認識。當然,戰場上局勢瞬息萬變,不可能一個陣圖就解決所有問題。因此,提前制定戰略戰術,並制定多個方案,同時制定預期沒有達成情況下的應對方案,是軍事指揮方法的一個重大進步。

第四就是武器裝備的研製。首先在體制上,在京師有專門負責武器裝備研製與保持的南北坊。南北坊設立的初衷是因為各地製作的武器不符合標準,類比現代國家兵工廠,南北坊有質控標準化、規模化分工化生產製作等特點。宋朝軍事上的主要對手是北方遊牧民族,遊牧民族的優勢是騎兵,宋朝應對的策略是發展防禦和遠程攻擊。宋代的科技文化事業發達,武器裝備上也有許多改進發明,例如火器在軍事上的應用,遠程兵器神臂弓、神勁弓,光明細鋼甲。南北坊生產的武器裝備除了有質量上的控制,產能也很大,史料記載盔甲一年可以造三萬多套,要知道宋代的盔甲是鐵片覆蓋的,意味著要打磨出近八百噸的鐵片;此外,有記載弓弩一年可以製造兩千多萬張。除了成立了專門負責武器研製的南北坊,宋朝還獎勵武器裝備研製和進獻新式武器的人,後來還設立了軍器監這個職務,任用武器方面的專業人員負責武器研製的事宜。

從現代軍事建設思想來看北宋軍隊

宋代大量使用的遠程武器神臂弓,射程700米以上

從現代軍事建設思想來看北宋軍隊

宋朝科技發達,火器在軍事上有很多應用

這裡要順便說一下,宋朝時期就有了這些現代看來有些眼熟的東西不是偶然的,這有其客觀的社會經濟基礎。宋朝有大量的手工藝從業者,就有了以商品交換為主要特徵的商品經濟形式的基礎。反過來,當商品經濟的體量達到一定的規模時,又可以支持更多的人依靠商品經濟生存,進而有了商業文化滋生和發展的土壤。商品經濟的發展需要會促進分工協作,商貿交換的過程會促進交流。生產方式分化出不同的行業,可以使一部分人脫離出來專攻一個領域,促進更專業更深層次的發展,促進此領域的體系化、全面化,進一步紮實基礎。有了基本的商業文化,就有了分門別類,明細化、程序化、標準化思維產生的基礎。事實上,史料中記載,南北坊的產生就是提議者借鑑了民間作坊生產的思路。

軍事思想理論與軍人榮譽

中國作為歷史文化傳承悠久的文明古國,軍事文明發展的歷史也十分久遠,歷史積澱深厚,宋朝以前就有大量軍事方面的研究和著作。宋代軍事技術方面有不少新的發明改進,但是受宋朝重文抑武的大方針影響,軍事思想的成就乏善可陳。具體到當時軍隊的思想建設方面,就是行伍出身的人要被刺印標記,做官升遷受到限制,軍人不被社會尊重和認可,當時盛行"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說法。封建社會意識形態方面主要靠的就是忠君為國思想,這本就是容易讓人懷疑的愚民思想,何況所忠的君還不看重軍人,軍人的精神就更沒有寄託。軍人沒有了榮譽感,也就沒有了責任心與使命感,於是臨陣脫逃,一觸即潰的記載屢見於史料。忠君愛國得到的並不是表彰,換來的是猜忌和打壓,武將不得不自廢武功,抑鬱而終,狄青就是一個很有名的例子。宋朝可以說少有名將,是大環境所決定的。

最後總結

由於宋朝的治國策略重文輕武,不重視軍人,雖然軍制、軍械有了系統的發展,但是軍隊的思想建設被打壓,這樣的軍隊,不利於激發軍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軍隊很重要的是要有軍魂,士兵要知道為何而戰才會有戰鬥力,要有軍人的榮譽感,才會有戰鬥的精神,才不會臨陣脫逃。軍人不以逃跑為恥,不以投降認慫為恥,肯定不會有戰鬥力。軍人要有軍人的血性,要有拼死保家衛國的精神捍衛軍人的榮譽。"夫戰,勇氣也"中國人很早就懂得臨戰時精神與士氣的重要性。

縱觀宋朝的軍隊建設,人員上開始有了明確的分工體系,軍械裝備的研製和軍需保障也處於時代的領先地位,這樣優秀的人員和物質基礎,並沒有形成與之相匹配的戰鬥力。宋軍敗多勝少,甚至聞風而逃,根本原因是宋朝偏安一隅和重文輕武的國策,使得軍人不被尊重,沒有榮譽感,軍隊沒有精神。宋朝軍隊有分工無協作,有組織無氣勢,有制度無精神,空有其形,不具其神,戰鬥力差也是理所當然。

從現代軍事建設思想來看北宋軍隊

參考文獻

脫脫等《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